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由 史蒂芬·卓博斯基執導、 朱莉婭·羅伯茨、 雅各布·特倫布萊主演的電影 《奇蹟男孩》在美國上映。
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 天生臉部畸形的男孩第一次去學校上學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是一個帶著航天帽的孩子揮舞著雙手在床上蹦跳。
他的房間被布置成宇宙星空的世界,牆上的機器人模型、桌上的小熊玩偶、床邊的小猴子。
這些細節都能讓我們想像出這是一個天真、可愛、享受這個空間的孩子。
然而在他摘下頭套的那一刻,才讓我們從幻想中回到現實。
是的,這就是我們電影的主人公奧吉。
在 奧吉出生時,因為面部的畸形和身體的虛弱,使他經歷了27次手術。
父母和姐姐十分疼愛他,表示「奧吉就是家裡的太陽」。
整部電影的中心人物就是這樣一個身體上有殘缺的孩子,所以它也非常容易拍成十分勵志、博人同情的影片。
但《奇蹟男孩》與其他類似影片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它不只是講了 奧吉的故事和心路歷程,它也以 薇婭、傑克、米蘭達的視角講述了他們的經歷和心理。
我覺得這是明智的敘述方式,如果電影只講述 奧吉的故事,其他人的角色性格就會被忽略。
只是因為這一個「太陽」而忽略了他周圍那些圍繞著他旋轉的「行星」,那電影未免有些乏味。
同時, 奧吉這樣一個在常人看來特別的存在,能夠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平平淡淡的生活,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和關愛。
在 米蘭達的故事中,她模仿奧吉的姐姐 薇婭並且希望自己的家庭中父母都很通情達理,住在高檔街區,接受良好的教育。
從此我們可以知道 奧吉的家庭氛圍是十分友好溫馨的,這也是為什麼奧吉在一次次的受挫後都可以重新站起來。
電影中心情節其實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 一是奧吉和傑克成為了好朋友,二是奧吉和傑克冷戰,三是他們又和好了。
不難看出傑克這個朋友對 奧吉十分重要,這也是奧吉在學校里交到的第一個朋友。
在以 傑克為第一視角的片段中,他最初也不是主動靠近 奧吉,但後來他是真的想和 奧吉成為朋友。
在萬聖節時因為一句話而傷害了 奧吉,這也讓他十分自責。
因為是孩子,所以很容易發生爭執,但也正因為孩子這個身份,讓很多事情都更明了簡單,兩人最終和好如初。
在剛才說到三個部分時,中心人物都是 奧吉和 傑克,但在這背後其實也隱藏了三次溫情的開導和鼓勵。
在 奧吉上學第一天,他備受排擠——
從進校門開始就要忍受所有人異樣的目光,上課時被朱利安嘲笑他的長相和辮子,中午吃午飯孤零零沒有人陪,下午體育課玩躲避球所有人都把球砸向他。
這一系列惡意的舉動都讓 奧吉疲憊和心碎,回到家他剪斷了自己的辮子。
和父母爭吵完後又戴著航天帽,將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裡。
這一次是母親去安慰他,母親講述了自己的皺紋都是如何得來的,並且告訴奧吉無需自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印記。
然後是第二次,在萬聖節那天, 奧吉被 傑克的話傷了心,姐姐 薇婭主動來到 奧吉房間安慰他,並且告訴他自己也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米蘭達。
這讓 奧吉覺得姐姐和自己的境遇相同,願意和姐姐敞開心扉地交流,並且最後和她一起去參加了萬聖節巡遊。
最後一次,也是最順其自然的一次。
電影發展到高潮時, 奧吉一直找不到自己的航天帽,這也幫助了他走出自己的小小世界,不再去懼怕別人的眼光。
但在影片的尾聲,父親向奧吉坦白是他把帽子藏了起來,如果奧吉需要的話,他隨時都可以還給他。
但奧吉搖頭了,他不再懼怕沒有帽子隱蔽自己的生活了。
溫馨的家庭使 奧吉生活在愛中,而學校這個讓 奧吉成長的地方卻給了他更多不同的體驗。
友善的老師、慈愛的校長,還有各種各樣的同學,都是電影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捲毛女孩薩莫和布朗老師,他們看起來很像一對父女。
當然,不僅外貌有相似之處,他們也一樣的善良,並且 布朗老師的每日箴言 薩莫都理解得很好。
也正是因為這樣, 薩莫是 奧吉所有同學中唯一從始至終對他沒有一點惡意的一位。
她在 奧吉最低谷時陪伴他,和他結為好友,並且間接化解了 奧吉和 傑克之間的矛盾。
布朗老師更像是 奧吉的哥哥,他明白 奧吉小小年紀要面對這樣的現實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他也希望自己的每日箴言能夠讓學生們不再對奧吉有偏見。
在傑克因為朱利安羞辱奧吉而動手打了他時, 布朗先生拉住了 傑克,傑克隨之明白自己衝動地違反了校規,卻因為不知道如何訴說而抱住布朗先生痛哭。
布朗先生撫摸了 傑克的頭,他明白為什麼傑克會如此衝動,他也明白傑克的家庭條件不允他犯下這樣的錯誤,所以他才會無措地躲進老師懷裡。
電影中有很多金句,我感觸最深的一句是布朗先生的第一句每日箴言:當要在正確和善良中做出選擇時,請選擇善良。
「善良」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概念,我們每個人不管生出過多少惡意,善良總是在關鍵時刻指導我們做出重要的決定。
這也許是一種本能,有同情心的人類不會希望消極的事件在自己眼前發生。
而「正確」這個詞只能在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上做出定義,而在生活中的一件件瑣事我們是無法用「正確」和「不正確」來定義一個人的主觀行為。
我們每個人對「正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可以做的並不是要別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或者強行讓別人依照自己的觀點去做「正確」的舉動,我們能做的是遵從自己內心的善良。
在電影的最後, 奧吉站上了領獎台,那一刻他感謝母親鼓勵他去學校上學,也感謝幫助過他的那些朋 友們,但最該感謝的人是他自己。
為什麼電影叫做《奇蹟男孩》,不只是因為他的外表獨特,經過二十幾次手術最終奇蹟般地活下來並長大,也因為他身上有種不氣餒的精神支撐他渡過一次又一次挫折。
更重要的是,他感染了身邊的人,使他們也相信「奇蹟」會發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eClCHIBnkjnB-0zmJ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