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真的是失敗了嗎?

2019-11-14     倬見

文┃倬琰

一直以來對於洋務運動,都下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那就是失敗。誠然這是一場本意挽救清王朝危機統治的補救,還因為甲午一敗輸給了日本的明治維新。但在我看來,洋務運動的原本目標當然是失敗的,雖說這個失敗沒什麼壞處,但事實上它對近代中國在各方面的推進作用很難說就真的一無是處。看似成功的明治維新造成的日本之後的下場歷史裡都很清楚,所以洋務運動是否真的是失敗了。


┃求富幾近成功

洋務運動最著名的口號莫過於"自強求富",但這兩點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自強"是最先也是最根本的目標,但在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求富的重要性。到最後洋務運動失敗後,求富及其影響繼續延續了下去,但求富不能說是清政府最主要的目的,當"自強"因甲午一敗而破產,洋務運動也隨即夭折。

"求富"的產生與幾次列強侵略之後,其相繼明白吞併中國的不可行性,因而加強了經濟的輸入。而因為列強資本的輸入,大量的錢被其得到。中國內部,民眾賺不到錢,政府收不上稅,所謂"自強"的目的實現困難,逐漸產生了自主"求富"的想法。

【李鴻章】

1874年大議海防問題時,李鴻章估計購船、練兵、簡器三項初創費用,至少先需1000餘萬兩。此時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為五千到六千萬兩之間,龐大的開支已難以支撐下去。事實上李鴻章說:"軍興以來,凡有可設法生財之處,歷經搜刮無遺。商困民窮,勢已岌岌。"

非有大宗巨款,不能開辦;非有不竭餉源,無以持久。想"強"就得先"富",求強與求富的關係是"強與富相因"的問題,"富"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洋務派認為富的重點在於發展工商業,"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濬餉源,莫如振興商務",這是李鴻章的著名論點。

當時在列強資本大舉進入中國的情況下,原本中國依靠薄本厚利的茶葉等物品賺得的大量白銀,都化成了外資商品的利潤進入這些大投資者的囊中。尤其是在1870年之後,中國的進口貿易額從幾十年強的千萬兩級別暴增到億萬兩的程度,棉紗、紡布等眾多輕工業產品每年大量運至中國。

【漢陽兵工廠】

所以"求富"的重點就是開辦自己的工商業,而開辦自己的工商業就是要與洋人爭利。事實上不只是洋務派,作為一個外國人,赫德在其《局外旁觀論》也有這樣的表述:"外國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學而得。中國原有之好處,可留而遵。外國之方便者不一而足,如水陸舟車、工織器具、寄信電機、銀錢式樣、軍火兵法等,均極精妙,國、民兩沾其益。願學者皆能學,故曰民化。中外來往日多而敦好,外無多事之擾,內有學得之益,故曰國興。"

當然,中國有了這些近代化的設施、技術等東西之後,外商在中國的投資也就更加容易和便捷。但這不能說明中國就不該發展近代化,洋務派就是這樣認為,所以才開始了"求富"上的努力。

在所有求富的操作中,以輪船招商局最為有代表性,這是最成功的同外商爭利甚至打敗了外商的例子。當時輪船招商局成立之初,恰巧碰到美國旗昌輪船公司打算賣掉在中國的業務和船隻,招商局抓住機會,買下了旗昌公司的二十條輪船。輪船招商局一躍成為噸位突破400萬噸的大型公司,占當時在各通商口岸進出的中外輪船噸位總數的36.7%。

【輪船招商局】

這導致了英國太古、怡和等公司的恐懼,因而兩家公司打起了價格戰。由於清政府認為招商局"關係商務,不可半途而廢,致為外人恥笑,並墮其得專中國利權之計",所以加大了對其的扶持和投資,這使得太古、怡和等公司損失慘重,不得不與招商局達成妥協,簽訂了"齊價合同"。

