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父母來說,「青春期」是一個讓他們焦慮,甚至有點手足無措的敏感詞。
他們與青春期的孩子相互撕扯,互相「傷害」,一個想緊緊抓住,另一個奮力掙脫,鬧到最後兩敗俱傷。
處在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想擺脫父母控制的意識越來越強烈。
他們開始跟父母要自由,要獨立的人格和私人空間,如果父母管得嚴,就會與父母敵對,反抗,叛逆,逃離甚至……自殺。
據報道,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全球第一。
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父母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擔心管的嚴,孩子會做出極端的事情,讓自己終生悔恨。
因此,他們開始小心翼翼的與孩子對話,相處。很多父母也慢慢的對青春期的孩子放鬆了管制,甚至放任不管。
其實,這种放任不管,任其自由成長的方式並不科學,原因有三:
原因一:青春期孩子情緒控制能力弱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的心智畢竟發展不成熟,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比較急躁,容易衝動,缺乏冷靜的頭腦和理性分析。
精神科醫生斯科特.派克提出:一個人的成熟度反映在其對事件和反應的平衡方式上。
例如,當我們正在開車的時候,有人突然在我們前面加塞兒;或者是當我們排隊的時候,有人推搡我們;
如果一個心智不成熟的人碰到這兩種事情肯定會心煩意亂,認為別人故意找他茬。
然而,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就會想到:
加塞兒的人也許是因為家裡有人生病,急匆匆開車去醫院;排隊是推搡自己的人,也許是不小心。
因此,有些事情我們可以發脾氣,而有些事情我們只需要採取「思維剎車」,讓自己冷靜下來,理性面對。
青春期孩子做事莽撞,比較衝動,缺乏冷靜思維。
如果沒有親人在旁邊引導,他頭腦一熱,很可能做犯法的事。
原因二:青春期孩子大腦沒完全發育
美國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腦成像主任傑伊.吉德博士,花了20多年的時間對青少年大腦的研究。
研究表明:
青少年是一個「半成品」,直到24歲左右,他們的大腦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這就意味著,青少年在考慮問題,計劃安排,處理問題和考慮後果時,沒有我們考慮的全面得當。
並不是因為他年紀輕,經歷的事情很少,而是因為他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整。
從這一方面來講,家長更應該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原因三:青春期孩子缺乏成人的經驗
有人生閱歷的人在與青少年聊天的時候,總會說這樣一句話: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或者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面還多;
說明經驗也是人的一筆財富,它可以讓你少走彎路,避免錯誤。
雖然我們經常說,要鼓勵孩子犯錯,只有犯錯他才能看清真相,摔的疼,記得住。
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走過的彎路,摔過的跤等這些人生寶貴的經驗分享給孩子,是不是更能夠幫助孩子成長呢!
畢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容易成功。
既然管理青春期的孩子這麼重要,孩子又不讓我們管,我們該怎樣辦呢?「四做」「四不做」,給父母指了一條明路。
【1】做參與者,不做命令者
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父母對其「指手畫腳」。
當父母用命令的口氣,毫無溫情的語言去要求孩子的時候,孩子心裡就產生了抵抗情緒。
因為孩子覺得你在命令他,控制他,而不是在幫助他。
例如,一位媽媽想讓上初中的女兒自己洗衣服。用煩躁的情緒和抱怨語氣跟孩子說:「這麼大的人了,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會洗,長大了也沒人敢娶你。」
孩子聽到後,即使心裏面願意洗衣服,也不想洗了。
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你長大後,早晚要離開家,離開媽媽,要提前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你跟媽媽一起洗衣服吧?」
從孩子今後的需求出發,為孩子做長遠考慮,相信,很少會有孩子拒絕這樣的媽媽。
【2】做欣賞者,不做挑剔者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能第一時間感覺到父母情緒變化。
當他發現自己的某些行動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欣賞的時候,就願意走近父母,向父母打開心扉。
當他發現父母總是用嫌棄的目光和貶低的口氣來對待他時,他就會自動關閉心門,用「零交流」的方式,無聲的對抗父母。
這樣的孩子最容易滋生出自卑的情緒。
最親近的人都看不起他,打壓他,嘲笑他,他更沒有勇氣面對陌生人。
他們內心煎熬,孤獨,自閉,容易「破罐子破摔」,到處惹是生非。
他們心想:「反正我如何努力,你們總看不到我的好,我就放棄,乾脆不上進。」
【3】做共情者,不做排斥者
所謂共情,是指父母要體諒孩子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孩子在想法上保持一致。
如,孩子在周末想睡個懶覺,您卻以孩子作業多為由,六點就把孩子從床上拉起來背單詞。
孩子有牴觸情緒,心沒在英文字母上面,根本記不住。
還不如趁周末讓孩子睡個懶覺。別說孩子了,我們大人不是也想在周末放鬆放鬆,早晨不被打擾,一覺睡到自然醒嗎?
【4】做引導者,不做旁觀者
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莽撞、急躁,一時興起,感覺來的快,去的也快。
他們對很多事情有新鮮勁,缺乏長久性;同時,容易對一些不良的行為上癮,如網隱。
作為父母,無論再忙,也應該拿出一部分時間和心思用在孩子身上,發現孩子誤入歧途時,幫助其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而不是事情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才追悔莫及。到時,一切都晚了。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
(1)對孩子尊重和鼓勵,和善與堅定並行;
(2)做孩子心靈的紐帶,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3)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
(4)懲罰短期有效,但存在長期的負面效果。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在其背後默默托舉,用愛,用信任,用欣賞的表情,用充滿希望的目光。
這些,才能保證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終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