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新年槍聲:周作人在寓所遇刺,兇手是誰?

2019-12-29     民國年間那些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撤離北平,周作人沒有同行,與孟森、馬裕藻、馮祖荀等「留平教授」一道受校長委託看守校產。可能周作人自己也沒有料到,這次留平竟然改變了他的後半生。
新年的槍聲
1939年元旦上午,周作人的學生沈啟無來八道灣11號周宅拜年,師生正在在西屋客廳里談話時,一自稱是其弟子的李姓客人求見,來人被請進客廳後突然向周作人開槍。據周作人自己回憶:「只見一個人進來,沒有看清他的面貌,只說一聲『你是周先生嗎?』便是一手槍。我覺得左腹有點疼痛,卻並不跌倒。那時客人(指沈啟無)站了起來說道,『我是客』,這人卻不理他,對他也是一槍,客人應聲仆地。那人從容出門,我也趕緊從北門退歸內室。沈啟無已經起立,也跟了進來。這時候,聽見外面槍聲三四響,如放鞭炮相似。原來徐田(周宅僕人)以前當過偵緝隊的差使,懂得一點方法,在門背後等那人出來跟在後面,一把把他攔腰抱住,捏槍的手兜在衣袋裡,一面叫人來幫他拿下那凶人的武器。其時因為是陽曆新年,門房裡的人很多,有近地的車夫也來閒談。大家正在忙亂不知所措。不料刺客有一個助手,看他好久不出來,知道事情不妙,便進來協助,開槍數響,那人遂得脫逃;而幫忙的車夫卻有數人受傷,張三傷重即死,小方肩背為槍彈平面所穿過。」

周作人(左)與魯迅

周作人極為幸運,子彈恰好射中其毛衣銅扣,一點傷也沒有。來拜訪老師的沈啟無彈中左肩,療養一天半即出院,也無大礙。沈啟無是周作人在燕京大學的學生,原名沈楊,與俞平伯、廢名、江紹原一道同為周作人的「四大弟子」。周作人附逆後,他也一直追隨左右,任偽北大中文系主任等職。
事後據周作人透露,遇刺後聽到一些傳言,說沈啟無受傷是為了保護周作人,當時的一些報刊都刊出了同樣的消息。沈啟無還將這些報紙寄給周作人,暗示老師公開承認此事。在周作人看來,沈啟無的這些無中生有之舉無非是為了抬高自己的名望和身價,他對此頗不以為然,甚至有些厭惡。後來周作人不僅將報紙寄還沈啟無,並且還在報上發表聲明,說明當時保護自己的是車夫和僕人,沈啟無雖然同在現場,但未行保護之責,反而站起來聲明,「我是客」。沈啟無受傷,只是被「無故連累」,「殃及池魚」而已。
師生之間從此有了隔閡,後來兩人又因在日本人面前爭寵,相互攻擊。最後周作人公開聲明與沈啟無斷絕師生關係,並將沈啟無停薪停職,逐出北大,這也算是周作人遇刺事件中的一段小插曲和餘波。
周作人的辯解
遇刺的當天下午,周作人即被日本憲兵隊找去問話,第二天,警察署便派便衣三人進駐八道灣11號院護衛,周作人外出也總有一人隨從。是保護也就是監視?不得而知。
按周作人自己的說法,刺殺案是日本特務所為,自己之所以下水也是因為此事的威嚇。
據《周作人年譜》記述, 1939年1月2日,也就是遇刺事件發生的次日,周作人的浙江同鄉、偽北京大學秘書長錢稻孫來訪,奉命勸說周作人接受偽北大圖書館館長一職;1月7日,周作人往訪錢稻孫,表示接受館長之聘,這是周作人正式接受的第一個偽職,也就是他落水附逆的起點;1月12日,周作人在日記中寫道:「下午收北大聘書,仍是關於圖書館事,而事實上不能不當。」那麼,為什麼「事實上不能不當」?周作人日記所表達的意思很清楚,不投日就別要命。
1939年8月1日,周作人出任偽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1940年12月19日,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31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了「特派周作人為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並指定為常務委員兼教育總署督辦」一案,1941年元旦,周作人接到汪精衛簽署的偽南京政府委任狀,此時距他遇刺整整兩年。
周作人的觀點被一些研究者採納,認為「行刺周作人的只可能是日本特務」,理由是:「一、周作人當了燕大的客座教授,拒絕了其他文化單位的一切聘請,這當然觸怒了敵偽;二、刺客大模大樣坐汽車來,也只可能是日本特務;三、周作人經常往來於去燕京大學的路上。如在路上行刺,比到他家裡行刺簡單方便得多,但考慮到路上行刺,人們容易聯想到燕大任教上去。為了不使人生疑,才特地上周作人家行刺。而這樣的巧安排,恰恰說明了是日本特務乾的;四、周作人被刺後,日本憲兵一開始就對他採取惡意的態度。接著日軍就派來三個偵緝隊員住在周作人家裡,外出時總有一個跟著,連周作人出門的自由也被剝奪了,也不可能再去上課。這實際上是逼迫周作人就範。」
然而早在此事發生之前的1938年2月9日,周作人就在北平參加了由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召集的、有著日本軍方背景的「更生中國文化建設座談會」,其從逆之意從那時起就已初露端倪。1938年5月5日,武漢文化界抗敵協會通電全國文化界,對周作人做了嚴厲的譴責,並直接以「漢奸」呼之:「請緣鳴鼓而攻之,聲明周作人、錢稻孫及其它參與所謂『更生中國文化建設座談會』諸漢奸,應即驅逐我文化界之外,藉示精神制裁。」由此可見,周作人並不是受1939年元旦刺殺事件逼迫而落水,其實他早有此意,參加「更生中國文化建設座談會」一事就是明證。

戰後被審判待的周作人

周作人對遇刺事件一直耿耿於懷,直到晚年這還是他最大的一塊心病。1961年8月23日,周作人給《光明日報》「東風」副刊寄來一篇題為《元旦的刺客》的文稿,稿子大約3000字左右。周作人在文中老調重彈,藉此事為自己的叛國罪行辯護,稱他因「觸怒了」日寇而遭日本軍警刺殺。《光明日報》拒絕刊登他的這篇稿件,據說接到退稿後周作人「甚為不快」。  
神秘的槍手
關於這次槍擊案的背景一直撲朔迷離,槍手的身份也眾說紛紜。周作人的日本軍方陰謀之說存在著明顯疑點,日方說是國民黨特工所為,也缺乏相應的證據。抗戰勝利後,有人在美國撰文,自稱是當年學生,因不滿周的親日行徑而下手。據錢理群在《周作人傳》中透露,「1946年,一位署名盧品飛的,在美國出版了《黑暗的地下》一書,自認他是行刺的兇手之一,與他合謀的是高姓、王姓兩人。」1961年,周作人的香港朋友鮑耀明來信告訴他這件事,周聽後勃然大怒,堅持認為刺殺事件是「日本軍部所搞無疑」,同時還咒罵該書作者是「兇犯」、「特務」。
還有一說是周作人侄子豐三的同學所為,豐三當時在輔仁大學附中念書,其同學得知周作人的矛盾處境後,為保全周之聲譽而向其行刺,豐三也因此抑鬱而於1941年3月自殺。此說更是牽強,令人起疑。
當年的刺客究竟是什麼人?有何政治背景?刺周的目的何在? 這一事件已過去70餘年,時至今日也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只有留待後人去研究考證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jNiXm8BMH2_cNUgU-VV.html



上學記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