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偏愛和缺愛,關於成長的脆弱故事

2021-01-04     水煮閒娛

原標題:《陽光普照》:偏愛和缺愛,關於成長的脆弱故事

世界上什麼是最公平的?

是太陽

這是電影《陽光普照》中的答案

去年入圍金馬獎的電影《陽光普照》,這部有關於青少年犯罪的電影,恰恰表現了身處於一個家庭中,兩個偏愛和缺愛的孩子的成長道路和截然不同的結局。

相信看了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引發自己對於親子關係,對於家庭教育的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好孩子之間的關係,平衡好對孩子的愛?

//

那些偏愛和缺愛的孩子怎麼樣了

//

從影片中阿文對於兩個孩子截然不同的態度或許可以洞察一切,阿豪和阿和結局對我們也會有所暗示。

父親阿文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身上。每年都會把駕訓班裡寫著「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筆記本送給阿豪。把握時間,掌握方向,阿文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阿豪的身上。每次有學員詢問阿文的家庭狀況,阿文都會自豪的講出只有一個即將上大學的大兒子,對小兒子閉口不談。

被送進少年輔育院的阿和原本可以在家裡教育,但阿文執意要把阿和送進輔育院,並放言,我不想管他,希望他關到死。阿和女友小玉懷著孕找門來,對於妻子琴姐提出想要照顧小玉的提議也極力反對。阿和從輔育院出來回到家中,阿文寧願住在駕訓班小小的員工休息室,也不願意回家面對自己的兒子。

偏愛的大兒子阿豪陽光高大帥氣,從小受人喜歡,他是父親口中唯一的兒子。

缺愛的小兒子阿和瘦弱矮小,反叛暴力,是父親在外人面前永遠規避的存在。

一個家庭的兩個極端,勢必推向無法避免的深淵。

阿豪在一個漆黑的晚上從高樓跳下自殺,在此之前,他意想不到的行為也有跡可循。阿豪和女同學講了一個不一樣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的結局隱喻了他的結局,他找到了暗處的自己,而死亡就是躲進黑暗的方式。

他給同學發的最後一條簡訊,離開這個世界的絕筆,可以推斷出他的內心世界,長期暴曬在陽光下他,感到的不是溫暖,而是灼熱。

阿和看似在經歷了送進輔育院,哥哥的自殺,朋友的報復等變故堅強的活下去了,但也在心裡留下了不可修復的創傷。他喜歡使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反叛和暴力是他逃離這個家,抵抗的方式。缺少愛的他生活在陰暗的世界只能朝著犯罪的方向前進。

他偏執,坐上腳踏車的他可以玩一整天,用盡各種方式纏著媽媽載他,因為在腳踏車上才能自由地徜徉在陽光下,享受著片刻的溫暖。女友小玉十五歲便懷了他的孩子,阿和的早熟與他的家庭脫不了干係,或者說偏心的父親讓阿和感受到的是孤獨和忽視,或許他在女朋友的身上才能感受到缺少的愛。

每個身處於極端環境的孩子都是司馬光,一生只為了砸破那口缸。而這裡的光就是他們感受到的愛。身處光明中,想找塊有陰影的地方休憩。身處陰暗就想獲得陽光的照耀。有人想破缸而入,有人想破缸而出。

多少人想在中間尋求平衡,但往往用力過猛,讓原本無條件的愛變得有條件,重重的壓在被愛者的身上。

//

別讓愛成為負擔

//

費洛姆在《愛的藝術》里談到,「父愛代表著私有制的產生,因為家庭中的父親需要選擇最優的子女繼承家族財富、完成家族延續的使命而做出選擇。孩子相應依據此等條件發展出適應性,以滿足父親需要的愛來獲取更多父愛。」

生活在底層的阿文一家人生活的意義是來自後代,希望後代能改變平凡的生活。阿文選擇了從小就表現優秀的阿豪完成自己的理想。

阿文的偏愛間接害死了阿豪,究其根本,這是阿豪自殺的最大原因。這份沉甸甸的父愛是負擔,全家的希望和期待是壓迫。阿豪的死亡悄無聲息,他的潛意識裡,永遠保持健康陽光的形象,不可以給家人添麻煩。

阿豪死後翻出從未用過,保存完好「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筆記本,是阿豪不想觸碰的希望巨石。

原本接受一切只想好好生活的阿和遭到菜頭的威脅,父親阿文用他以為可以替兒子解決麻煩的極端的方式——殺死菜頭,電影沒有給出阿文的結局,但我們在唏噓阿文的這份父愛實是在太過於沉重了。

阿和如果知道了這樣的結果,他還會坦然的生活下去嗎?

當愛成為負擔時,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

愛的負擔是在以愛之名,行惡之事。很多父母都會用「這是為了你好」這樣的字眼去強迫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我想這就是某種愛的負擔,父母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

愛需要理解和溝通

//

在阿豪的葬禮上,從他的同學口中得知阿豪自殺前的一個禮拜沒去上課,而在此之前,他們全家都以為阿豪每天按時上課,按時放學。

阿和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家庭的溝通有關。

當小玉要與阿和結婚時,小玉的養母詢問阿和的母親,阿和是一個怎樣的人。琴姐講了一個阿和喜歡做腳踏車的事,對她來說是阿和很陌生的,僅僅停留在小時候的記憶上。阿和從輔育院出來回到家中,阿文一連兩個星期不回家,更談不上交流,最後發現阿和被菜頭要挾,偷偷跟蹤,用他以為理想的方式解決。

這些種種,都是這個家庭的存在的問題。

導演鍾孟宏說,父母不以了解為前提的愛,是不會讓子女幸福的。阿文一家缺乏溝通是造成家庭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導演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任何家庭。

中國的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接受的愛是他們所需要的嗎?父母是否真正的了解他們內心所在意的?

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父母工作養家,沒時間好好教育孩子,和孩子的心靈溝通,更是接近於零。

運氣不好的孩子,就走上歪路,除了打罵,束手無策的父母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運氣好的孩子,順利地升學、就業,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其中有些人,卻在心裡留下了嚴重的問題。

這樣普遍的現象無疑給了我們警示,愛是要建立在理解和溝通的基礎之上的。

婚姻生活無法避免的要去談論家庭關係和教育的問題,家庭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孩子所扮演的角色。都值得的每個家庭成員細細的去分析,適應並做出改變。

人與人的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是簡單純粹的。或許只有消除芥蒂,將自己親手建立的圍牆打破,事情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正如《陽光普照》的監製葉如芬所說:「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希望就像我們的片名一樣,無所謂黑夜、陰影,太陽終究會來,祝福大家永遠陽光普照。」這段話就像一個滿懷憧憬的故事。

陽光永遠可以照在每個孩子的身上,這是美好的願景,也是我們對於真實世界的希望,希望總有一天愛能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N8lwz3YBetPpsA5Iji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