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讓我浮想聯翩,仿佛看到古代文人一旦高中,那輝煌的時刻打馬遊街,身批大紅花,騎著高頭大馬,一副意氣風發的場面。
同時也將古代學子們考取功名前後的差別形容的淋漓盡致,生動描述了在古代科舉制度下人們通過科舉考試來達到自己的人生巔峰。科舉相對以前的用人制度來說還是的到了很大的改善,通過才學來選拔國家棟樑,也打破了常規的血統「世襲」制度。使得生活在最底層的知識分子也有了一條出路,能夠利用自己的學識來報效國家。從而也可以很好的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
我們常說一件事情都具有他的兩面性,在好的同時,也會反應出他的欠缺性,那麼科舉制度到底有哪些弊端呢?
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吳敬梓就給了我們答案,以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儒林外史》將科舉制度下的「真儒者」與「偽君子」來了個鮮明的對比,抨擊了推行八股文取士的科舉制度。以當時的社會為背景描述了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文學知識分子走上一條醉心於科舉功名的歧路。
《儒林外史》主要以三個中心思想來貫穿整部小說。
1,科舉制度下誕生了一批庸才。
2,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危害整個社會。
3,科舉制度不僅使人墮落,同時也成為了封建禮教的幫凶。
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並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避了。」說罷將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這荀玫是貴老師怎麼樣向老先生說的?」范學道是個老實人,也不曉得他說的是笑話,只愁著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
蘇軾作為唐朝「八大家之一」那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表面上是范進不識蘇軾,實則是作者藉此抨擊了科舉制度下的知識分子沒有真才實學,范進一味地只知道讀書,熱衷於功名利祿,缺乏了實際的生活經驗以及生存的技能,半天賣不出一個雞蛋。為了所謂的名利讓自己的妻子與母親餓肚子,這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一件多麼荒唐的事情,作為一個男人,一個家中的主心骨。缺乏了最起碼的責任意識。
科舉,本就是為了國家選拔人才而設立的,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些文學知識分子卻一味地「讀死書,死讀書」我們不光要讀書,還要做到學以致用,孔子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做到「學行一致」把真正學到的知識合理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會運用理論上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而范進們卻恰恰忽略了這一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科舉制度已經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不得不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延續了科舉制度所留下的詬病,「高不成,低不就」也正是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所反應出的社會問題。
錯不在范進,而是時代鑄就人,當一個思想深入骨髓的時候,那麼對人的行為阻力就最大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其實我們也不難看出,像他這樣一味追求功名利祿之人,日後為官也很為百姓著想,雖然在某些事情上能夠高談闊論,但終究也會因為自身行動能力與社會常識問題成為「紙上談兵」罷了
給諫問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師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說出丈人是撫院的差,恐惹他看輕了笑,只得答道:「還不曾。」給諫道:「恁大年紀,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漢『漂梅之侯』了。但這事也在我身上。」
匡超人本來是位樸實忠厚的農家子弟,在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下得到了縣令的提拔。然而為了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成為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大有陳世美之感。
從匡超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在功名利祿的誘惑下常人的醜態。吹牛撒謊,以怨報德,假造文書,停妻再娶。尤其是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面對著更加美麗誘人的誘惑,常常也會有人誤入歧途。在反觀匡超人的同時,也給我們一些很好的警示。我們也應該時刻保持著自己清醒的頭腦,學會潔身自好,始終堅持做好自己。
王玉輝,一位三十幾年的窮秀才,清貧自甘。雖然他不追求名利,但卻深受封建禮教的侵蝕,在女婿死後。女兒要求殉葬,他不但自己贊成,反而規勸多次阻攔的婆家人。最後在他的堅持下,女兒絕食而亡。著實令人唏噓不已。從王玉輝在女兒死後,文中這樣寫到
王玉輝在家日日看見老婆悲慟,心下不忍,到外面去作游幾時。老人家不能走早路,上船從嚴州,西湖這一路走一路看著水色山光,悲悼女兒,淒悽惶惶。一路來到蘇州,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他又想起女兒,心裡哽咽,那熱淚直流出來。
他在「情」與「理」中掙扎徘徊,最終在死板僵硬的理學教條的驅使下做出了極其殘忍的選擇,我們看到了一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迂拙誠篤的「古君子」一個封建禮教下的悲劇人物形象。
縱觀歷史上四大愛情悲劇,魯訊先生筆下的孔乙幾在儒林的基礎上再一次得到了深華,我們在感嘆之餘無不感到社會的冷漠,封建禮教的危害。他們無不成為了封建禮教下的犧牲品,封建禮教帶給我們的記憶是深刻的,以至於現在我們或多或少遺留下了一些「重男輕女」「盲從」「道德綁架」等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儒林外史》有嚴監生那樣吝嗇到極致的人物,同時也有各種各樣的貪官污吏如「王惠,湯奉,張靜齋,嚴監生兄弟」等。他們一一展現在作者筆下,作者認為科舉制度下造就一批社會蛀蟲,危害著整個社會。從明朝時期延續下來的一股歪風加快了儒林的衰落,社會的腐敗。同時也表達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卑微。
當然儒林中,也不乏有王冕那樣淡泊名利的隱士,反對八股取士。然而就是這樣的一股清流在當時的社會來說太少了。作者用「嶔崎磊落」來形容王冕,而這一品格也是作者最為崇尚的。一切功名富貴在其面前頹然無力,黯然失色。
王冕對八股取士是反對的「這個法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在詩中就做出了很好的解釋,對於書中的知識需要在實踐中來加強見解與經驗。這個不僅對於封建科舉制度實用,那麼對於我們現在依然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