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6日晚,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攜手抗疫,共克時艱》重要講話。他強調:「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堅持全民動員、聯防聯控、公開透明,打響了一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目前,我國新冠肺炎防疫戰已經由國內防控轉為防止境外輸入為主,戰「疫」取得階段性勝利。中央指導組對這次疫情定性為:病毒來勢之凶,疫情傳播之烈,範圍擴散之廣,全社會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之大,堪稱前所未有。現在,情況日漸向好,生活慢慢恢復正常,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這次疫情帶來的經驗和啟悟。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在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回顧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過程,我們看到,我國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多元主體有效協同參與應急管理髮揮了巨大作用。一方面,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的積極防控、組織實施,效果顯著;另一方面,許多其它社會主體參與到應急管理之中,也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例如:大眾媒體對疫情防控中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報道,激發公眾對抗擊疫情勝利的決心和信心;許多醫療物資生產企業在知道抗疫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組織恢復生產。還有些並非生產急需醫療物資的企業,為解燃眉之急,傾盡全力生產急需醫療物資,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更有許多個人捐款捐物或不懼個人安危投身於抗疫第一線;許多社會組織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籌款籌物,參與防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正是在我國多元主體有效協同參與應急管理體系的共同努力之下,黨中央及時部署,舉國上下共同戰「疫」,才能短時間內集中全國力量支援武漢抗擊疫情,才讓來勢洶洶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風險社會理論由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提出。該理論中有一個重要啟示:隨著現代國家角色的轉變,為對應對現代社會風險,政府必須保持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與社會力量一起作為應急管理主體。隨著我國城市化推進,社會分化升級、社會群體利益多元化等問題出現,突發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增加。面對隨時可能遭受各類自然性、社會性危機事件的打擊,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社會公共治理,有助於民眾提高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早在2006年1月8日國務院發布並實施的《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就明確規定:「要積極動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志願者等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這表明,社會其它主體參與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在我國早已受到重視。因此,當我們系統反思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公共安全治理經驗和教訓,以能夠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實現危機防控為目標而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公共安全治理制度時,就有必要系統總結、分析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多元主體有效協同參與這一中國抗疫成功的典型經驗。
一、多元主體有效協同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成功舉措
(一)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抗疫的核心力量
經邦有術,持之以理。2020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時的講話強調:「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作為,在黨中央提出的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之下,迅速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統籌協調資源調配,全國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近9000多萬名黨員以身作則,帶領群眾迅速形成了全面動員、整體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既要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又要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這正是黨的強大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群眾優勢的集中體現,也是這次我國戰「疫」的定海神針。
(二)中國企業的勇於擔當是抗疫的有力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企業在此次抗疫中表現卓越,廣大企業積極參與,在物資生產供應、物流運輸保障戰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踴躍捐款捐物,彰顯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他們聽從政府指揮,精心組織、全力以赴開展復工復產,奮力實現「抗疫復產兩不誤」。口罩和醫用防護服是疫情暴發以來最為緊缺的物資。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不少本來非口罩生產企業,從中石化到比亞迪,從家電企業、汽車企業到紡織企業,紛紛開始跨界生產口罩、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短時間內我國多出30000多家口罩廠,實力詮釋「國家需要什麼我就生產什麼」的中國製造業精神!一家家建築企業火速開工、夜以繼日,高質高效完成建設任務;一家家製造企業加班加點、轉產擴產,全力供應醫療防護物資;一家家涉及民生保障的企業努力提供優質服務、穩定社會供應。中國企業無論大小,立足各自戰線,全力以赴、眾志成城,吹響了勇往直前的集結號,成為抗疫面前一道強大的「保障線」。正是中國企業的積極參與,表現出的中國本土企業家的責任和擔當,為我國的抗疫戰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是抗疫的重要支撐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總工會等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迅速調整工作方向,第一時間成立抗疫專項基金,先後啟動購買、運送防疫物資,通過防疫物資捐贈、應急物流公益平台、「防疫抗疫、社區有招」支持計劃等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切實提高捐贈資金和醫療物資發放的使用效率,精準服務疫情防控一線。例如: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等承擔著國際國內、社會各界捐贈物資的接受與發放,及時把疫情防控的需要與現有防控物資之間進行統籌安排管理等事宜。疫情初期,大量防疫物資嚴重短缺,國內生產還不能滿足疫情防控需要。為有力支援抗疫防疫,許多社會組織一方面大力籌集善款,另一方面藉助海外市場,搭建多元渠道、多點覆蓋的物資採購網絡,積極擴大搜尋和採購範圍,從世界各國採購了大量防疫用品,緩解疫情初期醫療物資緊缺的燃眉之急,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支撐。
