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些還敢去游泳?趕快戳進來看

2019-07-15   汕尾手機台

最近,大家應該都能感受到夏日的炎熱,天氣一熱,不少人都喜歡下水游泳。俗話說水火無情,游泳存在很多風險,夏季也成為了溺水的高發期。因此,多了解一些游泳時要注意的安全防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實習記者 魏夏琪:

現在已經進入了炎熱的夏天,游泳成為了廣大青年熱愛的運動項目,但是每年都會有不少的溺水事件發生,主要原因是他們對預防溺水認知的不夠。接下來我們將教大家一些預防溺水的知識,也希望廣大市民可以充分認識到防溺水安全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展示預防溺水的知識,記者找到了汕尾冬泳會游泳急救專業人員。專業人員提醒大家,小孩游泳應有大人帶領,要慎重選擇游泳場所,不宜到無人管理或水域情況不明的野外游泳。游泳前應進行身體檢查,注意飲食,做好準備運動來適應水性,防止刺激引起的肢體抽筋等現象。

汕尾冬泳會 蘇志傑:

首先我們游泳之前一定要做好熱身活動,然後到公開水域游泳一定要帶救生裝備,比如說救生圈,萬一碰到抽筋的時候心態一定要放鬆,停止游泳,馬上上岸,如果在深水區,遇到抽筋的時候要馬上呼救,自己保持冷靜。

那麼,如果我們在游泳的時候,剛好發現有人溺水了,又該採取哪些措施呢?

汕尾冬泳會 林珠松:

我們一般在能直接在間接互救的情況下要間接(互救),利用我們手中的工具,在游泳池游泳圈有繩子,在溺水者清醒的情況下,進行呼救的時候,我們把救生圈直接拋給他,垂直的拋過去。(垂直的話是相對比較准嗎?) 對,救生圈,圓圈拋出去比較準確,速度也比較快,看到他抓住救生圈,我們就把他拉過來,馬上扶起他,這些竹竿也是我們游泳池必備的東西。(在野外的話也隨身可以找一些來用吧?)還有一個最簡單的,就是我們把褲子撕開,直接拋給他,拉過來,就是沒有游泳圈、繩子、棍子之類的。

如果溺水者距離岸邊較遠,救生圈很難拋到準確位置,其他救生工具也夠不著溺水者的時候,那又該怎麼辦呢?

汕尾冬泳會 林珠松:

要直接救是要經過培訓的,培訓以後有一定的知識才能進行互救,看到他是溺水的,在向我們救生員呼救,在不能間接互救的情況下,直接互救的情況下,就直接入水。在距離三米的時候,一定要判斷他的位置,沿著他的後面,一定要游到溺水者的後面,抓住他的手,拖住他雙腋上岸,拉他上岸。(為什麼是三米呢?是確認?)三米的時候,他的手一般不會伸到三米以外,在三米的位置剛好觀察到溺水者什麼情況,三米的可以安慰他。他比較清醒的時候,控制他的情緒,不要亂抓東西安靜他,不要緊張,我們來救你。(為什麼繞到後面進行互救呢?)因為溺水者沒有清醒的時候,溺水者會亂抓,向你的前面繞到後面,他就抓不到你,雙手托腋是比較直擊比較快的施救方法。

溺水者被救上岸之後,如果他已經昏迷,在120等救護人員還未到達現場的情況下,旁人應當及時對溺水者進行心肺復甦等急救。

汕尾冬泳會 林珠松:

溺水者上岸以後,確保沒有外傷,或者頸椎、腰椎沒有受傷的情況下,我們就要進行心肺復甦法。心肺復甦法有七個步驟,我來演示一下。第一要確保環境安全,然後就要進行互救和晃蕩意識。「先生,先生你怎麼啦?這裡有人溺水,快過來人幫忙,你撥打120。」直接指定人撥打120;第二步就是清理異物,清理他口中異物和水,打開它;第三個就打開氣道。

打開氣道可以檢查患者能否自主呼吸,不能呼吸時就要採用人工呼吸。人工呼吸一般以口對口吹氣為最佳。急救者位於傷員一側,托起傷員下頜,捏住傷員鼻孔,深吸一口氣後,往傷員嘴裡緩緩吹氣,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時,放鬆其鼻孔,並用一手壓其胸部以助呼氣。反覆並有節律地(每分鐘吹16~20次)進行,直至恢復呼吸為止。心跳停止者應先進行胸外心臟按摩。讓傷員仰臥,背部墊一塊硬板,頭低稍後仰,急救者位於傷員一側,面對傷員,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體重量緩緩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將胸骨壓下4厘米左右,然後鬆手腕(手不離開胸骨)使胸骨復原,反覆有節律地(每分鐘60~80次)進行,直到心跳恢復為止。

預防溺水,珍愛生命,希望廣大市民多學習一些在危急情況下的自我保護安全知識,提高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溺水事故的發生。

編輯:陳凱珊

責編:劉清華

編審: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