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連冠!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汕尾再獲片區第一

2023-12-22   汕尾手機台

原標題:五連冠!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汕尾再獲片區第一

日前,2022年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結果出爐,汕尾市再獲「優秀」等次,連續5年取得了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片區第一名的佳績。五連冠背後,汕尾有哪些成績和經驗?南方+對此進行梳理和盤點。

堅守糧食安全底線

落實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汕尾市把推進撂荒耕地復耕複種,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作為擴面積保產量的重中之重,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汕尾晚稻收割。

2022年,汕尾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目標100%;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100%;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整改率約90%,列全省第四位;2021—2022年省下達4000畝墾造水田任務,汕尾市完工4194畝;具備復耕條件的15畝以上的連片撂荒耕地復耕複種完成率100%。

「2022年,通過推行『春耕十條』,陸河全縣培育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19家,比增200%,5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5家。」陸河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已有數據證明陸河2022年出台的「春耕十條」,在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全面提升陸河縣糧食生產效益與種糧積極性方面效果顯著。

成績背後,汕尾市委、市政府把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糧食安全工作。同時,汕尾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經常深入農業生產一線開展調研,要求各地要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拿出最堅定態度、最有力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大撂荒耕地復耕種糧力度,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另外,汕尾採取一系列「長牙齒」措施加強耕地保護,加快撂荒耕地流轉復耕,「非糧化」整治,系統性打好糧食安全組合拳,建立長效常態監管機制。

黨建引領

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走進陸豐市內湖鎮軍湖村,映入眼帘的是乾淨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房屋、開闊亮麗的廣場、古樸清幽的古寨、碧波蕩漾的小河……到處一派生機勃勃。

然而幾年前,軍湖村還是內湖鎮「髒亂差村」之一。曾見證南昌起義軍與張威會師的軍湖古寨更是年久失修,雜草叢生,碎瓦滿地,塵土飛揚,里里外外一片荒涼。

「美麗家鄉建設離不開『門前三包』責任制的落實。」軍湖村黨總支部書記陳慶滿介紹,近年來,該村黨總支部帶領廣大黨員幹部、志願者、群眾開展了村容整治美化行動。通過入戶宣傳、黨員帶頭示範,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帶動黨員群眾自覺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

近年來,汕尾市堅持將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落實黨建引領鄉村振興「3+1+7」模式,做好「黨建+」文章,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以高質量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如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充分發揮村「兩委」幹部帶頭作用,組織發動農村黨員、網格員、鄉村振興志願者等在網格化基礎上「分片包干」,做好農村公廁等公共基礎設施、村內環境衛生、農戶房前屋後「三包」制度的日常巡查管護與監督指導,帶動村民積極參與村內環境衛生管護,形成「支部帶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的良性循環,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示範帶輻射帶動

實現全域美麗、全面振興

在汕尾市城區紅草鎮晨洲村內,村中柏油路寬敞整潔,庭院式農家小樓整齊美觀……「蚝情萬丈」示範帶迸發新時代產業與富民的活力。另一邊,「生態農旅」示範帶蓬勃著綠色農業與美麗鄉村的光芒。兩條鄉村振興示範帶正引領著城區群眾的生活節節向上。

近年來,汕尾市城區按照「整體規劃、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總體思路,統籌整合區域資源,深入挖掘文化底蘊、民俗風情、產業特色,規劃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帶。示範帶建成以後,帶動沿線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集體收入大幅度增加,實現了示範帶的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汕尾市城區紅草鎮晨洲村萬畝蚝田。

海豐縣濱海生態范帶上的赤坑鎮仁家村以「保底+分紅」的形式開辦農家樂,每年增加村級集體經濟24萬元以上。位於大湖的示範帶遊客服務中心,本身就是集農產品展銷、餐飲住宿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正在招引大型文旅企業參加經營,也能給村集體帶來收入。示範帶上的大湖鎮新德村今年夏天剛剛舉辦了首屆柚子節,銷售量超90萬斤柚子,預計給村集體帶來超30萬元收入。

