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嚴復故里!福州倉山古厝風貌大升級!

2020-04-26     海峽都市報

古渡口、古橋、古樹、古厝將精準修繕,恢復濱河村落歷史人文氣息

N海都記者 石磊磊/文 包華/圖 通訊員 林晶

「門前一泓水,潮至勢遲遲。」這是嚴復在《夢想陽岐山》中的詩句。「嚴復故里」——倉山陽岐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留了古渡口、古橋、古樹、古厝等特色景觀。

飛檐下雕刻有小獅子,彰顯出主人的地位

25日,海都君從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倉山區陽岐風貌區一期建設工程今年內將啟動。工程將圍繞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嚴復故居和嚴復墓的修復進行,對這座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的濱河景觀和街巷,進行精準提升。


門腳邊的木獅子別具一格


濱河景觀雜亂,古厝亟須搶救

25日下午,海都君探訪了位於烏龍江北面,三環路以南的倉山區陽岐風貌區。

該片區是福州現存少有的濱河村落景觀。陽岐河兩岸,至今還保留著古渡口和古代駁岸遺址。據專家考證,陽岐河與烏龍江相連,靠近陽岐村的這一段烏龍江,被當地人稱作「陽岐江」。從唐代到北宋,這裡是福州向南的主驛道重要節點。這段水道,江面寬闊,水流平緩,也是古人從永泰進入福州的必經之處。

嚴復故居一進栽種了兩棵樹

時過境遷,陽岐村目前的環境亟待整治。記者看到,村口枝繁葉茂的古榕被各種雜亂的廠房所遮擋;村內道路上有不少渣土殘留,車輛經過時塵土飛揚;陽岐河兩岸的古厝,被各式紅磚和灰色水泥牆遮擋,其中的一些古建,木構損壞缺失,亟須搶救。

民國時期的封火牆和木結構的建築,見證了陽岐村的歷史滄桑

嚴復故居修繕,追尋歷史印跡

在陽岐風貌區,嚴復故居是最早修復的古厝,海都君25日探訪時,古厝內在進行展陳布置,未來這裡將展出和嚴復有關的歷史人文資料。

修復後的嚴復故居大門

文史專家表示,福州有兩處嚴復故居。三坊七巷郎官巷,是嚴復晚年的居住地。而陽岐的,是嚴復的祖宅。

據介紹,嚴復故居兩進均為面闊三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兩邊設封火牆。嚴復幼年父喪之後,舉家從台江蒼霞洲遷回陽岐,即住此處。村民翁先生說,陽岐的嚴復故居,被稱作「大夫第」,原先古厝里不僅有大量精美灰塑和木雕,還有各種匾額,包括「大夫第」的匾額。去年,倉山區對嚴復故居進行修繕,整個過程以「不改變文物原狀」及「最小干預」為原則,在古厝中,你還能找到它數百年間變化的軌跡。

兩條修復主線,針灸式處理

據相關部門介紹,今年內,陽岐風貌區將參照福州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保護規劃(2018—2030年)整治提升。相關工程不是大拆大建,而是針灸式處理。傳承陽岐鄉愁記憶,打造充滿魅力的水鄉風韻和深厚底蘊的名村聚落。

嚴復故居內一切修舊如舊

片區內,除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嚴復故居,還有市級文保單位午橋。它始建於宋代,跨度40餘米,橋墩為船形,是市區少有的位於古驛道上的古橋。古橋欄板上「午橋古蹟」題刻,很多人認為是蔡襄的書法。此外這裡還有區級文保單位嚴氏宗祠、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高氏祖居。

根據工程方案,該片區的修復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按照歷史風貌恢復駁岸、渡口、河畔綠化景觀,綠化植物以榕樹、荔枝等鄉土植物為主,並保護片區內的4株古榕;另一條是對環故居的70多處不協調建築進行景觀整治,恢復幾道巷、嶺頭路等街巷的傳統風貌。



編輯:小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BObuHEBiuFnsJQVZci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