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雖在近現代人才濟濟,表現卓越。可在古代,湖南被稱為蠻荒之地,很少被人提及。事實上,遠古的湖南,並不是大多數人說的那樣荒蠻。考古發現,湖南在歷史上,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距今1.2萬—1.4萬年
中國農耕文明起源於什麼時候?傳統的認識是:中國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7000年的碳化稻穀,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農作物。然而,這一認知在湖南被打破。1995年,湖南道縣玉蟾岩出土了距今1.2萬—1.4萬年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刷新了歷史認知。
寫於中國最早的陶製品
根據對位於湖南懷化市的高廟遺址的考證,發現了距今7000多年的文字,其出土的陶器上載有「帝」、「君」、「昊」等字。同時,高廟遺址中所出土的陶器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陶製品。
原始宗教祭祀文化豐富
湖南常德市臨澧縣竹馬村遺址發現的,距今1.8萬年帶甬道的「T」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築,是人類最早的祭壇;在距今近8000年的懷化高廟遺址中,發現了大型祭祀場所,並出土了製作精美的用於祭祀的物器;距今7100年的長沙大塘遺址的陶紋中,發現有塔式神廟等。這些為追溯我國史前宗教藝術都有重大意義。
這片大地充滿了遠古傳說
傳說,蚩尤大戰炎黃,失敗後其部落歸於安化梅山;神農炎帝教人耕作,於茶陵雲陽採茶,嘗百草而死,葬於株洲炎陵,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舜帝巡三湘大地,途中而亡,葬於永州,永州舜帝陵系中華民族尊祖祭舜之聖地;舜帝妻娥皇女英尋夫至湘江,淚竹斑斑,投江而亡,便有了湘妃竹。如果這片土地真的為一片蠻荒,遠古帝王又怎會留下這些傳說呢?
城頭山古城遺址
根據考古發現,在距今六千多年前,湖南人就在今常德澧陽平原建築城市,也就是後來發現的城頭山古城遺址。在這座被成為「中國第一城」的古城遺址中,發現了灌溉系統完備的大面積稻田、八萬米長的高大城牆、近似現代城市密度的房屋建築和基礎設施,以及密集的氏族墓葬。同時,在澧陽平原這塊大約六百平方里的土地上,密布著566個商周遺址。
居南方各省市之首
青銅器代表了商周時期手工業技術的最高成就,而湖南出土青銅器數量居南方各省市之首。其中,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舉世聞名。這些出土的青銅器中既有中原風格特徵,又有迥異的地域風貌。
佛教史上公認的禪宗祖庭在此
佛教中國化的標誌是禪宗的產生和確立。眾所周知,南嶽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南嶽是佛教禪宗的創建者六祖慧能重要弟子懷讓的傳道之所。懷讓的弟子馬祖道一開創了禪宗最重要的兩支溈仰宗和臨濟宗,另一弟子石頭希遷開創了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湖南的寧鄉密印寺、瀏陽石霜寺、南嶽南台寺、南嶽福嚴寺是佛教史上公認的禪宗祖庭。
「茶禪一味」
位於湖南常德石門縣的夾山寺是譽滿東亞的茶禪祖庭。1200年前,夾山開山祖師善會禪師講禪說法品茶,悟出了「茶禪一味」真諦。據傳,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兵敗,「禪隱」夾山,吟出了「英雄一代赴飄萍,大塊空留百戰身。搗碎乾坤驚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時來作惡天還怕,運去看經佛不靈。事業盡隨流水去,禪房夢醒夾山青。」的悲涼詩章。
湖湘文化綿延不絕、影響深遠
漢代獨尊儒術,儒學達到鼎盛時期。六朝時期,儒學開始逐漸衰退。到宋代,湖南永州道縣人周敦頤從佛教和道學裡面吸取營養,重新激活儒學,從而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周敦頤的理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到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王夫之,反對程朱理學,主張經世致用,這對後來的湖湘文化影響深遠。他一生著述千萬字,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後一位集大成者。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湖南的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也是中國南方的文化教育重鎮,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以上是湖南很久很久以前的過去,有湖南祖先的些許足跡,它或許可以證明,三湘大地曾經並沒有史書上「江南卑濕,丈夫早夭」描述的那麼可怕。
來源:你好大湘西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