以招商局為代表的一系列民用工商業的建立,成功從外商手中分得了一杯羹,雖然不是所有的產業和企業都能做到招商局的程度,但確確實實阻止甚至回流了大量的資本。這使得中國的小生產者也不至於被外商將錢全部賺走,政府也得以收得上稅,財政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是高於被認為是成功的明治維新改造後的日本的,洋務運動至少在"求富"的工商業方面收穫顯著。

求富不只是建設備,學技術以及學習如何"學技術"同樣非常重要。所以求富的另一重要手段就是發展近代教育,京師同文館、上海方言館、福州船政學堂等學堂都是在這一時期相繼建立,湖北鐵政局附屬化學堂、礦學堂、天津醫學堂等各種專業性西式學堂也發揮了很多作用。

【北洋水師定遠號】

同時延續並拓展了容閎、丁日昌、曾國藩等倡議並奏請實施的向西方派遣留學生的計劃,先後向歐美選派了120名幼童。其中三分之一專修法律,其餘三分之二學習航運、路礦、電報、醫學、教育等等。這些"新式人才"在之後的洋務運動甚至清亡之後民族工商業和近代化的發展中都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可惜的是甲午一戰,耗費了洋務最大心血的北洋水師絕敗,洋務運動被全盤否定。即使發揮了很多作用的民用"求富"事業也遭遇停滯甚至廢止。其實當時的"求富"願景幾近成功,或者說正在成功的道路上,卻不得已攔腰斬斷。


┃失敗終究可惜

在洋務運動的同一時間,旁邊的日本那場同樣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同樣影響深遠。不同的是通常都會認為明治維新是成功了,它成功讓日本達到了近代化的目的,甚至變得富強,而洋務運動卻被比得"無顏以對"。

但事實上,明治維新雖然成為日本日後一個世紀的發展基礎,但日本"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的初衷卻如同中國洋務運動固守"中體西用"的思想一樣,如夢魘般纏繞著所有和明治維新有關的人,這讓明治維新在與洋務運動相同的"自強求富"之外,多了一抹擴張的黑色。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奠定了日本直到現代的工商業發展基礎,即便是戰後百廢待興依然有本錢迅速恢復,但因為中間軍國侵略的雜音而讓這個亞洲第一個近代化的國家摻雜了不和諧的音符。洋務運動雖然沒有達到"自強"的目的,但甲午的失敗不能就認為是洋務的失敗,日薄西山的清政府其實本來也很難用好洋務所帶來的東西。洋務運動不能說完全失敗,至少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儘管在甲午後遭遇停滯但依然延續了下去,為之後真正的近代工商業發展留下了種子。

所以失敗了的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相比,也沒有那麼一無是處。造成不同結果的唯一原因就是兩國政府的不同態度,都是從君主制政體想要進步,清王朝"想不開",最終初見成效的事情只得半途而廢,而日本則想得"太開",最終走上了膨脹擴張的道路。

在我看來,洋務運動在"自強"方面確實失敗了,雖然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完全是在"自強"為目的主導下的武器裝備的不足,更多的是因為整個戰法和清廷的策略,但總歸在"強"這方面確實沒達到深處,如果洋務運動能夠在戰爭觀念等方能也能"洋務",那就真的可以達到"自強"的目的。

真正的失敗,不只是洋務運動的失敗,或者說不是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是清政府的失敗,則是因為甲午戰爭的失利,而全盤否定了洋務運動的其他努力。即洋務運動雖然在"自強"方面沒有成功,但在"求富"方面卻很有成果,在教育、外交近代化、民用經濟等方面,如上所說當時的中國事實上用近代指標來看其實基本可以說做得比日本要強了。

【福州船政局】

可惜,甲午的失敗讓所有反對洋務的人都找到了藉口,繼續努力的可能性也就因此夭折了。這只能說是清王朝氣數已盡,自己放棄了救自己的努力,這並沒有什麼可惜的,可惜的是洋務在"求富"方面打下的基礎被廢棄,前進的腳步被大大拖慢,直到清王朝滅亡才逐漸恢復正常。

