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歷史看歐洲: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從歐洲爆發?

2019-10-09   鄉土

來源:天涯時事

我們都知道,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後發生過兩次世界級的大戰,而這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歐洲引爆的。而二戰後美蘇又開始爭霸,而爭霸的重點也在歐洲!

為什麼會這樣?

事實上,我可以告訴大家:歐洲,不僅僅是過去很亂,未來漫長的歲月里依舊會非常的亂!

而動亂的根本原因就是:歐洲國家太多!

歐洲面積和中國差不多大,但是卻有四十多個國家。

其實國家多無所謂,關鍵的是:這些國家之間沒有明顯的邊境,非常容易被別國滲透,這就很可怕了——一旦有一個國家強大了,那麼它就會迅速的滲透到它旁邊的國家,要麼搞亂周邊國家,要麼占領這個國家(或讓其成為自己的附屬國)!

當然了,如果我們僅僅依靠上面幾句話就給歐洲定性了,很多人肯定是不信服的,所以下面我們詳細的給大家分析這個觀點,相信看完後你就會徹底的明白了。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從冷兵器時代,從民族誕生說起。

假設在叢山峻岭中有兩塊平原,分別叫做華平原和夏平原,現在人類在華平原誕生,繁衍生息,漸漸的華平原人口越來越多,人口多了,矛盾就大了,於是有一部分人生存不下去了,他們不得不離開華平原,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到了另外一個平原,叫做夏平原,然後他們在夏平原繁衍生息。

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兩個平原之間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歷史,也就是不同的民族。這兩個民族分別有兩個領袖,一個叫做黃帝、一個叫做炎帝,這樣就形成了兩個由不同民族組成的國家。

這個時候,由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非常緩慢,所以黃帝雖然知道在很遠處有一片相對比較富饒的土地,有一些人生活在那裡,但是他沒有能力去占領那裡,沒有能力去搶奪那裡的財富——因為要占領夏平原需要翻越千山萬嶺,人數去少了打不下來,人數去多了,運輸跟不上,重甲部隊也上不去。

隨著人類文明越來越進步,人類不僅能在平原生活了,慢慢的也有一些人可以在山區生活了,很少的一部分黃帝部族的人慢慢的穿越崇山峻岭偷偷的靠近的炎帝部族,並偷襲了炎帝部族,搶走了大量的財富躲進山區了。

炎帝部族自然不幹了,然後也組織部分人進入叢山峻岭,去偷襲黃帝部族。

於是,兩個部族就這樣不停的偷襲對方!

就這樣,你偷襲我,我偷襲你,誰也奈何不了誰!

黃帝一看:這麼不行啊,我得想辦法阻止炎帝部族的偷襲!

由於黃帝占有的平原比較大,人口比較多,實力比較強,所以這個時候,他在華平原的附近山頂上修建了一條長城。

由於有了長城,那麼就等於有了一條通道,可以把物資、人員儲存到長城的城樓里,這樣炎帝就再也無法偷襲自己了。

這個時候就成了黃帝單方面的偷襲炎帝了,所以這個時候炎帝也修建了長城。

慢慢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雙方的「長城」不斷的從平原附近向深山移動,一直移動到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時候!

於是,雙方就在最險要的地形處形成了國界線——山頂或大河沿岸!

同樣的道理,一個區域內有很多個這樣大大小小的平原,就有了很多個國家。

終於有一天,黃帝的文明和技術發展遠遠的超過了其它國家,黃帝開始遠征,逐漸的統一了炎帝、蚩尤等部族,把各個部族合到一起進行了「王化」教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這個民族都學習了黃帝部族的文化、制度和信仰——這些部族的子孫都叫做炎黃子孫。

由於當時的文化和技術還是不發達,於是這個大的國家又不斷的分裂、統一……但是,不管怎麼分裂,最終都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和民族想要再次統一這個區域。

後來,有一個強大的帝王叫做嬴政,他完成了整個中原地區的統一,我們稱之為「始皇帝」,但是這個帝國沒有存在多久又分裂了!

再後來,又出現一個強大的帝王叫做劉徹,他再次統一了中國,並且建立了一個以漢族人為主體的國家,我們稱之為漢武帝!

再後來,中國又是不斷的分裂和統一,而每次分裂主要都是民族矛盾導致的,比如漢族、蒙古族、鮮卑族等。

為了減少民族矛盾,後來又出來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梁啟超,他提出了一個概念:中華民族。

這樣,大家的矛盾就小了,大家都叫做炎黃子孫,都屬於同一個民族——中華民族。

(特別說明:上面的地圖都是示意圖,和實際歷史無關。)

可以說,我們中國已經完成了按照地形特徵統一了亞洲一個封閉地形內的所有國家和民族——中國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另外再加上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羌塘盆地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和統一的民族,這個國家叫做中國,這個民族叫做中華民族。

相比於亞洲的中國,歐洲還處於什麼階段?

