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拍市場迎來小陽春,最佳拿地時機來了嗎?

2020-04-08     明源地產研究院

近期土地市場迎來它的「小陽春」,從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廈門,到徐州、洛陽,甚至是駐馬店、金華等城市,溢價率持續攀高。

疫情之下,土地市場的火爆,是利好還是利空呢?

土地市場:現在正是開發商補庫存的周期節點,今年最好的拿地機會,或將在9月以後首先,客觀上來看,現在正是開發商補庫存的周期節點,2018年,地產施工面積同比穩中有漲,開發商有貨在手,地產市場中期供應相對充裕,但同年四季度,房企土地購置面積累計同比斷崖式下跌,持續到2019年四季度都是負增長,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大部分開發商土地儲備是呈消耗狀態。

開工銷售比可以看到,新開工的速度跟不上銷售的速度,庫存處於歷史低位水平,市場整體是嚴重的供不應求,即便在2019年銷售回落的情況下,目前這個比值仍然處於歷史低位

根據我們的草根調研,第一梯隊房企的取證庫存,按今年一季度的銷售速度,也只夠賣6-9個月。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即便2020年銷售進一步回落,市場的可售資源仍然還是不足的,新供應的土地又遠遠趕不上新開工的速度。

在這種背景下,政策面完全不需要對房地產行業的需求端進行鬆綁,而是應該積極加大供應端的調控,一是多賣地,二是靈活降低預售條件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將開發商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做一個濾波周期的計算分析,在2020年一季度,開發商拿地熱情開始回溫,三季度拿地熱情有所回落,預計到今年9月之前地價偏貴,今年最好的拿地機會,或將在9月以後

其次,主觀上來講,開發商對於市場復甦有點過於樂觀。禾略從21家龍頭房企董秘釋放出來的公司信號來看,大家對政策比較樂觀,9家房企認為存在放鬆的可能性,但幅度不會很大,僅1家西南房企預計不會放鬆,其餘表示不確定或未知。

但正如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所說的:「儘管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短期的消費刺激政策如消費券等,但某種程度上,人們的心態和情緒也因疫情發生變化,這次疫情帶來了明顯的收入不足等情況,因此所謂的報復性消費也並沒有那麼容易實現。」

數據來源:南方plus

(二)政策:不同於美國大放水狂撒錢,中國政府將以財政政策為主,大機率不會鬆綁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面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中美政府選擇的卻是不同的做法——

美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美聯儲「無底線」量化寬鬆,國會2萬億財政刺激救底層民眾和困難企業,一邊大放水,一邊大撒錢。國內的樂觀派等的就是這種「全民狂歡」的政策,但任何刺激政策都是有代價。 美國大放水狂撒錢背後的代價,或是貧富差距的拉大,或是通脹的大幅提高,如果兩者都沒有出現,可能是因為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特殊性,作為全世界最避險的貨幣,美股暴漲暴跌之後,都有「好心人」給美國買單,但中國沒有

要研究中國政策的可能,首先要看中國政策的制約因素——財政,實體,貨幣三者無法共同繁榮,所以必須從中選擇一項使它繁榮,其他的內容就無法兼顧到。歷史上,我國從宋朝發行紙幣開始,每個朝代都會面臨通脹,需要通過改革去釋放實體經濟的活力,同時相對減少貨幣發行量來解決這個問題。

放眼世界通貨膨脹史,都離不開入不敷出的政府財政+低效率的實體經濟+無節制的貨幣超發,無論是古代王朝最終的覆滅,還是現代金融危機的爆發,都是前期自身積累的問題,藉助適當時機而釋放壓力的結果。

通脹的解決方案:解決無序的財政擴張、改革釋放經濟活力、放棄貨幣超發權利。

面對這次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我們要刺激政策,但也要考慮到我們本身已有的問題——貨幣超發、宏觀槓桿率、貧富差距,要提振信心也要客觀理性。

所以,和美國相比,國內似乎更偏重於財政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具體看政策可以「積極有為」的幾方面——基建、地產、製造業、消費

