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拿自己的聰明貶低別人,反而是另一種愚昧

2020-06-21     國學書舍

原標題:《素書》:拿自己的聰明貶低別人,反而是另一種愚昧

《素書》:拿自己的聰明貶低別人,反而是另一種愚昧。

一、

老話常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如果你拿自己的聰明過度耀武揚威時,那麼你的聰明就不再是優勢,反而是劣勢,它會成為使你逐漸走下坡路的重大因素之一。

人性之中有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好為人師,很多人在潛意識之中總喜歡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智慧,甚至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以此獲得優越感,這樣的聰明其實是另一種愚蠢。

因為在你過度抬高自己,貶低對方的同時,已經觸碰了別人的自尊心,在這個世界上,你讓別人不舒服的時候,自己也不會舒服。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以明示下者暗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對下屬表示自己過於明察的人,就是愚昧不明。

這句話不僅對下屬有用,對身邊的任何人都是如此,不要讓自己的聰明凌駕在對方的愚蠢之上,也就是說不要用貶低對方的方式來抬高自己,如果不小心犯了這個錯誤,那麼你的聰明就不再是聰明。

提到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曹操手下的謀士楊修,楊修用他的鋒芒為自己掘開了一個剛好容得下自己的「墳墓」。

從曹操的「一盒酥」事件,再到門上寫一個「闊」字,最後到「雞肋」事件,楊修一直讓他的鋒芒處在曹操之上。

其實除了楊修之外,其他謀士也必然看出曹操的意圖,但是沒有任何人故意說出來,只有楊修犯了這一個最低級的錯誤。

所以智力並不代表智慧,智力只是用自己的聰明為自己帶來優越感,但是真正的智慧則是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避免自己的鋒芒觸碰了別人的自尊。

不僅是做下屬的不能過於聰明,做領導的也是如此。

所以永遠要記住《素書》之中的話: 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襯托自己,給自己帶來優越感,真正的聰明人從來不會過度計較對方的缺點。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犯了世俗之人常犯的錯誤,只把眼光盯在別人的缺點上面,缺乏了「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思維覺悟,必然會因為自己的聰明導致自己走上狹隘和過度嚴格的狀態,反而使自己走上不利的地位。

二、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一個人再聰明也不要鋒芒畢露,不妨裝的笨拙一些;即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你可以用謙虛來收斂自己;志節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賞,寧可隨和一點;有能力的時候也不要過於激進,寧可以退為進,這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無憂的處事法寶。

在堯舜時期,舜未登上天子之位的時候,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為了霸占家業,三番幾次的想要謀害他,而他的父親比較昏庸,輕信了繼母的話,總是偏心縱容他的弟弟。

有一次,父親和後母對舜說穀倉頂壞了,讓他爬上去修理,當舜上了倉頂之後,父母和弟弟就把梯子拿走,想發火燒了他,幸虧舜撐起大斗篷,趁著一陣風往下一跳,才得以逃命。

後來還有一次,讓舜去挖井,井很深,剛把舜放下去,他的弟弟象就從上面把繩子收了,並且用泥土封住了井,以為這一次舜一定死定了。

誰知道象回去的時候,舜正在床上彈琴,原來井底有另一個出口,舜就是從那裡脫身的。

這一下象驚呆了,而舜則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微微一笑說:「我並不計較。」

當後人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把焦點放在了舜的仁義厚道上面,其實舜除了仁義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智慧,那就是: 藏巧於拙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沒有人能夠做到在別人加害自己的時候,還能仁義的原諒對方,毫不計較,而舜能夠做到如此,除了他的仁義厚道之外,更因為他懂得「大智若愚,用晦於明」的道理。

就像《菜根譚》中所說「有能力的時候也不要過於激進,以退為進是真正安身立命的處世法寶」。

況且當時的局面對舜並不利,所以他懂得用藏巧於拙,表現愚笨為偽裝自己,這正是他能成為帝王的原因。

人生謀事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的聰明展現在外面,表現的愚笨一些,未必是一件壞事。

《道德經》之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有不爭謙下之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一個人總喜歡將自己的聰明表現在外的人,聰明就是他的墳墓,當你在潛意識之中想抬高自己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錯了。

反之,用大智若愚難得糊塗來修養自己,聰明才會成為一生的優勢。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IX13IBfGB4SiUwaC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