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受媽媽的影響最大,這三種性格的媽媽非常「可怕」

2019-06-06     奶油媽媽育兒

01

著名英國作者薩克雷說過:在孩子們的口頭心裡,母親就是上帝的名字

孩子從小就對母親有著一種本能的依賴,而且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最長。因此,媽媽的性格、行為、生活態度取向,也會對孩子擁有很大的影響。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段「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次搬家,只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並且為了勸導孟子學習,通過割斷織布機的布來教育孩子。因此可見,媽媽的態度與教育方式,對孩子的重要性。

但是有的孩子性情孤僻、叛逆、做事慢慢吞吞,媽媽責備孩子身上的毛病太多,但是也沒有回過頭來,反省下自己的原因。其實孩子就是媽媽的一面鏡子,孩子出現的問題,有可能根源就生在媽媽的身上。

著名育兒專家簡 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觀點:正如同孩子們不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目的一樣,大人也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而這種隱藏的生活取向會導致大人行為不當,並對孩子造成影響。

生活態度取向的不同,也影響著家長的教育風格與教學風格。孩子性格與生活中出現的弊端,有可能是不同教育方式下的養育缺陷。

本文中,將這三種不當的生活態度取向與養育風格做了劃分,分別是安逸型、控制型與比較型。這3種性格的媽媽,要多留心了。

02

安逸型媽媽的表現

奶油媽媽身邊就有這樣一位朋友,平時上班比較忙也比較累,一等到周末放假早上必定睡個懶覺,起床似乎成了「笑話」。之後也不洗漱也不換衣服躺在床上玩手機,中午餓了點分外賣,然後重複玩手機、睡覺、點外賣,再來一個輪迴,「充實的」過完了一天。

就算是有了孩子之後,一些媽媽也沒能改掉這種「惰性」的生活習慣。周末放假了也不帶孩子出去玩,而是拿給孩子手機或者平板,讓孩子自己陪著一起玩。

這樣的做法不僅是自身「懶惰」,也是為了減少自身麻煩,不願意因為與孩子爭執而給自己造成壓力。面對孩子的需求,往往選擇滿足,並且認為這是減少與孩子衝突並且關愛孩子的一個辦法。

安逸型媽媽缺點

媽媽的「懶惰」與「放縱」,有可能會換來孩子的「缺乏責任」與「索要無度」。一昧滿足孩子的需求,會讓孩子產生「理所應當」的慣性思維。一旦某些需求達不到滿足,就會情緒化處理,埋怨、哭泣、打滾等等,讓你疲於應付。

《小蟹與母蟹》中有段話,母蟹說:「孩子,你為什麼橫著走?要直著走才合適」,小蟹說:「媽媽,我都是跟你學的啊。」

媽媽的懶惰,也會傳染給孩子。對個人而言,是一種不好的生活方式。但是對家庭,對孩子未來來講,是責任感缺失的表現。

小建議

1.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如果媽媽「惰性」的生活方式與思維帶給了孩子,孩子今後多半也會是這樣。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多帶孩子出去開闊下眼界,或者「有控制」的面對孩子的需求。

2.不要過度寵著孩子。孩子的正當需求,家長要予以滿足,但是也要給孩子的「滿足欲」設置一個限度。孩子剛買了一個玩具,沒過幾天在商場打滾哭鬧又要買一個,這種「無度的索要」家長要嚴厲的說「不」。

03

控制型媽媽的表現

原來一位同事曾在喝醉後,講述過一次他的戀愛史。在他的家裡,他的媽媽非常的強勢,並且說一不二。從小到大,不管他的上學問題,還是戀愛問題基本上他媽媽都要管。

大一的時候,他與老家一位高中同學相戀,兩個人談了四年戀愛。但是老太太不願意,非要說兒子個子高(同事1米85),應該找一個一米七多的,並且嫌棄那個姑娘個子矮(大概一米62左右)。

後來同事也強烈反抗過,但老太太態度堅決,再加上女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最後還是分手了。後來同事在他媽媽安排下去了相親,但婚後女孩覺得同事沒主見,什麼都聽婆婆的,夫妻兩個天天吵架,已經有了離婚的念頭

其實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喜歡把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強行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認為孩子人生應該由自己安排,並且願意為此承擔自己的責任。但是由此引發的孩子成長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控制型媽媽的缺點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媽媽的過度強勢與控制,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極端。第一種是「順從討好者」,孩子習慣了你給他的安排,便不會選擇主動思考「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的意義何在?」。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孩子也會缺乏主動性,變成別人口中的「寶媽男」。

第二種極端是「抗拒與叛逆」,當孩子不願意承受,過多施加在他身上的「枷鎖」,就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反抗,並且呈現出攻擊性。

小建議

1.適當的時間學會放手。雛鳥總有飛向天空的那一刻,不存在無時無刻的陪伴。嘗試著讓孩子自主判斷與解決問題,培養孩子自我思考能力。例如孩子去興趣班,可以和孩子溝通,讓他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方向。

2.和孩子一起做決定。如今的孩子早早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可能一些想法不是很成熟,但是不要一棍子打死。嘗試和孩子一起做決定,例如一同商討周末去哪裡玩。這種辦法,不僅讓孩子有了參與感,也會更主動地去思考問題。

3.啟發式詢問。和孩子一起拼圖,輔導孩子寫作業,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直接給出答案。可以通過一些行為或言語「小片段」,啟發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04

比較型媽媽的表現

看電視的時候,電視節目中一個小男孩表現出高超的鋼琴技能,媽媽便扭過頭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考試成績出來的時候,媽媽指著隔壁對門的方向,「你看看人家那成績,再看看你這成績」。

有的媽媽習慣給孩子樹立「比較對象」,希望通過這種「激將法」,讓孩子奮勇直追,教會孩子判斷優良品質,激勵孩子出類拔萃。可這種勉勵方式,恰恰是大多數孩子最討厭的方式之一。

比較型媽媽的缺點

太多的說教太多的比較,孩子會覺得力不從心。當孩子無法達到家長的高要求,孩子也會心生挫敗感。並且有時候孩子忽略了努力的過程,只在乎結果是否滿足父母,並且試圖從父母的滿足中獲取成就。

但是失敗之後,對孩子的打擊非常大,缺乏繼續努力的衝勁。再者,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有可能過度關心外界的看法,從而失去對自己本身努力的看重。

小建議

1.多看看孩子的優點,有時候一句「正面恰當」的鼓勵,也會激發起孩子勇往直前。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點與缺點,不能總拿孩子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作比較。學習雖然很重要,但也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2.轉變下思路。也許孩子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是卻非常熱心;也許孩子鋼琴不會彈,但是桌球打的還不錯。或許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孩子某些方面,也會是別人家長口中的孩子

培養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媽媽的點點滴滴,可能都在影響著孩子。如果孩子現在出現很多「小毛病」,媽媽也要仔細想一想了。

我是奶油媽媽,每天分享科學育兒知識,關注我,讓你不打不罵教出好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L_QWwB8g2yegND4U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