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出國黨家長真是太難了:走也愁,留也愁!!!
「英美是去不了了,留在國際學校又擔心外教回不來,愁啊!」
「offer是拿到了,但簽證難辦啊,今年能不能出去還不知道呢……」
「上海哪幾所國際學校高中比較好?是不是比去英美安全?」
最近,老母親們心裡都是拔涼拔涼的,到處找「救命稻草」:
低齡出國風險太大,英高美高的計劃都要再議;拿到了offer,又擔心簽證受阻出不去,如果GAP一年,孩子的人生計劃也要被打亂;今年這屆學生出不去,後幾屆的競爭難度就更大,該怎麼辦?
留學全知道邀請了我們的老朋友,被譽為「哈耶普斯」大滿貫的傳奇顧問,同時也是棒呆留學創始人 Brian,來談談如今家長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
今年的美本錄取中,Brian和他的棒呆團隊再次囊獲了八所藤校的offer,其中包含2枚普林斯頓、4枚哈佛和8枚耶魯,學生分別來自北京四中、北京實驗、北京十一,上海星河灣、上中國際、江蘇一所公立高中、Western Reserve Academy、Hotchkiss School等。12年來,Brian和他的團隊輔導了來自公立、私立、美高的上千名學生,從2017年至今,連續4年收到「哈耶普斯」的錄取。
Brian
福布斯亞洲封面人物、棒呆國際教育創始人、高中就讀於知名英高Sevenoaks、耶魯大學本科(經濟和國際關係)、史丹福大學碩士(管理科學與工程)、被譽為「哈耶普斯」留學專家。
近幾年來的低齡留學熱,尤其是對於美高的熱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長的一種「刻板印象」,認為美國頂尖名校們總是會對美高畢業生多加青睞。於是為了給「爬藤」上保險,中國家庭早早規划起了「TOP美高TOP美本」的升學路徑。近年來的錄取數據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相較內地高中的學生,藤校們傾向於給美高學生更多的offer。
不過細究之下,數據有時也並不完全準確。舉個例子,海外高中被錄取的學生中可能既有被送出國讀美高的中國孩子,也有出生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統計時很難將每個學生的背景都區分開來;而這些因素也會對錄取結果產生一定量的影響。如果忽略個人背景的不同,將「錄取率高」簡單歸因為就讀美高顯然是不合理的。
另一方面,近年來頂尖名校們越來越重視錄取者的「多樣化」背景,美高畢業有時候並不算一個加分項,反而是具有獨特教育背景的學生更可能脫穎而出。比如這一次被哈耶普斯早申錄取的中國學生中,也有來自三四線城市這些教育資源並不豐富的地區。
對此,Brian表示:要不要選擇讀美高,應該從多維度考慮。一些學生獨立能力比較強,或是在音樂體育方面有所專長,在美高的教育模式下就更能發揮優勢;而有些學生性格不算外向,高中階段出國就要面臨比較大的挑戰。總體來說,美高的優勢並沒有很多家長想得那麼大。比起「跟風」送孩子去美高,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適合的成長路徑,做出最優選擇。
「選擇去哪裡念高中其實和選旅行目的地是類似的道理,」 Brian說:「疫情之前很多人會『跟風』選擇去北美、歐洲旅遊,覺得聽起來很新鮮,好像比去雲南、廣西高大上,但真的會玩得更開心嗎?其實還是要看個人的觀感。」
什麼樣的孩子更受藤校青睞?一味拼競賽成績或是堆活動履歷有用嗎?在美本申請領域經驗豐富,今年也成功送八名學生進入耶魯的Brian分享了他的思考。
比起拼競賽成績的中國式學霸,藤校其實更青睞那些文理科均衡,擁有廣泛興趣,對社會問題有獨立思考的「非典型」中國孩子。「除非你的競賽成績能達到最高一檔,否則優勢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明顯。」 Brian坦率地表示。對於想靠競賽衝擊大藤的學生,他建議目標最好放在具有普遍認可度的獎項上——一些國內零散的比賽成績相對而言用處不大,還會占用不少時間,從升學角度「性價比」並不高;因為招生官並不了解這些競賽的含金量,也不可能為了某些學生去把這些比賽全部了解一遍。
「有時候,越是普世意義上『必須』要有的履歷,在招生官眼裡未必那麼重要。」 Brian補充道。根據他多年來幫助學生申請的經驗,他說對於想要爬藤的孩子來說,成績好是一個基礎要求,而且文科理科都要兼顧;但並不一定需要去參加競賽,因為藤校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獨特性。競賽之外,還有更多方式來證明你對某些領域的熱愛。
能夠展示自我想法的文書,深入且有獨特思考的研究項目……比起千篇一律的高GPA高標化「學霸」,這些才更能讓招生官了解申請者的特質。
「最終看的還是你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拿了什麼樣的獎。」 Brian這樣總結。
「男孩爬藤是不是越來越難?」很多家長都有同樣的疑問。今年美本早申錄取,素來「高冷」的MIT一共只給內地的學生髮放了三枚offer,其中兩枚都給到了女孩。而藤校們披露的大數據似乎也佐證了這一觀點:普林斯頓本屆錄取的1823名學生中,51%為女生;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偏向性」更為明顯,新生中女生的比例達到了53%。