1、大搞老基建,會顯著提高槓桿率,新基建體量又不大

2、大搞房地產,會提高槓桿率並拉大貧富差距

3、製造業投資周期不順,外需也受疫情影響

基建、地產、製造業都「難以放水」,政策只能致力於「支持消費」和「扶貧幫困」,穩定國家經濟發展,同時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地產行業大機率不會鬆綁,各位開發商還是要管好自己的現金流,冬天或許比我們想的更漫長。(三)周期:我們正處於從衰退到蕭條的轉換點,存在結構化的機會,未來10年的投資選對城市,踏准周期是必修課。

世界經濟運行軌跡,可以看作是一次次的康波周期,40-60年一個輪迴,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回升四個階段。每一輪的康波周期都始於一項新技術的誕生,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效率,從而開啟了一輪經濟波動。

從1782年以來,蒸汽機技術用於生產開始,至今為止,全人類已經經歷了五輪康波,我們現在正處於第五輪康波,從衰退到蕭條的轉換點

我們所處的這一輪康波周期,始於1991年美國信息技術的興起,在2008年之前,全球經濟蓬勃發展,隨著技術的成熟,主導國和追趕國(可以理解為美國和中國)的生產關係日趨緊張。

技術的發展帶來效率的增長,到某個臨界點增速就會放緩,但主導國仍想保持原有增速,於是增加資本投資,同時追趕國開始工業化,資源價格上升,供需邊際變化短期內不平衡,資源約束啟動,價格上升,資本收益率下降,由此發生經濟衝擊(中美貿易戰)。

這就帶來了衰退,在這個階段里,前半期,由於經濟的高增長會帶來高通脹,而後半期則會陷入滯脹。

隨著這項技術在追趕國滲透到無孔不入(信息技術在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意味著這個技術成熟並衰退,供給側改革是全球進入蕭條的標誌(中國2015年11月10號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衰退階段,經濟增速下降,但我們還是能從資產價格中獲得很大的收益,比如股市、債市、樓市,但進入蕭條期,反覆通縮和滯脹,經濟從規模增長轉為結構增長

結構化的機會存在於不同國家之間,也存在於不同城市之間——

1、全球經濟周期階段,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主導國先行,追趕國延後

2、中國未來10年的投資機會在於,選對城市、踏准周期

如何去洞察城市的結構性機會——要看地產未來5年的變與不變。3個行業不變

1、強需求:中國大部分城市仍處於住宅需求快速發展周期;

2、高增長:2030年,行業規模中位值預判在44萬億;

3、高配置:2020年全國整體資金總量流動性不足,但住房仍具有相對高的吸引力。

4個行業變化

1、從沿海到內陸:全國來看,廣東、河北、河南、山西、雲南等省域歷史住房總缺口總量大;

2、從整體到局部:江淮城市群、粵東、粵西城市群、成渝和滇中城市群等將成為主要的人口紅利區;

3、從大到小:未來5-10年,河南、河北、湖南、四川、安徽、雲南、廣西等地區將成為主要的土地紅利區;

4、從漲到跌:2020年,全國居民首付及月供壓力處於歷史高位,短期房價有下調回歸風險。

4個企業啟示

1、大可能小:行業集中度將面臨拐點,頭部企業市場份額減小,並非寡頭壟斷;

2、大並非強:很多房企過去的成功來自膽量,即槓桿越高,規模越大,而非能力;

3、持續分化:未來的選城能力,將超越周轉能力,城市間人口流動成為重點;

4、百花齊放:未來10年,大中小城市將迎來百花齊放的格局,而非單一發展核心城市。

3個策略建議

1、准+快:大部分中小房企需聚焦鄉土中國以「住房」為主的城市化機會;

2、居住+場景:腰部房企可聚焦中國城市以「產業+消費」為主的城市化的機會;

3、耐心+能力:頭部房企需關注全球城市以「建築+運營」為主的城市化的機會。

來源:禾略(helue_China)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OBxAWXEBfwtFQPkdMBq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