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64期|老呔作家張墨瑤

2020-04-15     樂亭故鄉人

作者:徐興信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64期

編者按:本文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本文標註原創,特指本文作者原創,目的為防映像,非本自媒體原創,如有訴求,請跟帖說明。

題圖為配圖,來自樂亭故鄉人網站

張墨瑤,本名張建國,1939年出生,從小喜歡寫作,當小學教師後,連續創作發表文學作品。1983年開始,先後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和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在文學創作道路上走過半個多世紀。他的名字與「老呔文化」緊緊連在一起。

張默瑤從小接受老呔文化的薰陶。

冀東老呔文化,就其內涵而言,早已在域內盛興,家喻戶曉。樂亭縣地處的渤海灣灤河沖積平原,俗稱「昌灤樂」地區,包括昌黎、灤縣、樂亭三縣(後來從中分出灤南縣和曹妃甸區)。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們有著相近的生活習俗和習性,尤其是其語言具有如吟似唱的韻味,悠長而婉轉的腔調,即呔腔呔韻。東北人最早稱來自關里的「昌灤樂」人為「老呔」,與清中葉開始這個地區的人們大規模闖關東經商分不開。其中樂亭在東北經商的人最多,因而又有「老呔」是「樂lao亭」二字的諧音之說。這裡人傑地靈、文脈繁盛、文蘊深厚,蘊育許多名人志士、文人墨客、藝壇翹楚。近代就誕生最早傳播馬列主義於中國的偉大革命先驅李大釗。這裡產生的冀東文藝三枝花評劇、樂亭皮影、樂亭大鼓和「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名揚北國,享譽全國。「老呔」愈加熠熠生輝。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特殊性,造就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進入老呔人的心理,形成共同的品格:聰明智慧,樂觀豁達,積極進取,勇於開拓,富有犧牲精神和民族大義。

張墨瑤在歷史變革中親身感受老呔文化。進入改革開放年代,昌(黎)灤(縣)樂(亭)地域文化繼續為域內人民陶冶情操、鍛鍊性格、抒發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無形的紐帶作用。文化昌明,順風順勢,積極挖掘、研究、整理和宣傳積澱豐厚的昌灤樂地域文化,彰顯出其它文化現象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推動昌灤樂所在的冀東地區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昌灤樂地域文化名正言順冠名「老呔文化」。老呔的共同家珍,新興城市唐山的亮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再現輝煌。張墨瑤滿面春風,心中更加明亮起來,滿懷激情,執筆謳歌。留下諾言:「生於斯,長於斯,感恩於斯,寫於斯」。

張墨瑤幼年涉悟鄉俗文化,喜音律愛墨韻,青年即開始邊創作,邊積累,邊提高。改革開放,精神振奮。他腳踏黑土地,行走大海灘,撲浪灤河口,與農民同勞動,跟漁民打魚摸蝦拾貝,親近、熟悉家鄉人。他博覽群書,遍讀地方史志和家鄉名人詩文,遍訪鄉賢,考察歷史遺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他對家鄉的人文歷史、物產資源、民俗風情,如數家珍。對代代生輝、彪炳史冊的地方風物文章、仁人志士,魂牽夢繫。他置身海隅而胸懷開闊,立志給老呔文化增光添彩。

天賦、毅力、學識、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對生活獨到深刻的感悟,是成就作家張墨瑤的幸運之舟。

張墨瑤以「情願煙霞鑄瘦容」自鑒。他搞文學創作名揚燕趙大地,憑他的名聲和成就,定居省城甚至京城不無機遇,但他還是執著地不離故土。他參加工作後,或在縣城,或在鄉鎮,或在偏僻農村居住,甚至去海邊漁村落腳。一直到晚年,仍然端農家大碗瓜菜帶配海味下飯,愛住土屋睡火炕,他說這樣能激發靈感,使創作欲旺盛。他認準一個理兒:「作家不能離開水和土,雖然到處都有陽光,但是少了家鄉的土和水,長不出苗兒。」(張墨瑤語)

他幾十年如一日,不斷創作鄉土題材文學作品。從青年、中年到老年,所走過的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地方題材的重要小說、戲劇、影視藝術作品問世。他的著作和文章,不斷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國曲藝出版社、中國少兒出版社、遼寧出版社、大眾文藝出版社等出版,在《人民日報》《河北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作家》《人民文學》《當代》《劇本》《河北文學》等各種報刊雜誌發表。許多作品被收入各種文集。

張墨瑤一生創作中、長篇小說和其它著作38部,其中話劇、曲藝、電視劇本等7部。出版著作和發表文章近5000萬字。其主要文學作品,無論小說、散文、唱詞、影視劇本,都在濃濃的家鄉民俗風情氛圍中,寫人,寫情感,寫文化的嬗變。帶著明顯的地域特色,渤海岸邊的泥土氣息,體現家鄉人傑地靈之文化底蘊和發展進步,社會影響面廣。

