在四川、貴州、雲南交界的地方,省界九曲迴腸、一波三折,在這裡有一個世界獨一無二的特殊景觀——赤水河。它,就是84年前,紅軍長征途中「四渡赤水」的主戰場。
紅軍長途跋涉的征途中,這是毛澤東獲得獨立指揮權後,我軍取得的最經典的一戰。道、天、地、將、法各種因素的摻雜,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實踐,調虎離山、金蟬脫殼、將計就計等計謀的應用,這些古老兵法中就提到的各種理論,在這裡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
湘江血戰後,面對反動派數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飛機大炮的轟炸,僅有3萬多人紅軍衝出重圍,繼續負重前行。1935年1月,遵義會議成為偉大轉折,紅軍長征開始合理運用戰術謀略,與敵人周旋與崇山峻岭、大江大河。
四渡赤水戰役中,毛澤東等人因地制宜,尊重天時地利,製造人和,指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那麼,赤水之地,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
勝利之河
如何在地圖上找到赤水?有一個方法最為便捷。先找到四川、雲南、貴州三省的交界的三角地帶,那裡的交點,便是赤水河的一個拐彎。在衛星地圖上,赤黃色的彎曲河道,便是赤水。
赤水,民間俗稱赤水河,全長444.5公里(一說為一說524公里),是長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黃而得名,古有赤虺河、安樂水、大涉水等名稱,在雲、貴、川三省接壤地區,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場壩鎮豆戛寨山箐,上游稱魚洞河,東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經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金沙縣與四川敘永、古藺邊界,進入仁懷市、習水縣、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縣入長江。
赤水市以下,為狹義吃稅額。城市因赤水而得名
赤水河流域,歷史傳奇眾多。這裡是是中國南方遠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殷商時期,西南和中南地區古老族群——濮人在這裡繁衍生息,秦漢史書中稱「百濮」「西南夷」。西漢古夜郎國故地建牂牁郡。西晉「八王之亂」時,李特獨據巴蜀,派李壽自黔北與赤水河流域。隨著頻繁的戰亂,其他地區的民族相繼避亂來到這裡,逐漸形成以漢、彝、苗等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唐朝在赤水河中下游設立羈縻州。北宋時期,赤水河流域地區今川南黔北一帶為夷酋羅永順、楊光榮等的領地。唐朝以來播州楊氏土司在在赤水河中下游地區盤踞400年。明洪武時期,播州宣撫司長官楊鏘正式歸順明王朝。
但是,赤水真正名揚天下,為今人熟知,還是紅軍長征中的「四渡赤水」。
中亞熱帶,北緯27-29度、東經104-106度,赤水河從雲南鎮雄發源,一路向東,在三省邊界處突然折了一個直角北上,沿著四川、貴州邊界曲折往復。周邊群山起伏,連綿不斷,中間峽谷深險,赤黃的河水滔滔不絕,四周懸崖林立,沒有一條直路。河畔,幾乎每一塊石頭,都見證過,紅軍的血色行走。
赤水河峽谷,三省交界點
四渡赤水,是對紅軍四次渡過赤水,衝出國民黨中央軍以及地方軍閥勢力的合圍之軍事行動的總稱。不過,毛主席的這一「得意之作」,一開始並非在計劃之內。赤水流經的土城縣,舊稱土城場,是第一次渡過赤水的發起地。
青扛坡戰役紀念碑
青槓坡大橋
土城的青扛坡,大樓山中的支脈組成部分。1935年1月28日,紅軍在發生遭遇戰,國民黨軍一度逼進到毛主席指揮所幾十米的地方。遵義回憶偉大轉折後,紅軍計劃北上拿下土城,但由於對敵軍兵力、地形等估計判斷有誤,在青槓坡受阻,國共雙方正面遭遇,戰爭慘烈。
為了躲避強敵保存有生力量,一渡赤水開始。第二日,紅軍採取迂迴前進方略,從土城場出發,向西渡過赤水,進至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再尋機北渡長江。國民黨派重兵防守川黔邊境並封鎖長江。紅軍放棄渡江,等到二月中下旬在二郎灘、太平渡東渡赤水回到貴州,打響遵義戰役,再次占領婁山關、遵義等地,完成了二渡赤水。
