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與佛塔,都是佛教的標誌性建築。在商丘虞城,有一個寺廟的名字十分獨特,它將"寺院"與佛塔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塔中寺"。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寺院是占地廣闊,佛塔則是高聳入雲,一個突出其廣,一個突出其高。因此,佛塔即便在大,也不可能將寺院囊括進來。那麼,"塔中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隋文帝楊堅時,為了供奉佛祖舍利,曾在全國修建108座佛塔,宋城(今商丘)有其中之一,位於"塔中佛光普照寺"的東側;後來,當地民眾和寺中和尚又在寺院西側另外建了一座"隋塔"。由於該寺院正好在兩座佛塔之間,當地人就把這座寺院叫做"塔中寺"。
據說,原本的"塔中寺"占地千餘畝,寺內有藏經樓、大雄寶殿、三菩薩院、五路財神殿、大經堂、護法殿、鐘鼓樓,三門牌樓,放生池等大型建築。但由於黃河泛濫,不僅這些建築被淹沒,兩座佛塔也不知去向。
如今的"塔中寺",是由當地村民自發捐資,在塔中寺遺址處擴建而成。剛開始僅有觀音殿三間、配房兩間、院落一座。隨後,又重建了天王殿、念佛堂等建築,稍稍恢復舊觀,但與全盛時期相比,可謂是"十不存一"。
在塔中寺的前面,有一處水塘,面積不小,據說曾歷經千年而不幹涸;在塔中寺中,則保留有不少前人的遺物:宋代木雕——陰沉木雕刻而成的 1米高觀音1尊、0.8米高善財童子、龍女各一尊 ,稱得上是鎮寺之寶。此外,寺中還有清代康熙皇帝御筆親提的匾額"慈雲殿",有康熙玉璽'廣運之寶'字樣,據說在河南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現在的"塔中寺"整體比較簡陋,但卻繼承了許多前人的遺澤。在民間傳說中,塔中寺有口井叫"靈驗井",能治百病;塔中寺的送子觀音——靈驗也被口耳相傳……
因此,長久以來,"塔中寺"的香火都十分旺盛。先是本地的民眾前來參拜,後來蘇州、南京,甚至哈爾濱的人也前來參觀、拜佛。
黃牆灰瓦,香客如潮,這也是另一份壯觀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