張墨瑤創作老呔文學作品,獨樹一幟,其文學作品被標明「老呔系列」,無疑是對其創作風格和特色的文學定位。

張墨瑤嚴肅選題材,妙筆生花,演繹一個個動人故事,把老呔人的風貌充分展現在讀者面前。讀他的小說作品,如同處身老呔世界。

他創作中篇小說《紅花灘》《同學之間》《移花接木》《選婿》《海趣》,長篇小說《霞滿龍灣》《同心河》《東屋掌燈西屋亮》等,既有作者親耳所聞和親身經歷,又有其在不斷成長中的思考,轉化成小說故事、情節,呔調呔韻。一篇篇小說提供一個個特別的舞台,集合一群群性格、閱歷各異的人物,迎面而來。

他成功創作的《東屋掌燈西屋亮》,實現了老呔文學精品創作和宣傳老呔文化的歷史性突破。這部小說通過講述生活於灤河下游,以唱民歌而享譽四方的趙氏家族幾代民歌藝人生活,表現了家族成員們在舊社會所經歷的各種艱難生活歷程,以及迎來解放後他們獲得新生的喜悅,折射出了一代代民歌藝人的不同命運。他談創作體會時,進一步把面對哺育自己成長的這片水土的感悟,概括為「文化態勢決定命運」「以歌與哭的形式,思考逝去並不遙遠的時代,呼喚人性的回歸」「燭照現實,啟迪當今」,道出了小說的深刻意義。

張墨瑤始終認為,家鄉樂亭守著灤河,民歌、皮影、鼓書和評戲(先前稱落子)蔚然成風,源遠流長,構成鄉俗文化的水土。

他精通老呔戲劇、曲藝和民歌,下大力氣,以戲「演戲」,採用文藝形式和影視方式,表現產生於昌灤樂地區的藝術奇葩評劇、樂亭大鼓、樂亭皮影和民歌藝人艱辛的從藝歷程,呈現出他們掙扎拼搏,以血淚洗滌心靈,樹起藝術豐碑。

捧讀張墨瑤創作的樂亭大鼓書《海河紅醫》,大型話劇《哪家煙筒不冒煙》、電視連續劇《京東第一皇莊》(又名《影藝恩仇》)、喜劇小品《皮影傳奇》(與人合作)等,仿佛耳邊都會傳來樂亭大鼓清亮悠長的韻味,醉人的樂亭皮影綿長淳厚的唱腔,大口落子(評劇)優美動聽的格調,又迴蕩在家鄉古老的土地上,使得灤河沖積平原充滿了美的韻律和聲響。

張墨瑤的文藝作品思想深刻。他創作的大型話劇《哪家煙囪不冒煙——評劇始祖成兆才軼事》劇終前的情景,令人久久不忘:成兆才從花叢中走來,傳來畫外音:「官也罷,民也罷,有名的也罷,無名的也罷,哪家煙囪不冒煙?家家煙囪都冒煙,這就是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我走了,把評戲留在世上,也把我的名字留在世上,任人指點,任人傳唱,任人猜想,任人說長道短,任人評頭論足。當年我流著眼淚走出繩各莊,末了又流著眼淚回到繩各莊。回來了,又匆匆離開了……」評劇創始人和他的藝人就這樣遠去,換來的是文藝奇葩的盛開。令人感慨。

根據張墨瑤的長篇小說《老呔兒影》改編的32集電視連續劇《影藝恩仇》(原名:京東三枝花),由著名導演闞衛平執導,2009年製作完畢。連續劇的傳奇故事,根據培育了樂亭皮影、樂亭大鼓和評劇這三枝藝術瑰寶的藝人崔浮生(崔佑文)的事跡創編。京東大莊園莊主崔秀文自祖上就一直為皇帝供奉糧食。可是他唯一的親生骨肉崔八兒,一直流落在江湖。崔八兒和母親被崔府趕出家門後就一直跟隨王化皮影班生活。皇帝下旨禁止唱影,全國捉拿「懸燈匪」,崔八兒為了救王化等人回到了皇莊,認祖歸宗。民國到來,崔八兒一心只是鑽研皮影藝術,養戲班子唱影,對皇莊的生意不聞不問,父子不和。與皇莊自祖上便有恩仇的紀家趁火打劫,要打垮崔家。此時崔八兒一心只是愛皮影,甚至在父親的反對下搬出崔家。在父親彌留之際,崔八兒傷心欲絕,在好友勸說和點撥下,認識到一個男人的使命,擔負了振興家業的重擔。崔八兒從皮影戲中汲取的智慧和聰明才智,獨闢蹊徑為皇莊打拚出另一番事業。崔、紀兩家的爭鬥不曾停止,而這個時候日本人進入中國,國讎家恨當前,紀家女紀香遠竟然和崔八兒站到了一起,共同舉起年邁的拳頭,為保護皮影藝術不被日本人掠奪走而獻出了生命。連續劇以樂亭皮影、樂亭大鼓、評劇這三種藝術形式為載體,用電視劇藝術形式表現「冀東文藝三枝花」,可幫助人們感受老呔文化藝術的發展歷史,對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寫老呔的張墨瑤,深深地為家鄉自豪。他看到,鮮明的地域文化,造就了獨具個性的「呔商」,「東北三個省,無商不樂亭」。呔商的形成興旺,反轉來興學育人,亦豐盛著地域文化。他始終把通過文藝作品反映樂亭人闖關東經商的輝煌篇章掛在心上。

