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就讀於會計專業的准大四學生徐末做了一個決定——放棄考研,跨到攝影領域就業。在學校社團「摸爬滾打」了近三年的他一直在與攝影、後期打交道,期間產出的不少作品也廣受好評。在徐末看來,「攝影」比「財會」更能給他帶來動力與快樂。出於這份熱愛,徐末打破了自己原有的計劃,重新勾畫起自己的職業藍圖。
「我想以我現在的簡歷,應該可以讓我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早早便有了清晰職業規劃的洪悅提起自己的簡歷時,滿是自豪。這一份不錯的簡歷,是洪悅用從大一開始就跑宣講會、參加創業大賽、為企業拉項目,策劃大型活動等經驗換來的,而在這些經歷中不斷開拓的視野與積攢的技能,讓她最終決定走創業這條路。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各地高校的700餘名大學生和畢業生髮起關於大學生制定職業規劃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2.92%的被調查者表示已有明確的職業藍圖;71.49%有一定的規劃方向,但計劃比較模糊;5.59%完全沒有規劃;超過87%的被調查者認同一份清晰的職業規劃利於大學生制定目標,有助於求職者為找工作提前做好準備。
「臨時抱佛腳」的求職尷尬
調查顯示,87.18%沒有明確職業規劃的大學生認為,規劃不明確對找工作有影響,其中46.15%認為沒有提前做準備導致簡歷單薄,61.54%找工作時才發現選擇很迷茫,35.90%找工作時發現自己不具備工作要求的能力。
無論是來自上海理工大學的李貝還是來自安徽某高校的黃木辛,都認為自己身邊有著詳細職業規劃的朋友並不多,一些同學甚至臨時買簡歷模版後「海投」簡歷。
據江西某高校的劉佳描述,自己寢室4個人的簡歷,都是在校園招聘會的前一天晚上,搜索「如何寫簡歷才能迅速吸引HR」「簡歷撰寫注意事項」等詞條,兩個小時倉促完成。「穿上一套學校附近租來的正裝,臨時準備幾句『讓人抓不住重點』的自我介紹,匆匆上場。」劉佳回憶起當時的窘狀,忍不住笑著說道,「臨近最後幾場招聘會,我才知道線上發給HR的簡歷,格式最好要用PDF格式,而不是WORD。」
學習電氣工業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佟里曾因「考研還是工作」發愁,最終他在輔導員和導師的建議下選擇保研,未來暫時「塵埃落定」。從未做過規劃的他在這段「做抉擇」的時間裡常常感覺到迷茫。「那些對自己專業很感興趣、有非常高熱情的人,目標自然而然就有了。但像我這樣對本專業興趣一般的,就會沒有方向。」為了確定目標,佟里查了不少的資料,甚至去到專業的機構和老師反覆討論。考研還是就業,優先考慮地域還是專業,種種問題不斷困擾著他,那段時間裡,被「選擇」「折磨」的佟里沒少到學院找輔導員和導師諮詢。
「自己的未來還是得靠自己。」雖說保研的決定是做出來了,但是他對以後未知的一切還是充滿了迷茫。
只是光有方向和計劃,似乎還遠遠不夠。來自遼寧一所理工科大學的關欣,在畢業前也曾為擇業傷透了腦筋。她就讀的專業常被同專業學生戲稱為「萬金油」專業,似乎「什麼都可以做」,又似乎「什麼都不對口」。在關欣看來,擇業終究是一道「雙向選擇題」,應聘者不可缺少計劃和準備。
劉佳提到,自己曾認為職業規劃浮於形式,做不做無所謂,臨近畢業時才發現自己和那些有著明確規劃的同學之間的差距,「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當我還在為簡歷大片空白填不滿而發愁,別人已經利用社團經歷、獲獎經歷、實習經歷收到了四五份錄用函,還都是熱門崗位。」據劉佳描述,其實他也在大學期間參與過不少活動、有過不少經驗,只是他從未想過將這些有價值的「碎片」組合起來,讓它們變成自己的優勢。
職業規劃是踏入社會前的首份「提綱」
調查顯示,與低年級學生相比,即將就業的高年級學生中有明確職業規劃的比例更高,低年級中有明確規劃的占19.04%,高年級中這部分則占33.71%。但仍有不少高年級同學職業規劃比較模糊,占到63.43%,低年級中規劃模糊的占74.94%。高年級中2.86%仍完全沒有職業目標,低年級中則占6.92%。
因為一次學生工作任務,當時還在讀大二的黃木辛與一位剛畢業的學姐聊了很久,他首次萌生了「為未來做規劃」的念頭。「聽到她在說她的應聘之路,以及她身邊同學的去向的時候,我心中也開始有了『要認真思考一下自己以後該怎麼走』的想法了。」未來兩年的就業或考研方向帶來的「危機感」,讓黃木辛覺得「如果沒有一個目標及大致規劃,那麼現在做的努力很有可能都是白忙活」。
在黃木辛看來,一份完備的職業規劃相當於為自己確立下清晰的職業目標,可以降低臨近畢業時 「兩眼一蒙、無從下手」的風險,因「無知」而錯失心儀崗位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按照職業規劃朝契合興趣的方向去努力,也會提升自己對未來工作的滿意度,更容易實現自我價值。「我們自己也能通過完善簡歷等過程全方位地審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找到一個符合自己喜好和特長的崗位。」