我們先來看看歐洲的地形圖:如果按照人類歷史發展和地理環境劃分來看,歐洲主體大陸應該劃分為6個國家。

大家知道現在歐洲有多少個國家嗎?

——44個!

而且這些國家,除了少數的幾個國家是按照地形劃分的國界,其它國家幾乎都不是按照地形劃分的——英國、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挪威、瑞典等國家是按照地形劃分的。


正是因為歐洲很多國家都不是按照地形劃分的,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天然的屏障,所以在工業革命之前進入了長達一千多年的黑暗戰爭期,這個時期我們也稱之為「歐洲黑暗中世紀」——中世紀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計算,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公元1640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

在整個中世紀,整個歐洲打的昏天暗地,也沒有像曾經的中國那樣,形成一個有效的中央集權國家——俄羅斯不斷的想往西打,德國、法國不斷的往東打!

雖然打的昏天暗地,但是如果熟悉歷史的人就會知道,在一戰前,歐洲還沒有那麼多國家——只有20個國家,而且大多還是按照地形劃分的(只不過大小而已)。

現在,整個歐洲碎片化了,而且沒有一個統一的民族——歐洲有幾十個民族,每個民族都不弱!

大家想想,如果在中世紀的時候歐洲能像中國一樣出現一個「秦始皇」和一個「漢武帝」,那麼現在的歐洲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國家和那麼多民族,或許只有一個「歐羅巴合眾國」,主體民族叫做「羅馬族」或「俄羅斯族」——就像中國和中華民族一樣。

正是因為歐洲在經過漫長的中世紀後依舊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在工業革命以後,歐洲依舊在為「地理上的統一」在努力——這就是一戰、二戰發生的最深層次的原因(包括後來的美蘇爭霸和現在的歐盟也是如此)!

如果說一戰前的歐洲比較亂的話(只有20個國家),二戰後的歐洲就更亂了(矛盾暫時沒有那麼突出而已),被搞成了四十四個國家,歐洲徹底「碎片化」了。

「碎片化」的歐洲有什麼壞處?

我們舉個例子大家就會知道了!

我們依舊以上面的黃帝和炎帝為例:假設現在黃帝的力量比炎帝要強大,但是即使如此,黃帝也很難吞併炎帝,因為中間有地形控制,即使黃帝想搞破壞也很難——他的人和軍隊很難打到炎國。

但是,如果華平原內部有很多個國家,這些國家之間沒有任何的屏障,只要一個國家強大了,那麼它很快的就可以將軍隊或自己的勢力打到對方國家,而其它國家害怕一個國家稱霸,所以那些弱國都聯合起來了,於是就是大戰了!

如果我們把歐洲僅僅劃分為東歐和西歐的話,那麼這兩個區域內的國家都有最害怕的國家和民族:東歐國家非常的害怕俄羅斯,西歐國家非常的害怕德國。

俄羅斯被稱為戰鬥民族,從一個小小的俄羅斯公國擴大到現在這個版圖,靠的就是不斷的征戰;德國的日耳曼人,你別看它現在文質彬彬的,但是真要打起來,西歐其它民族還真打不過日耳曼人!

或許很多人說:現代社會科技高度發達,地形已經不重要了!

說這句話的人實在是太高看現代科技了!

看看二戰後的戰爭,美國可以打下利比亞、伊拉克等平原國家,但是美國能打下朝鮮、越南、阿富汗等山地國家嗎?

科技再強大能在喜馬拉雅山的山頂上建設一條鐵路嗎?

最關鍵的是:你耗盡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那麼一條鐵路幹啥呢?

難道你以為在喜馬拉雅上修建一條鐵路就能統一印度了嗎?

所以,地形仍然是未來很長、很長時間內,世界各國為了保護自己國家和民族必須要爭奪的,這就形成了地緣政治——根據地理因素而決定國家政治行為!

事實上,如果把歐洲比喻成是中國,那麼現在歐洲還正處於中國的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時期;如果把世界比喻成是中國,那麼現在世界還處於中國的戰國時期——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就相當於古代的中國的每個「平原」(只不過這些洲是以海洋為分界線)。

所以,歐洲還要亂很久,甚至下一次大戰還可能是從歐洲引爆的,而世界大同更需要漫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