1980年,張墨瑤寫了半紀實的小說《反正小傳》(載於河北文藝第一期首篇),寫的是樂亭四大家族(崔、劉、張、史)發家傳說,即在東北經商的劉家與張家的先祖,艱苦創業,在致富的道路上,找到了商機,成為孜孜不息的典範,集中了老呔的歷史輝煌。

從此,張墨瑤凡有關於樂亭人闖關東的書籍資料必讀,每遇到過東北住地方(經商)者必聊,常記邑人經商之人文軼事。他年逾七旬,還沒寫出老呔在商海中弄潮壯舉的長篇文學作品,心中不安。他一直醞釀寫一部老呔東北經商的文學作品。

30多年之後,2011年夏天,樂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安愛軍把寫呔商電視劇本的任務交給主動請纓的張墨瑤。他不顧年高,愉快地接下了創作任務,不用揚鞭自奮蹄,按照他每次搞創作大作品的習慣,又鑽進鄉下農家屋(出靈感),每日不離炕桌,奮力揮筆,夜以繼日,衣衫不整,滿臉焦瘁。從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花半年時間,寫下20餘萬字的30集電視劇本《老呔風雲》(初稿)。劇本展現老呔闖關東,在壯闊商海弄潮的歷史情景,演繹出許多有成功有失敗的感人肺腑故事。縱橫馳騁於關東商海的代表武百祥、孫秀三、趙漢臣、王執中、劉臨閣,還有張氏(劇中名張竹梅)等成為電視劇本《呔商風雲》劇中主要人物。劇本頌揚了呔商引領東北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的輝煌壯舉,集中體現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誠實踏實,勤奮進取的呔商精神。劇本《老呔風雲》(初稿)系張墨瑤最後留給故鄉的一份深情厚意。

英傑偉人是家鄉的驕傲,也是張墨瑤心中的偶像。他敬仰革命先驅李大釗,早在1985年,在全國最早用文學形式創作傳記文學《偉大的播種者》,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1996年再版。

「京東第一人」史夢蘭,晚清大儒,學問淹博,承傳中華文化於故鄉,著作豐厚,自成一家,是張墨瑤獻身家鄉文化的楷模。1999年,他校注史夢蘭重要原著《全史宮辭》,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

張墨瑤文學創作多次獲獎。1983年中篇小說《移花接木》獲河北省首屆文藝新人新作獎。1987年樂亭大鼓《海河紅醫》獲中國曲藝大賽一等獎。1989年中篇小說《殷趙村疑案》獲晉冀魯豫山河杯二等獎。1995年中篇小說《老呔影》獲河北省文學藝術創新獎。1990年短篇小說《釣蟹》獲《當代》雜誌優秀作品獎。1991年短篇小說《仙敵》獲河北省優秀作品獎。2011年《唐山皮影藝術及其歷史文化研究》(與人合著)獲全國圖書獎。創作長篇小說《東屋掌燈西屋亮》2011年榮獲第十一屆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1年榮獲中國通俗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

從事文學創作的張墨瑤,始終堅持積極參加家鄉文化建設活動。

他1984至1993年任樂亭縣文聯主席,創辦文學季刊《潮音》,舉辦多屆文學講習班,組織全縣文學作者走向基層,深入群眾,採訪典型事跡,開展文學創作活動。同時,他重視文化交流,與劉紹棠、浩然、葛翠琳、劉厚明、張同吾等名作家交誼。走出去,登門求教;請進來,舉辦創作講座,提高全縣文學隊伍的創作水平。他言傳身教,審稿評語,提攜新人,幫助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作品,編印了多部縣作品集,並在文學創作大賽中屢獲獎項。

張墨瑤晚年依然深入進行家鄉文化底蘊的發掘與研討工作。他與唐山、秦皇島地區同仁組建灤河文化研究會,任副會長兼會刊《灤河文化研究》總編。他與昌、灤、樂同仁一道,深入研究老呔、研究冀東民風民俗,組織編髮了大量文章、史料。他倡議並參加籌辦京東文化名人史夢蘭誕辰200周年紀念活動。他支持樂亭文化研究,辦好會刊《讀樂亭》。

老作家張墨瑤累倒了,2018年1月15日不幸逝世,終年79歲,魂歸故土。才華橫溢、著作等身的張墨瑤,用文學藝術手段,升華再現風華歲月中老呔人,引領老呔文學創作數十年,名載史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pXGhHEBnkjnB-0zN1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