畢業於遼寧某高校的邱秋對於自己的未來也一直有著清晰的規劃。「你的未來,只取決於你自己。我也沒有怎麼去詢問學姐,因為去詢問考研的學姐,她會和你說考研的理由,要是去詢問不考研的學姐,那她就會和你說不考研的理由。」考研還是就業的問題根本沒有讓邱秋煩惱,學財務的她認為工作經驗遠比學歷來得重要,毅然選擇了就業。這是因為她早有自己的考量,「不考研的話,我就比別人多了實操經驗,如果想去企業,甚至未來做管理崗位,可以再考證、再攻讀MBA。」據了解,邱秋在大一的時候就考慮過就業的問題,她用了整個大學時間考取相關證書、參加大創項目和各種大賽,讓一頁簡歷變得沉甸甸。
中青校媒調查的結果顯示,擁有大致職業規劃的學生中,88.83%的被調查者會在有了職業規劃後,明確學習方向,考取相關證件,80.7%的被調查者會尋找實習機會,提前了解行業情況,58.65%的被調查者選擇參加大賽等活動提升能力,充實簡歷。
林笑早在大一的時候便參加了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目標職業是記者。一直把白岩松作為偶像的她,喜歡「直擊痛點」的表達方式。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兼具「有趣的靈魂」和「高尚的人格」,一直是林笑努力的方向。於是早在高中階段,她便把 「記者」作為自己的理想職業。直至現在,「去傳統媒體就業」依舊是林笑的從未變更的堅定目標。雖然尚未就業,但林笑已經利用假期在媒體單位進行實習。「確定了規劃後,就一定要認真找機會實踐,你會對自己有一些顛覆性的認知,發現自己的新能力。」 林笑說。
「有了規劃,就開始努力。」黃木辛透露自己已經在為未來的目標做準備,作出出國留學的打算後,剛上大三他就著手準備雅思考試。
完善規劃,或「堅定選擇」或「勇敢試錯」
「說來也有趣,我覺得我的職業生涯還一直挺順的。」如今,邱秋已經是大連一家在行業內全國排名第一的國有企業的員工了。
在從事現在的工作之前,無論是「工資待遇好」還是「公司環境好」等看似豐厚的條件,都無法讓邱秋動心,只要不是想選擇的崗位,邱秋一律拒絕了。面試的過程之所以一直很順利,在她看來,這與她自始至終目標都很清晰有關。找現在的工作時, 她僅僅面試了一輪,用人單位就已經有了簽約意向,崗位當場就定了下來。她的整個求職生涯也按照她最初的目標一直「順」到了現在。
中青校媒的調查顯示,64.88%的被調查者認為一個完備的職業規劃可以為大學生職業生涯帶去「提前試錯,及時調整目標方向」的機會。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李貝在朋友的介紹下參加了一檔有關遊戲的綜藝節目。這次誤打誤撞的嘗試,讓他原本模糊的職業藍圖,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學校里有學生自發成立的校隊,在這支出去比賽就基本是冠軍的隊里,李貝從隊員一路做到了隊長。雖然是新聞專業的學生,但李貝坦言自己並不是很期待未來去媒體工作,在他看來,愛好若能轉化為職業,比墨守專業對口的規矩有趣得多。「其實我也嘗試過到企業的宣傳部門工作,因為之前也沒做規劃,所以剛開始獲得實習機會的時候還挺開心的,但後來就慢慢發現工作內容不是很適合自己。」
從滿懷期待到逐漸喪失熱情,李貝常常在這次「試錯」中回想起自己參加綜藝和比賽的日子。在收到第二季綜藝節目的邀約後,一份初具雛形的職業規劃,便在他的心裡悄然敲定。與絕大多數將遊戲作為消遣的年輕人不同,從決定把這作為職業的那一刻開始,李貝就清楚地認知到他要應對的壓力。面對枯燥重複的練習和旁人的不理解,他表現得很坦然,「之前浪費過一段時間,但自從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之後就輕鬆多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努力往前走就對了。」
同樣有過「試錯」經驗的關欣,也是在一次外企實習的經歷中,第一次明確了自己的職業規劃。「人事這類偏文職、卻又不是純文職的工作讓我覺得挺鍛鍊人的,我就想著往這方面發展。」五個月的實習讓她對於工作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擋在她與未來之間的霧氣也被撥開了一點兒。
在此之前,她曾利用寒假實習,也在省科學技術館做過志願者,只是在她看來都不盡人意。經歷了幾次「試錯」後,關欣在正式找工作前便不斷地討教經驗。比如仔細地詢問學長學姐剛開始參加工作的經歷、心路歷程、面試經驗,從而有了清晰的方向與規劃。「不斷試錯,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方向。」這是學姐給她的建議之一。「我們都會經歷職業的迷茫期,只要明確地知道自己合適什麼,再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好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應被採訪者要求,文中除洪悅外,被採訪對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