海豐縣濱海生態示範帶上的大湖鎮新德村今年夏天剛剛舉辦了首屆柚子節。

近年來,汕尾市堅持以實現汕尾鄉村全域美麗、全面振興為總目標,聚焦「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漂漂亮亮、長長久久」標準,在全市謀劃建設30條鄉村振興示範帶,總長757.1公里,以沿線項目節點為基礎,推動鄉村振興示範帶串點成線、連帶成片,真正發揮鄉村振興示範帶的輻射帶動作用。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激活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近期,省委改革辦組織向全省各地徵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典型案例300餘個,並經多輪篩選,從中選出20個。其中,汕尾市「股票田」改革激活集體經濟發展動力成功入選「廣東省委深改委評選發布20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典型案例」。

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目的是破解土地利用碎片化難題。近年來,陸豐市城東街道圍繞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探索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渠道。通過探索推動「股票田」改革,城東街道讓農戶承包地重新實現集約化、連片化、可機械化生產。

同時,該街道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鼓勵多種形式流轉承包地,經營權,盤活撂荒地和閒置用地,探索發展「股票田」「股票樹」等一批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

陸豐市城東街道高美村蓮林村小組進行集體資產量化暨股份制改革第一輪公示。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方面,汕尾市制定落實《村(社區)黨組織、村(居)委會、經聯社(集體經濟組織)職責清單》等文件,明確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職責,落實「村帳鎮管」「組帳鎮管」等財務制度,規範經營運行。印發《汕尾市推動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規範化工作方案》《關於推動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規範化運營的參考意見》,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511宗,成交額52920萬元。印發《汕尾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關於加強整治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的工作方案》,整改農村集體資產清查問題21個、不規範集體經濟合同860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信息問題2144個。

同時,持續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增26個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集體經濟組織。推廣「股票田」等發展模式盤活農村資源資產,陸河縣推進「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78宗、1246萬元。

數字賦能

「民情地圖」助力鄉村治理提質增效

如何第一時間預警矛盾,化解基層矛盾糾紛?近年來,汕尾市聚焦治理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民情地圖」基層管理模式,探索構建的「大數據+網格化+群眾路線」賦能鄉村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有關經驗被省總結推廣。

「有了『民情地圖』,村民、網格員和村幹部可以隨時溝通,反映和解決問題,密切了黨群干群『魚水關係』。」海豐縣附城鎮新山村黨支部書記呂湖泳說,在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過程中,「民情地圖」在新山村基層治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該村應用好「民情地圖」,做到掌握民情、化解矛盾、優化服務、促進發展。

如今,新山村的村道乾淨整潔,美麗庭院整齊有序,紅色文旅產業蓬勃發展。今年8月,全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現場會上,新山村作為汕尾村(社區)的代表成為現場點,獲得參會領導的一致點贊和高度評價。

今年以來,新山村接待遊客約30萬人次,在村開展中小學生研學約5萬人次,油占米種植面積2000畝,畝產1000斤大米,村民人均年增加收入達500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近300萬元,增長85.94%,真正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村增美、農業增效。

海豐縣附城鎮新山村大塘湖景觀。

與「民情地圖」相匹配的關鍵詞,還有群眾路線、網格化、善美村居、黨員專項服務隊、「五治一體」治理模式、「田字型」治理體系等。近幾年,汕尾堅持以基層「微治理」織牢社會「平安網」,將治理觸角延伸到基層組織、人員、事務等最小單元,不斷夯實基層穩定根基。同時,通過規範完善村規民約及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村(居)公共衛生委員會「一約五會」制度,增強自治規範性、高效性、協同性。

一直以來,汕尾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放在突出位置抓牢抓實,以良好的工作成效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健全配套工作機制,按照「工作項目化、任務清單化、清單責任化」原則,明確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任務的實施路徑和具體措施,每季度開展鄉村振興亮牌考核,考核結果在全市範圍內進行通報,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有力有序推進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同時,汕尾以確保鄉村振興工作持續走在全省前列為目標,謀劃開展「鄉村振興大會戰」,提出黨建引領「未來鄉村」示範創建工程的決策部署,把打造「未來鄉村」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環節,高位推動「三農」領域各項具體工作落地見效,加快補齊「三農」領域短板弱項,探索出一條切合汕尾實際、富有汕尾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