女生更受藤校青睞是真的嗎?Brian的觀點是,這樣的說法並不全面,藤校在錄取每一個學生時都要進行漫長認真的考核,分析從標化成績到個人文書的方方面面,「性別」並不會成為一個特殊的衡量指標。
那麼為什麼很多家長會感覺藤校更「偏愛」女生?Brian表示,總體來說女生的標化成績比較好,性格成熟度也會更高,這表現在從文書到推薦信再到面試的各個環節;相比部分羞澀內向的男孩,更容易給招生官留下好印象。所以整體上,女生會成為更具競爭力的申請者。
當然,這種「優勢」也不能一概而論,今年由Brian送進哈佛和史丹福的兩個學生,分別是來自江蘇和北京公立學校的理工男;由他幫助成功進入耶魯的八名學生也是四男四女,男女比例非常均衡——性別並不存在強弱,關鍵還是在於學生的個人實力。
除去對未來幾年留學趨勢的分析,我們也請Brian給這一屆正在準備申請的學生一些建議。
不僅遭遇SAT、雅思托福等標化考試取消,還面臨著夏校競賽活動各種延期,甚至簽證都無法正常辦理的困境,這屆史上最慘的留學黨該怎麼做才能最大限度彌補疫情帶來的影響?
因為標化考試延期或者取消,未來的形式也不明朗,很多學生開始「自暴自棄」,把這段停學的時間當成了放假……這種心態無疑並不可取。如何規劃這段「漫長假期」,反而是同齡人拉開差距的時刻。
「用我自己的小孩舉個例子,他們每天都會有2-4個小時去練琴,從學校停課到現在,琴的水平提高了很多。對於正在準備申請的學生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家依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上網課,比如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去做深入的研究。舉個例子,如果對心理學感興趣,Coursera、Khan Academy上就有很多大學的網課資源,也可以自己列一份書單,沉下心去閱讀,寫研究小結……這段時間對於自我成長和沉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能夠利用好,等一切恢復正常後會發現自己進步了不少,也會很有成就感。」 Brian表示。
就像他之前分析的那樣,頂尖名校們尋求的還是有自身獨特思考的孩子,而大段的「空閒時間」十分有利於學生去挖掘自身的興趣所在,去做一些平時被學習和生活「耽擱」的事情。除去利用各類網課,和教授老師遠程學習,Brian也十分推薦學生多閱讀書籍,在自身感興趣的專業和方向上做大量、深入的探索。
「這些積累的東西有一天會體現出來的。申請是長期和短期規劃的結合,有時候不用太急功近利,你在哪裡花費時間,最終都會有所幫助。」
對於疫情會對這屆學生申請產生的影響,Brian說自己是屬於「樂觀派」:「我相信標化考試和簽證都不會一直延期下去。學生該準備的都還是要正常準備,不能太『放縱』自己,等到考試恢復了再去臨時抱佛腳。」
Brian覺得,對於這一屆受到影響的考生和家長來說,最重要還是放平心態。「其實這次的事情對全球的學生都是公平的,大家的考試都被取消了,大家都在家裡上網課,無論是中國學生還是美國學生都受到影響,大家實際上還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所以家長也不用過分焦慮,最重要還是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準備。」
這段被迫宅家的時間裡,作為四個孩子的父親,Brian也經歷了焦頭爛額的「居家辦公」生活。我們詢問他是如何在做四個孩子的父親和工作之間獲得平衡的,Brian說很多問題都是心態上的調整,「好好接受,不要抱怨」,同時他還很擅長在混亂的境況中發現一些樂趣,他說「用幽默的心態去面對,就會覺得一切沒什麼大不了」。
相比較一些將競賽獎項和標化成績掛在嘴上的顧問,每年都能收穫「哈耶普」offer的Brian顯得十分「佛系」。他多次表示「競賽不是最重要的」,今年由他之手送進藤校的牛娃既有文科學霸也有理科牛娃, 但他認為沒有哪一項成績是絕對性的。「比起你的成績有多好,更重要的是你是誰。」
很多業內人員都擔心這一次的疫情將會導致未來幾年低齡留學遇冷,而Brian覺得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過去幾年,有很多家長是跟風在做這件事,把孩子很早就送去國外,但這可能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如果這一次疫情能讓家長重新冷靜地思考留學,思考自己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那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最後,對於這一屆受到疫情影響的學生,Brian表示,大學的申請固然是人生中的重要一關,但這個結果不會影響到一輩子,不用背上過於沉重的心理負擔。對於努力進取的人來說,永遠有下一次選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