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楚文化的中心,湖北的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2019-11-04     鄉土

作者:揚平書史

湖北的簡稱是「鄂」,不過,連大多數湖北人也不知道簡稱「鄂」的原因。

湖北東南部地處長江中下游水域,自古水草豐茂,非常適合鱷魚的繁殖,在殷商時代,鱷魚便廣泛分布在這裡,於是,這裡誕生了一個自帶獨門捕鱷技能的部落——「噩」,「噩」在金文中指古人捕鱷魚的工具,後來逐漸演化為「鄂」。西周時,以今湖北鄂州為中心,這裡被稱為鄂國,大概範圍就是今天的鄂東南。

此後,周室衰微,楚國漸漸強大起來,到周夷王時,楚公熊渠滅了鄂國,自此鄂國變成了楚國的一部分,熊渠封自己的二公子熊紅為鄂王,治所就在鄂(今鄂州附近),熊紅在鄂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鄂王城(今屬大冶)。


等到熊渠死後,熊紅繼承楚君,不過這時候他已經建好了自己的鄂王城,懶得挪窩,就把鄂城作為楚國的國都,並一直在這裡辦公,此後兩百多年,這裡一直作為楚國國都,直到後來楚文王遷都郢為止。秦統一後,在鄂東南設置鄂縣。到了三國時,孫權遷都鄂縣,並取「以武而昌」之意,而將鄂縣改名為武昌(注意這個武昌可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今鄂州一帶,今武昌當時稱為江夏)。


不過此後幾百年,武昌(今鄂州)卻逐漸衰落,反而是江夏卻漸漸崛起,到了隋朝時,在鄂東南設置鄂州,治所所在已經不是武昌了,江夏(今武昌)取而代之。這被認為是湖北在行政區域上稱為「鄂」的開始。此後江夏又改成鄂州,並牢牢把持湖廣地區行政省會的位置,漸漸的,「鄂」就成為一個固定稱謂了。


其實以筆者的親身經歷,在整個湖北甚至是鄂文化核心地區的湖北東南部,對「鄂」的認知程度並不是特別高,鄂文化在省內影響力也很有限。


那麼湖北的簡稱還有哪些可能呢?第一個自然是「楚」,作為歷史上楚文化的核心地區,在湖北,除了車牌上是「鄂」,其餘的很多地方,人們用楚更多,例如,武漢當地最知名的報紙,就是「楚天都市報」,湖北地區的一些少兒才藝比賽也大多帶著「楚」字。

其實湖北很多學者做了不少相關的工作和研究。例如湖北社科院劉玉堂教授曾發表文章,呼籲湖北簡稱應該更改為「楚」,他系統的闡述了改「鄂」為「楚」的理由,認為「鄂」影響小,而且僅能代表鄂州一帶的小片區域,不足以代表全省。「楚」則代表了整個湖北省。此外還有更加實質性的動作,2011年,湖北工商聯開展湖北商人征名活動,最後「楚商」高票當選。此後,湖北每兩年召開一次楚商大會…


第二個則是「漢」,湖北境內有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類似的有江西的「贛」(贛江),湖南的「湘」(湘江)等等,當然,這個儘管看起來合情合理,不過想想就知道不太可能了,這個字太特殊了,沒有哪一個省能夠承載這樣一個字,它是屬於全國的。


那麼當初,為什麼「楚」沒能成為湖北簡稱呢?

一是「楚」涵蓋的範圍太大,湖北是楚文化毫無爭議的核心地區,楚國的中心、祖陵,乃至楚國大多數精華文物,都在湖北。不過,現今的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河南等部分地區都曾是楚地,也都有楚文化,例如湖南嶽麓書院有匾「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而楚的國都並不只在湖北,在河南、安徽都曾有地方作為楚的國都。

二是楚文化沒能得到很好的傳承,隨著楚國的滅亡,人口大遷徙導致荊楚文化不純,而「鄂」則作為行政區劃中的地名被保存下來,並使用上千年之久,楚卻幾乎沒能出現在官方稱謂中,久而久之,「鄂」逐漸自官方至民間被固定下來。


當然在筆者看來,名字只是一個稱謂,儘管可能叫「楚」更能代表湖北,也更響亮,但是,真正能夠讓湖北崛起並閃亮的,只有靠那裡的人,靠那些敢為人先、艱苦奮鬥、追求卓越的湖北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VyCPW4BMH2_cNUgXy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