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名校資訊,小墨
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幾歲的小女孩在被父母批評後,竟然學著大人的樣子嚴肅地教育起自己的父母來,不僅告知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還建議父母用文明的語言來罵人,比如古詩等。
批評孩子的門檻,雖然不用高到需要用名言、古詩,但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守住這4個底線!
一、批評孩子,別給他們貼標籤
「你看你總是丟三落四的,記性差就是你的老毛病!」
「這麼簡單的題目又做錯,你粗心的孩子!」
「動作能不能快點,別總慢吞吞他的!」
「今天你在學校又打架了!你怎麼這麼喜歡打人,我看你就是個暴力狂!」
......
這樣的話我們常常都能聽到,還會每天都掛在嘴邊。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總習慣性地給孩子"貼標籤",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
"貼標籤"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總是看到自己的壞毛病,而忽略了自身優秀的品質。
"貼標籤"限定了孩子的發展,孩子遇到困難,會選擇逃避,覺得自己就這樣的人。即使孩子人在長大,可心中的「愛哭」、"「軟弱」「暴力狂」...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所以家長們別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習慣性的貼標籤。也不要用貼標籤的方式來讓孩子改正缺點。
你在生氣的時候,時時提醒自己別輕易對孩子下結論,多看到孩子的"好"行為,並且給予鼓勵。
對孩子的教育要具體,不要帶負面情緒,家長控制好自身的情緒,本就是一種對孩子的情商教育。
批評也要"就事論事",不要誇大其詞,不要「上綱上線」。要實際性的批評具體的不良行為,別貶低孩子的品質,性格,能力等等。例如說,孩子在學校打人了,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寶寶,聽說你在學校打人了,可以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嗎?」
當孩子說出事情經過後,家長首先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不必急於責怪,然後指出孩子的錯誤,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就好了。
二、批評孩子,別動不動就翻舊帳
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家長動不動翻舊帳的行為,也是孩子一生的心理陰影。
孩子第一次打破杯子的時候,父母會教育說:「寶貝,小心點,別割到手了,下次要注意點咯。」
孩子下一次不小心打破花瓶的時候,父母會說:「你怎麼總是毛手毛腳的,上次打碎水杯,書桌也被你搞壞,這次又弄碎花瓶,你是專門搞破壞的嗎?」
大人盡情地痛訴孩子的既往過失時,孩子卻怎麼也想不起大人說的事情,認錯的深刻程度自然也大打折扣,會削弱教育效果。
又或者是本來孩子之前已經認了錯,今天又要翻舊帳,無異於一次次揭開孩子的傷疤,讓它一直成為卡在孩子喉嚨上的一根刺,每次犯錯時都心有餘悸。
批評本身已經是對孩子的提醒,而過分的表情、動作和措辭,對孩子的二次傷害會比做錯事本身更嚴重。
如果把讚揚比作陽光,那麼批評就是濛濛細雨,雨點不大,但恰到好處;傾盆大雨,雖然來得迅猛,卻把好的壞的一古腦沖走,什麼也沒留下。
三、孩子做錯事後,不要冷處理
有一次在公園看到一個小男孩騎滑輪撞到了路人,沒有道歉,還耍賴。男孩的媽媽很生氣,故意走得遠遠的不理他,讓他自己冷靜冷靜,反省一下自己。
男孩在原地哭鬧了十多分鐘,男孩媽媽也沒有過來找他。後來公園管理員過來,還以為男孩跟父母走散了呢,帶著他找媽媽。
可憐父母心,男孩媽媽的出發點是為了讓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可採取冷處理的方法,真的有用嗎?扔下孩子在原地,他內心是多麼的掙扎崩潰,也許會讓他覺得媽媽不要他了呢!
批評孩子,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避免日後再犯。如果採取過激的行為,只會把孩子推離自己,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在所有的暴力裡面,冷暴力是最可怕的,因為在他的行為動作和眼神里,對你存在著漠視和震懾,所有的言行和語言,都體現在一個眼光里,一個沉默且冷峻的臉上。
四、批評孩子,切忌不分場合地批評
古人說,教育孩子有七不責:「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 疾病不責。」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家長要批評他的時候,最好不要讓其他人在身邊,減少孩子發脾氣時的「觀眾」。
有的家長只要孩子考不好,不管跟前有多少人都會毫不顧忌的吐槽孩子笨,不努力。或者在商場時,孩子為了買一個玩具而哭鬧,家長也不分周邊有多少路人,都劈頭蓋臉的罵孩子。
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感到難堪,這種陰影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再小的孩子,父母也請給他留點面子。無論是在親戚面前、大街上、餐廳還是在學校......儘量做到「人前不教子」。
所以批評孩子的時候,最好到一個只有自己和孩子兩個人的地方私下解決,不要覺得別人面前批評孩子,孩子出於愛面子會改。不分場合的批評,只會起到反作用的教育效果。
五、別讓批評上升為語言暴力
批評孩子的時候,把握不好度,很可能就把批評上升為語言暴力了。
批評,語言暴力中的界限很難區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無意中都將批評變成了語言暴力,例如經常會出現「你這麼笨,怎麼都學不會」、「你是豬腦子嗎」、「真是白養你了」、「一點小事都做不好,長大後也不會有出息」等,這些侮辱性的話語。
別以為孩子不記仇,很快就可以忘記。事實是,他們不會忘,還會記得很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身體傷害傷口癒合只會留下一個疤痕,而語言傷害是無形的利劍,刻在孩子的心上。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氣質特點來教育孩子,有的孩子,敏感內向,對批評很敏感,父母在教育時要注意語氣柔和一些,不可過分嚴厲;有的孩子,活潑外向,對父母的教育不當回事,這是父母的態度可以嚴肅一些。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特別的花,每朵花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花期。養娃路漫漫,家長們走的每一步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