所以,探討洋務運動的失敗,不能將其整體完全否定,而是應該探尋其中失敗的策略和手段,這是其失敗的原因,也是其失敗的地方。

洋務運動的著名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學技術學設備,這些其實沒有錯,事實上上面說的日本明治維新也是大力學技術學設備,甚至在資金等方面還不如中國"激進",反而限制外資的進入。但如果只學技術就是錯誤了,因為技術除了需要人才來使用,同樣還需要一個適配的社會環境來應用技術和讓人才來發揮。

洋務運動本身無法超出"學技術"的窠臼,本就很難看到學習、更新社會的重要性,當然清王朝統治者本也懼怕社會的改變,哪怕洋務派看到了並有這樣的想法,也是不會得到實踐的機會的。洋務運動的主導者儘管開眼西化,但也終究做不到轉變觀念,畢竟都是完全以傳統"中學"塑造出來的人,讓他們更進一步看到近代化的前景,也確實強人所難,而加之最高決策者的阻礙,無法成功也是情理之中了。

【鐵路建造】

與之相關的就是對於人才的培養方面,雖然被認為是洋務運動中已經相對擺脫傳統束縛的方面,但同樣做得不夠。洋務學堂主要是根據洋務運動的要求,培養掌握現代技術、工藝知識的技藝性人才,這就很有局限性了,工藝技術的知識有了,但產生工藝知識的思想沒有學到,應用起來還是差了一些。

事實上在洋務派看來,中國的綱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是洋務學堂對於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所以它在辦學的具體舉措上是短期應急的,儘管在客觀上開啟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但在"變器不變道"辦學思想的支配下,洋務學堂僅僅引進了西方的工藝技術,卻沒有傳授作為技術根本的科學精神,即有"技術"沒"科學"。儘管"科學技術"被認為是一個詞,但在深層次上科學更算是一個大前提,在科學的基礎上,技術才會有更好的發揮。

洋務運動不是失敗在它的本質,"自強求富"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它因為為了存續清王朝的統治而產生的這樣一個背景,以及因為在清王朝的體制下,洋務運動本身無法將眼界開拓得更大,統治者也不會允許其眼界開得太大,導致了其只能做一個"瘸腿"的變革嘗試,不能怪這件事本事,只能說這是發生在一個不友好的時間的事情。

【京師同文館】

歷史無法假設,但在清王朝的政治制度下,依然可以想像甚至斷定,如果沒有洋務運動,中國的這一系列近代化的操作會再繼續延後很多年,甚至應該會到清王朝滅亡才會出現。誠然洋務運動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統治,畢竟曾左李胡這些人不可能"富國強兵"結果最後清朝沒了,但洋務運動的這些個"遺產"催發了之後真正的近代化進程。

即使甲午不敗,洋務運動繼續下去,清王朝也未必就不會亡。所以在我看來,甲午的失敗不是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的夭折也不是清王朝滅亡的原因。所以洋務運動的失敗終究還是有些可惜,中國的近代化沒有更早一步的進行下去甚至有完成的可能。洋務運動沒有起到明治維新的效果,但也好在沒有造成明治維新那樣的後果。


洋務運動的起初目的雖然並不認同,但其吸收現代知識、開辦新式教育、引進先進技術、設立民用工商業,無論哪一項都是在傳統的中國不可想像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使得中國在遭受入侵伊始就開始了近代化的道路,如果連"失敗"了的洋務運動都沒有的話,中國可能在清亡之後才會開始發展這些東西,那時後果可能更加不可想像。"強"的基礎是"富","富"才能有本錢"強",洋務運動沒來得及"自強",但在"求富"上的努力實在還是值得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NrX8c24BMH2_cNUgAa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