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渣娃為啥不愛吃飯?我終於找到答案了

2019-09-08   李點點

自從斷奶娃正兒八經開始吃飯以後,我就有了一種感覺:全天下,只要是個娃,就比我娃吃飯吃得好。

每每看到別人家娃娃吃飯吃的無比香甜,滿嘴滿臉都是飯渣油膩,似乎對吃飯這件事情總是意猶未盡的時候,我就心生羨慕,並開始不斷的自我反省:這孩子是我親生的嗎?怎麼就不能吃嘛嘛香呢?

土豆番茄媽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說,能有多差啊,難道還能比我家的挑食娃更差?

很不幸,也許可能大概是真的。我家這娃,不太餓的時候,大概就是米飯吃三小勺的量,是小勺啊,是寶寶餐具里的那種小勺啊。餓極了大概能扒拉多半碗,可也只是寶寶碗的多半碗,要知道同等運動量下的男孩子們一般都得2碗飯起,而我的兒子好像是喝西北風都能飽腹一樣,居然吃這麼一點就夠了。

土豆番茄媽

特別不愛吃蔬菜,哪怕是嘴巴碰到一點點,別管是蔥花胡蘿蔔小碎丁,還是白菜葉碎屑和豆角的小毛邊,娃都會跟碰了電門一樣,猛地把嘴從勺邊彈開,然後嚷嚷半天:我不要吃菜,碰上有時候心情不好可能還得伴奏點哭腔,把全家人吵得不得安寧。

土豆番茄媽

吃肉還蠻好,糖醋排骨、紅燒排骨、蒜蓉排骨之類都能吭哧吭哧吃不少,可是這樣一頓吃不少的光景,大概每周只出現一次。

有時候我都納悶,這孩子是怎麼精準測算出來自己每頓食量的?每周頻率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每次看娃吃飯的感覺就跟他欠了我人情一般,扭捏一下意思意思走個過場,何其敷衍。

就算我拿著碗追在娃屁股後面喂,也架不住娃的腦袋搖得和撥浪鼓一般,精準避開勺子的每一次投食方向;或者就是小手左右比劃,用四兩撥千斤之力將老母親的手臂橫推豎擋,勺子就是碰不到娃的嘴。

土豆番茄媽

幾個回合下來,老母親只能認輸,甘拜下風。

作為一名常年奮鬥在減肥一線上的中年婦女,我根本理解不了,怎麼會有人不愛吃飯,甚至看見開飯就跟見了鬼一樣。

土豆番茄媽

想當年,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第一次走進海洋館,看到那些身長超過1米的大魚,腦袋裡彈出的第一個感受,可不是為自然的神奇力量感到驚訝,而是在思考,這個魚會不會肉質很柴?第二個感受就是這魚清蒸恐怕不好吃了,得紅燒吧

當我連續問了領隊二十多遍:這種魚能吃嗎之後,我還發現整個班的畫風都被我帶拐了,我的同學們對著魚缸里的生物們指指點點,紛紛表示自己吃過。

土豆番茄媽

看到龍蝦:這個我吃過。

看到魔鬼魚:這個我吃過。

看到珊瑚魚:這個我吃過。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個同學非常認真地告訴我們:我跟你們說,鯊魚可不好吃了,肉特別硬,塞牙,我爺爺的牙就是吃鯊魚吃壞的。

土豆番茄媽

看,當時年紀不大的我們就已經知道通過聊吃,來體會這個世界上未知的萬物了。

可是這麼優良的傳統就沒有繼承到自己娃身上呢?基因遺傳的時候,管愛吃飯的DNA跑丟了不成?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身為老母親,我現在居然真的是每日三省:

娃今天胃口好不好?

今天給娃吃什麼?

怎麼樣才能讓娃多吃一點?

真的好想知道,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娃愛上吃飯這件事,並燃起他對食物的熱情呢?

然後我想到了雷鋒。

土豆番茄媽

哦,不對,是榜樣的力量

有時候我自己吃飯沒胃口,就會打開網上的吃播視頻看,每次看到主播們大口吃美食的樣子,我的口水都會忍不住流一地。

土豆番茄媽

於是我從網上找到小蠻吃飯的視頻,趁娃吃飯的時候給娃看,打算讓他通過別人的吃相中找到對食物的感覺。

本來以為娃會跟著小蠻的節奏,一勺一勺吃個不停。

土豆番茄媽

結果卻是,娃看著小蠻的視頻,被嚇哭了。。。

土豆番茄媽

納尼?這波操作老母親看不懂啊!

