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孩子的注意力就這樣被破壞了

2019-11-21     兒童感統訓練

一說起孩子的專注力,很多家長就說,真是太愁人了,注意力超級不集中!怎麼個不集中法兒呢?他們很快又會吐槽一大堆:

「太沒定性了,到哪兒都坐不住,旁邊一有動靜就要跑去看!」

「不管幹什麼,總是做做玩玩,比如寫作業,明明認真寫一會兒就寫完了,可你一不留神他就玩去了,或者以各種理由中斷,比如喝水、上廁所等,結果催催寫寫,一直磨蹭到半夜11點!」

「你跟他說話,他總不能認真聽,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做啥事兒都有始無終,哪都是他的半拉子工程!」

「老師說他不能凝視黑板,常常走神發獃,不知道他腦子裡在想什麼。」

「他上課小動作特別多,經常左顧右盼,當老師提問的時候他又不知道提問的是什麼問題!」

......

確實,孩子專注力差,什麼事都做不好,什麼事都做不快,真的很急人,但是,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曉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十有八九跟你自己有關係。來自老岳講感統大數據平台的統計顯示,70%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背後,都有「至少一個」經常破壞他注意力的家長,怎麼破壞的呢?

{

嬰兒時期

媽媽的負面情緒破壞

}

嬰兒的專注,始於他對人臉的好奇,所有的科學實驗都證明,嬰兒最感興趣的是人的臉部,特別是與他最親近的媽媽的面部。因為被媽媽抱在懷裡時正好進入他最初的視力範圍(20cm),所以,接受母乳喂養的孩子,他的專注力在最初就能夠得到較好的滿足。反之,一個情緒差,甚至抑鬱的媽媽,因為面部缺乏表情,缺乏生動性,嬰兒會不自覺地把臉轉開。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就是他對本應該發生興趣的事物失去了興趣。如果是一個長期抑鬱的媽媽,甚至會激發孩子逃避的本能(逃離、走神),以及引起許多生理變化,如習慣哭鬧,難以入睡,飲食下降等。這當然是一個比較極端的現象,但由此也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在孩子成長早期,父母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孩子對情緒的調控方式,而這些情緒到後來又會轉換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

幼兒時期

核心帶養人打擾破壞

}

有些家長對孩子照顧的格外細緻,不停的對孩子噓寒問暖,孩子正在玩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上前,「冷不冷啊!」「渴不渴啊!」「要不要吃***啊!」結果,粗暴的打斷了孩子正在專注做的事,也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遊戲是一項試錯、重構和創造的過程,如果遊戲活動的任何一個節點被不斷的破壞,幼兒都容易產生煩躁和焦慮,然後潛意識就會產生專注是個很痛苦的過程的印象,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從而專注力被破壞。

就算是吃飯,也不適宜被干擾,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喜歡通過觸覺和視覺先感受食物,感受食物的顆粒度和粘稠度,然後再轉換到味覺,並產生主動的獨立進食行為。然而很多帶養人喜歡喂食,不願意讓孩子自己感受食物。有家長甚至看電視喂,玩玩具喂,追著喂,跑著喂,其實這樣的孩子已經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了,也喪失了主動進食的專注力和能力,厭食、偏食也會隨之而來。

從更深層次來講,經常被打擾專注活動的孩子其實容易出現大腦「漏電」——

大腦當中除了大量的膠質細胞(約占大腦90%)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神經細胞,也就是神經元。神經元由細胞體和突觸組成,而大腦發育的真正目標,就是讓這些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完成連結,從而實現電信號(神經元間的信息傳遞以電信號的形式進行)的有效傳遞。那麼,神經元的突觸怎樣才能連結呢?科學家們發現,足夠量的感覺刺激,便可以保證突觸的分支與連結,而大腦當中哪裡的突觸連結形成網狀組織,哪裡的腦功能就能產生或被強化。而關鍵正是在這裡:

當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進行連結的時候,負責傳送電流的軸突(突觸有樹突與軸突之分,樹突負責接受信息,軸突負責傳遞信息)也會同時進行髓鞘化包裹。什麼是髓鞘化包裹呢?通俗來講就是,在軸突的外緣形成絕緣體,避免電信號外漏!很顯然,髓鞘化包裹的好,電信號的傳遞就會快速順利地進行下去,該去哪去哪,但是一旦包裹的不好,那麼,可能神經元a的電信號本來是要傳遞給神經元b的,可因為「漏電」的緣故,卻會在中途傳遞給神經元c。也就是說,大腦的信息網絡發生串線了!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正是因為大腦網絡「漏電」,原本屬於這個網絡的感覺動作信息,一不小心傳遞到另一個網絡中去了!

可是,為什麼髓鞘化包裹會不好呢?前面已經說過,感覺刺激促進突觸的連結,突觸的連結又會帶來髓鞘化包裹,所以,如果不能持續給予孩子感覺刺激,髓鞘化包裹就無從談起。並且,這裡所說的持續性感覺刺激,一定要是同一種刺激,因為只有同一種刺激才能促使同一個位置的突觸連結和髓鞘化包裹。否則,一會兒是這樣的刺激,連結的是這裡的網絡,一會兒是那樣的刺激,連結的又是那裡的網絡,哪裡都是半途而廢,哪裡都沒有連結成功,更逞論髓鞘化包裹了。

所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實質是因為大腦在「漏電」,想要孩子專注力好,那就不要隨便打擾孩子的專注活動,特別是在6歲之前,大腦網絡連接最快速,只要沒有立即危險,不要人為干擾他接受同一種持續性感覺刺激,實現大腦網絡連結和髓鞘化包裹的行為!

{

學齡時期

「搶救」兒童專注力

}

學齡期兒童和幼兒期兒童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要實現從幼兒園的以遊戲為主,轉變為小學的學習為主,可惜早期被破壞專注力的副作用此時卻更加明顯。孩子坐不住,上課不注意聽講,小動作多,愛左顧右盼,學習成績差......部分家長此時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會急忙尋求各種高價培訓機構的幫助,當然,這些做法往往效果不如人意。實際此時正是兒童感統訓練的彌補期,如若能夠抓緊時間,通過密集的感統訓練、特別是專注力訓練,幫助孩子從內在提升,可能還有希望!畢竟6-12歲正是大腦網絡的調整期,依然可以通過豐富的感覺刺激彌補之前的不足。怕就怕,有些家長不知其中厲害,連這最後的、真正提升專注力的機會也給孩子耽誤過去!

備註:兒童專注力差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長的無意破壞,也有來自環境、生理狀況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可以偏概全。但父母在12歲之前盡力改善兒童專注力,絕對沒有錯哦!

免費做感統測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uMXjm4BMH2_cNUgmE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