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由攀枝花市與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共同創排演出,以攀枝花為坐標,以三線建設為背景,弘揚「三線精神」的大型原創話劇《記憶密碼》在四川大劇院正式首演。
劇情簡介
該劇以三線建設為題材,以攀枝花為坐標,講述的故事從上世紀60年代橫跨至今,用細膩的筆觸和柔軟的情感去刻畫那些曾經把「艱苦奮鬥」視為信仰與目標的人們。
他們來自天南海北,用最忠誠的奉獻、最質樸的情感,在荒山野渡建設了一座鋼鐵之城,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書寫出烙印在共和國記憶中的一段輝煌歲月。
整台演出精彩紛呈,既客觀呈現了宏大的歷史畫卷,又生動展現了「小人物」的精彩故事,給觀眾帶來了一場盛大的視覺盛宴。
現在,就讓日報君帶著你
解開這部《記憶密碼》
「穿著圓點花襯衣的姑娘,車廂里洋溢著你的歌唱,追逐著遠方夢想的姑娘,山坡上鋪滿了青春的丈量……」
10月24日19時30分,四川大劇院內,伴隨著一曲歡樂輕快的《愛的光亮》之歌,話劇《記憶密碼》拉開了帷幕。
演出開始時,「90後」漆小花玩起視頻直播,和爸爸胡野渡一起,帶著爺爺胡岳巍尋找三線建設的記憶。爺爺坐在輪椅上,努力回憶著那段難忘的歲月。
「2036,我要見2036……」
爺爺的一句話,打開了那代人的記憶密碼,奮鬥畫卷徐徐展開。
瞬間,場景切換,一群帶著草帽、身著天藍色衣服的建設者出現在畫面,這塊灰色螢幕猶如時光機,將現場觀眾帶到上世紀60年代的攀枝花。
那時的攀枝花,一片荒蕪,人煙罕至。
在祖國的召喚下,來自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員和幹部熱血報國,千里迢迢奔赴攀枝花投身三線建設。
機要室話務員魯曉芬任勞任怨
通信技術員朱煜明踏實肯干
通信組姚組長對三線建設有著矢志不渝的信念
……
一個個鮮活的角色,逐一出現在舞台上,隨著記憶密碼的開啟,一代人的芳華似乎重新被點燃。
在劇情中,朱煜明因創作《愛的光亮》被冠以「資產階級思想」,被迫調崗。
魯曉芬自認為檢查電話線路不力,申請調崗。一對深愛卻不善表達的戀人從此難以再見面。
朱煜明把對魯曉芬的思念化作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信件,但卻沒有勇氣寄出,直至因公殉職。
183封手寫信件飽含了朱煜明對魯曉芬的深情,也無聲的敘述了兩個年輕人對祖國、對攀枝花的愛。
他們那一代的人生,縱使悲傷,卻也是悲壯的悲傷!
宣傳幹事胡岳巍的故事,也是悲壯的!
妻子難產那晚,天空電閃雷鳴,因為擔心在外檢查電話線路的魯曉芬的安全問題,他堅持等魯曉芬檢查完再去醫院看妻子,誰知,妻子卻永遠離他而去。
每代「鋼鐵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選擇和情感記憶。作為一部主旋律作品,話劇《記憶密碼》在敘事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話劇中,現實和歷史不斷交織,《愛的光亮》貫穿全劇始終。舞台上栩栩如生的道具,現實主義手法與藝術手段的和諧相融,工業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生動再現了三線建設者們當年艱苦奮鬥的感人故事,一代人的芳華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感染
三線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60後」觀眾李黎看完話劇後深受感動和鼓舞:
這部以三線建設為題材的話劇,真實還原了三線建設時期的人和事,很有表現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攀枝花從不毛之地到釩鈦之都,離不開老一輩建設者們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不管時光荏苒,三線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70後」觀眾張小飛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這部話劇很接地氣很感人,全劇戳中觀眾淚點的細節有很多,看完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沒想到三線建設的歷史竟如此悲壯。
三線建設者一心一意報效祖國、為國奮鬥的精神感染了他,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向三線建設者致敬,向那些城市的建設者和守護者敬禮!
「90後」觀眾觀眾羅源源看得熱淚盈眶:
這台演出太精彩了,沒有經歷過三線建設,但通過《記憶密碼》的解鎖,我了解了三線建設,深切感受到了建設者們的艱辛和不易。
面對他們,我覺得自己很慚愧,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與他們的努力奮鬥分不開,他們身上所傳達的『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
記者 程桂英、岳蕾婭
編輯:李可
審核:梁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