(四)社會公眾的團結合作是抗疫的紮實基礎
歷史的締造者是人民群眾,他們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抗擊新型肺炎是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沒有全國人民的精誠團結,疫情防控戰就可能淪為散沙一盤。社會公眾的團結合作凝聚成為抗疫的紮實基礎。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社會公眾展現出了強大的合力,積極響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號召,展露出磅礴的威力。四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抗疫一線,迎難而上、救死扶傷;科研人員團結高效、無私奉獻,分析出病毒特點及傳播規律,研製檢測試劑,研究臨床試驗藥物,為診斷疫病、減緩疫情蔓延築起了科研堡壘;普通群眾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積極參與群防群控、隔離工作,還有人自籌善款和醫療物資支援抗疫一線,奏響 「群防群治戰疫情」的讚歌。正是中國人民的團結合作,才創造了火神山、雷神山以及16座方艙醫院患者清零休艙的奇蹟,才有了兩個月控制住新冠疫情的中國傳奇。這些奇蹟背後是一個個普通中國群眾團結一致為抗疫提供的最紮實的群眾基礎。
(五)大眾媒體的搖旗吶喊提供抗疫的氛圍支持
202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有關部門關於疫情防控工作情況的彙報,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明確強調:「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一些群眾存在焦慮、恐懼心理,宣傳輿論工作要加大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同時,「要加強輿情跟蹤研判,主動發聲、正面引導,強化融合傳播和交流互動,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疫情初期,由於焦慮和恐慌,民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想獲得科學的指導,提高自我防護的能力和效果。此時,我國許多大眾媒體加大宣傳健康理念,廣泛普及疫情科學防護知識,批駁和澄清謠言,幫助民眾穩定情緒,理性面對危機;深入宣講黨中央關於防控疫情的重大決策和部署,讓民眾更多地理解和配合相關政策和措施,匯聚人心;生動報道戰「疫」一線的英雄事跡,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引導民眾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正是得力於大眾媒體的搖旗吶喊,激濁揚清,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輿論氛圍,穩定人心,為防控疫情保駕護航。
二、進一步完善多元主體有效協同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對策
(一)增強公眾應急管理教育
這次戰「疫」中,雖然我國大多數公眾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配合執行國家的防控疫情措施,凝心聚力一起戰勝疫情,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一些公眾因為公共安全意識薄弱和自救互救能力較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無法保持鎮定、理性和合作的姿態,個別不明真相的公眾不但無法有效配合政府的防控行動,甚至還出現抵制或是不配合的行為,導致部分地區的疫情蔓延。因此,除了加強政府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管理能力,當務之急要大力宣傳和倡導普及應急管理教育,構建、完善全民分階段應急教育學習體系,保障公眾對於危機認知的科學性,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公共安全意識培養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明晰社會公眾個體在危機中的職責,提高公眾面臨危機時的心理素質,讓他們面臨突發事件時能有效開展自救和互救、減少損失,激發民眾積極主動參與應急管理。
(二)優化多元主體參與互動協調機制
提高多元主體參與互動的效率,就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清晰劃分各主體的權責利,並進行綜合協調的管理機制。一方面,政府必須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對參與應急管理不同主體的權力、職責、利益進行合法合理有效劃分;另一方面,政府主導形成推進各不同主體之間協商對話系統,旨在分工協作有效應對突發事件。並且,這個多方協商對話系統高度集中整合信息資源,可以調整因參與主體的差異性而導致出現的低效率狀態,利用層級結構以及多種溝通渠道,高效快捷地傳遞工作要求,從而保證多元主體在和諧氣氛下實現參與應急管理。
(三)進一步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
我國現有危機管理體制中,有明確鼓勵非政府主體參與的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中有相關內容的規定,但不夠詳盡,許多條款表述偏原則性,面對危機應急管理時迫切需要強化可操作性。當務之急,應該由國家明確其他社會主體參與應急管理時各自的法律地位。保障其他主體參與的有效性,需要明確不同主體的權責以及其參與的程序、途徑和方式,進而建構相應的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
(四)發展信息技術,給予技術支持
信息是公共安全治理順利開展以及彙集、分析、研究災情和指揮救援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成功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前提就是信息是否及時準備,通訊能否保障便捷。發展信息技術,給予應對突發事件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在處置突發事件中,建設各級應急指揮中心信息平台,所有信息可以隨時調用,保障並實現應對突發事件的實時響應和調度指揮,提高政府主體應急管理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建立一個在功能和體制上不同於各市區現有的「應急管理辦公室」,抓好各級各類應急信息平台的相互對接、互相聯通和信息共享。
(五)加強多元主體參與資源管理備用兼顧的共享機制
資源是公共安全治理中重要的基礎條件,包括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資源的管理過程,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因此,在突發事件管理的多元主體參與中,需要建立資源管理備用兼顧的共享機制,通過制度和機制來提高多元主體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效率和公平。第一,必要的資源儲備。在國家層面,儲備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資源都是基本政策要求,這其中也包括其它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多元主體。第二,儲備資源信息。在突發事件管理系統中形成一個包括多元主體在內的資源信息網絡,各個參與主體可共享這些信息。第三,用最恰當的成本來儲備資源。公共安全治理要求各級政府平衡、更新區域和多元主體之間的儲備資源。第四,資源的管理和使用。各類為應對突發事件所儲備的應急管理物資,保證在公共安全治理時可迅速啟用,但是未經規定程序授權不得擅自動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民族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生邏輯研究」(項目號:2020SYB57)研究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顧斐泠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bOoM3EBiuFnsJQVMG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