一、二渡赤水的發生,屬於我黨領袖和紅軍因形勢所迫做出的隨機應變,接下來的三、四渡赤水,則是變被動為主動的調虎離山,是四渡赤水的高潮和精華。為爭取主動,1935年3月中旬,紅軍強打魯班場,牽制敵軍,又西進北上,於16日至17日由茅台鎮三渡赤水河,再次向川南古藺、敘永前進,擺出北渡長江的姿態。紅軍此舉成功地將國民黨主力引向赤水以西地區——這就是三渡赤水。成功迷惑敵人後,紅軍迅即又在太平渡、二郎渡四渡赤水,再次向東重返國民黨兵力空虛的黔北,威逼貴陽。正當國民黨滇軍東調施援時,紅軍卻越過湘黔公路向西疾進,開始了另一場征途——強度金沙江。
從地圖中的地貌和地形狀況,我們可以窺見當年紅軍四渡赤水是多麼驚險和艱難。
美酒之河
仁懷-習水之間的公路,沿著赤水河行走,途中一座巨大懸崖上,有一處重要的摩崖石刻名勝,上書三個紅色大字——美酒河,它曾創造世界吉尼斯紀錄,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漢字。
美酒河,是對赤水河的一種讚譽。因為,在這條500公里長的河流沿線,分布著出產了數十種名酒,長期占據中國名酒榜單超過60%的份額,著名的五糧液、茅台、郎酒、瀘州老窖,都在這一流域。其中,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接壤處的赤水河谷,又是美酒河中最精華的一段,西岸的郎酒、東岸的茅台,惺惺相惜,隔河相望。
這兩種酒都是醬香型白酒,業內人士將其工藝概括為「四高兩長」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流酒」——氣候越是濕熱,釀造出的醬酒則更為醇香。赤水河,因為地形封閉,又濕又熱,為這種美酒提供了天然溫床。
赤水河敘永段
氣候之外,還要特殊的水。
赤水河谷中下游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與紅砂岩地貌交錯地帶,喀斯特岩體堅硬,容易遭腐蝕,滲水性好;紅砂岩歲不溶於水,但質地鬆軟,河水沖刷紅砂岩和夾雜的紅土層,又帶來了其中的礦物質,這樣的水,經過過濾,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礦泉。
這片水土,還有佳釀所不可缺少的素材——米紅粱,這是一種澱粉含量高達62.8的糯高粱,只在,赤水流域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才能出產。這種糧食顆粒小、皮薄、內部堅硬,不適合人體消化,卻是釀酒的最佳原料。適合釀酒的優質米紅糧,來自赤水流域特有的溫濕,皮厚、扁圓、結實的特性,讓它可以,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反覆工藝,以及長達一年的釀造周期。
赤水沿岸釀造工廠少數也有千餘,有生產許可證的白酒企業300多家,無證的作坊不計其數。
茅台等白酒,曾撫慰過血戰征途中的紅軍戰士。1935年6月16日,紅軍占領仁懷縣城和茅台渡口,此時,距離茅台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整整20年。
赤水河畔丙安古鎮的紅軍長征展覽
丹霞之河
說起丹霞地貌,很多人並不陌生,它是地質學家以廣東丹霞山紅色砂岩景觀為典型地,命名的一種構造地貌,因為申遺成功而為公眾所知。作為世界遺產的中國丹霞,包括六處景觀地,除了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福建泰寧、浙江江郎山、湖南崀山之外,還有一處就是赤水河畔的丹霞,位於貴州省貴州省赤水市與四川盆地交界之處。
赤水丹霞,緊靠黔北大婁山北麓,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面積達1200多平方公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集中地。因氣候濕潤,植被茂密,水源涵養較好,這裡的丹霞與大量的瀑布景觀交織,有的地方有喀斯特出露,形成了壯觀的洞穴。在二郎鎮,有一處天然洞穴,還被開發成儲存美酒的酒洞。
大同古鎮
著名的地貌專家尤聯元評價赤水丹霞:
紅岩、綠樹、銀瀑、清泉在廣達100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匯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奇觀,巨大的岩廊和洞穴更是這一美麗畫卷中的亮點。
不光有自然景觀,還有人文積澱。赤水河丹霞之上,坐落著眾多古城、古鎮、古村落——錯落的吊腳樓等古民居,古渡口上的木船,與赤黃的河水、紅色的岩壁,交織成如夢如幻的風景。
赤水丹霞地貌中的丙安古鎮
這就是赤水河,見證過領袖軍事才華和戰士浴血奮戰的勝利之河、傳奇之河;出產了眾多佳釀的美酒之河、神奇之河;貢獻了世界級自然景觀丹霞的美景之河、瑰麗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