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思呈老師(原創)
提到孩子喜歡裝病,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這個過程,孩子經常沒病裝病,說這自己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但很多時候都是裝的。孩子為什麼喜歡裝病,難道是教育出了問題,還是說孩子喜歡騙人。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會因此真生了病,鑑別不出來可怎麼辦?
第一種 缺少溫暖型的家庭。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很多缺少溫暖的家庭當中孩子自然需要更多父母的關注。孩子自然喜歡用裝病的方式去博取父母的關注。很多孩子會三天一頭痛,五天一大痛,總是希望父母能夠陪在身邊,這也是因為父母平時對孩子的關心比較少。
第二種 過分溺愛的家庭。
很多孩子發現當自己生病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一反常態。所以,很多父母開始無底線的溺愛孩子。就讓孩子體驗到了生病與不生病時不同的態度,所以,孩子明白了並其實對自己來說是有更多好處的,也可以讓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更加縱容,而且父母的無底線溺愛讓孩子抓住了父母的軟肋。
第一,孩子有內在需求。
當孩子有內在需求,這也是孩子要裝病的一個內在驅動力。而外在的行為不會白白產生,每次當這樣的行為產生時,一定會影響著孩子的需求。所以,當孩子能夠表現出生病時的態度,說明孩子在某方面已經可以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了。這其實更多的反應為孩子的內在需求。
第二,孩子可以嘗到甜頭。
孩子生病的時候很容易能夠在父母那裡取得意外的成績,比如父母過分的關心,父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過分的需求。父母這些反常的舉動讓孩子能夠有偶然的成功經驗,所以,孩子則會多次去試驗,如果嘗試了一個行為,連續幾次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回應,那麼,孩子將會認為這樣的習慣是可以被運用了。這也很容易成為孩子去達到自己手段的一個方式。
第三,孩子能夠獲得豁免權。
很多孩子在生病之後可以逃過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比如不願意上學,不願意去學某樣東西。用裝病這樣的伎倆就可以獲得豁免權,而且通常孩子能夠如願以償。在孩子的內心這種不舒服的情況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非常良好的印象,只要不舒服爸爸媽媽就會滿足於我,而且還會通過裝病這件事情取消自己不喜歡的一些行為。以至於孩子在生活上會獲得更多的優待和行為上的寬容。
面對孩子經常,騙父母生病這件小事,也許很多人覺得不用在意,孩子長大以後自然會好,但孩子只要有欺騙人的行為,長大以後只會增長,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方法去應對孩子裝病這樣的小妙招。
第一,不要讓孩子感受過分的優待。
在很多父母眼中,最聽不得的就是孩子身體不舒服。只要孩子稍有不好,父母就會流露出過多的擔心和焦慮,這種過多分的擔心和焦慮,會讓孩子認為這能夠掌控父母的一個把柄。很可能會成為孩子裝病的一個手段,所以,父母一定要降低最初的焦慮,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測量孩子的身體,同時根據孩子的身體掌握相應的方法。
第二,不要用滿足願望來治病。
在很多孩子的印象當中,只要自己生病了,父母就能夠滿足自己很多需求,所以,當不舒服的時候就能夠滿足自己的願望,父母不要總是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滿足一些無理的需求,同時應該讓孩子懂得生病和願望滿足是兩回事。逐漸讓孩子意識到不舒服和願望是不相干的,這也提醒父母在平時一定要給孩子多一些關心和關愛,不要讓孩子因為缺少父母的關心而裝病,更不要讓孩子用裝病的方式博取父母的關懷。
第三,父母要能夠辨別真偽。
小孩子其實是裝不了病的,在大人的世界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只要待人稍微細心一些,假的畢竟真不了。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學會辨別真生病還是假生病。孩子在上學的時候學會積極地配合學校和老師,做好互通工作,不要讓孩子這種伎倆讓老師和家長過分擔心。
第四,讓孩子自己把不舒服藏起來。
很多孩子不舒服是因為想要滿完成自己的願望,作為父母不要太過著急,只要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讓孩子原形畢露出來。比如當孩子想完成一件事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如意算盤落空。用延時的方法去滿足孩子,孩子自然就裝不下去了,所以,多次實驗以後孩子發現這樣的方法並不靈驗,逐漸就會放棄這種想法了。
父母一定要懂得傾聽孩子的內心,能夠清楚孩子想要達到的是什麼,是孩子的真實願望,還是孩子真正的需求,給孩子合理的滿足與正確的引導,不要讓孩子用裝病的方法來威脅自己的父母,更不要讓孩子用裝病的行為去做更加不好的事情。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打消孩子裝病的源頭,這樣也能夠教育出一個非常好的孩子了。
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兒童教育,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分享,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幫到大家。有相關育兒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將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