為了娃能多吃點飯,我日思夜想,眉頭緊皺,終於忍不住向小區媽媽們吐起了槽,痛訴了一番由於娃吃得太少,導致娃奶奶和娃爺爺對老母親我本人非常不滿,進而產生的家庭倫理悲情大戲,引發了媽媽們對我的廣泛同情。

熱心的媽媽們在我聞者傷心,聽者落淚的生動講述中,果然給出了好多建議,大概總結了一下有兩點:

1.避免給娃吃甜食,限制給娃吃零食

2.給孩子做飯要有一些花樣,保證營養的同時,食材可以擺擺造型

看起來也不是很難嘛。

土豆番茄媽

說干就干,家裡本來最愛吃甜食和零食的是老母親本人,該藏就藏,藏不了的,拿到辦公室里悄悄吃,反正娃看見巧克力和糖果的次數有限,第一條做到很輕鬆。

難的是第二條,給娃的食物要做出花樣來。

老母親打開抖音,看到了各種"隔壁小孩都饞哭了"的教學視頻,可惜的是,人家教做小金魚餛飩,好像能在碗里游泳一樣靈動可愛。

土豆番茄媽

但是我做出來以後,一碗只能放一條,金魚變鯨魚,娃瞅了瞅,搖搖頭,把碗一推,徒留呆滯的老母親原地翻白眼。

果然是一看就會,一做就廢啊,抖音評論誠不欺我。

阿西吧,算了算了,吃多少算多少吧,折騰下去,老母親的命都要折在娃刁鑽的小胃口上了,何必呢,也許娃和娃之間確實沒有可比性,有的天生胃口好,愛吃,而我娃這種就是胃口小,對食物興趣有限呢?

有科學研究證實,人和人之間,胃口和食慾存在著25%比例的差距,就是4個人里,總有1個人的食物需求量與其他3人有區別,說人話就是:吃不到一起去。

BBC以前拍攝過一個紀錄片,曾經試圖揭開減肥的真相。他們找來了10個瘦子志願者,要求他們每天暴飲暴食,每日攝入5000大卡(是正常人的兩三倍)。每個志願者還要接受詳細的數據統計:身高、體重、體脂率等……

土豆番茄媽

同時,他們還要帶上計步器,保證每天步數不超過5000。測試開始,志願者們就被桌子上這一堆高卡路里、高碳水化合物、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震住了。漢堡、薯條、奶昔、蛋糕、芝士、還有各種巧克力糖果……

土豆番茄媽

瘦子們看到這些食物,第一反應並不是覺得美味,而是覺得很恐怖。

然後就是志願者們每天吃啊吃啊吃啊,他們中很多人覺得吃飽了以後再進食是一件非常難受的事情,難以忍受。

土豆番茄媽

就這樣四周過去,經過測量,發現這些瘦子們竟然增肥得都不多。

土豆番茄媽

與此同時,科學家還專門針對兒童做了一項調查實驗。他們給幼兒園那些已經吃飽孩子身旁放上一些小餅乾,看看孩子們會有什麼反應。結果發現有些孩子會把小餅乾推開,然後繼續幹著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有些小孩,會放下手中的畫筆,開始吃餅乾。

土豆番茄媽

科學家解釋說,每個人的胃口大小和對食物的慾望,是從小就建立起來的,換句話說,就是天生不同。

而且經過進一步研究還發現,胖子和瘦子的體型區別,也是從小就形成的,小時候胖的人,長大也一般會胖,小時候瘦的人,長大以後一般都會瘦。

土豆番茄媽

事實證明,人和人之間,對於食物的需求量確實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狼吞虎咽吃東西的,不能以成人的期待去衡量孩子的食量。

營養攝入不缺乏的情況下,每頓吃多還是吃少,都應該以孩子的胃口大小為出發點。

自打我決定讓娃自由發揮,自在決定食量,不再追喂的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娃好像對自己進食的節奏非常滿意,雖然食量依然不多,但是進食的規律性和自主性越來越好了。

老母親表示欣慰,因為看到了娃獨立進食的能力,知道他確實是不會讓自己餓死的。

土豆番茄媽

一想到老母親我終於不用再逼著自己學烘焙、學花樣輔食、搞各種營養配比,感覺比當年高考結束還輕鬆啊。

放過自己的過程,何嘗不是親子關係的一次共振,吃飯本是人類生存本能,何苦搞得彼此都艱辛異常?

土豆番茄媽

嗯,關於娃吃飯這件事,老母親以後絕對不會焦慮了,為想通了不再犯擰巴的老母親自己打個call。

時光如此匆匆,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需要關注,吃飯這篇,就此翻過。

土豆番茄媽

土豆番茄媽-最懂媽媽的傾聽者

專注養娃資訊、夫妻關係、婆媳相處、好物分享。是傾聽者,是朋友,是育兒道路上的同行者,是最懂媽媽們的人。育兒路上有我,你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