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帳,摻雜了人情,就成了糊塗帳!
在中國,最容易因為借錢撕破臉的,是親戚。
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2009年上大學,爸爸腦血栓住院,二姑家勉強借了3萬元。2014年結婚的時候,終於還清了3萬元。
2015年,由於貸款買房,家裡沒有多餘的存款。二姑來家裡借錢,說要買房,張口10萬。迫於之前向二姑借錢欠下的人情,我們東拼西借,勉強湊了5萬。
結果,二姑嫌少,翻臉不認親,到處說我們不知恩圖報,路上遇到也不打招呼。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親戚不要也罷。
但理性些看,這件事根本無法衡量對錯。
知乎上看到一句話:
「 都說世間人情債最難還,難在哪裡?難就難在,人情債沒辦法量化。即使經濟上清償了,在親情和所謂的中國式'恩情'的糾纏中,永遠沒有兩清的時日。」
你可能覺得,自己這些年的付出已經還清了當年雪中送炭的情誼,但對方,不一定這麼認為,甚至都不記得這些事。
人情債,從來不只是一個數字那麼簡單。
物質世界裡有很多貨幣,有形的,無形的,錢是最簡單的數字,人情最難量化。
02
有人算過一筆帳:
向銀行借錢,按照12期,年利率0.80%算,那應該還的利息是4000元;每天11塊,少喝一杯奶茶,少吃一點零食,就夠還利息了。
向親戚借錢,期限同樣1年,那麼你要還的利息是:
中秋月餅禮盒500元;端午粽子禮盒500元;
給親子孩子買玩具衣服、過生日1000元;過年送禮1000元;平時維護感情1000元……
關鍵是這些利息,不是本金還完了就沒事兒,很可能是長期……
親戚間的借貸,收利息會顯得冷漠,不收利息是在損害自己的利益。
哪怕他在當下不在意,世事沉浮,舊帳就會翻起,這個帳算你頭上,你承擔不起。
這就是人情債更加複雜的地方 —— 人心總會變化。
03
明智的人是怎麼做的呢?
我有個朋友,打算在結婚前買房。
首付不高,但由於部分現金流放在了投資產品上,所以難以周轉。
按理說,找親友湊湊可以交了這筆錢,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他去銀行貸了一筆款,付了首付。
後來投資有了收益,還了貸款。
這個過程其實多花了些錢在貸款利息上,但省去了很多麻煩和心理負擔。
他說:其實借錢中最直接的一點就是資金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如何衡量。
你向親朋好友借錢,給利息會顯得見外,不給利息會覺得自己欠了人情債。
最怕的是,世人心變幻難測,難免日後不會產生一個想法:因為借了你錢,錯失了5萬變50萬的發財機會。
這種認知不管對錯,都會為雙方的感情破裂埋下導火線。
但你去銀行申請5萬元,談的是一筆生意。借多少錢,多久,支付多少利息,是否有償還能力和信用值,都是明碼標價。
用錢來支付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一定是最簡單、乾淨、直接的。
04
宇宙很公平,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
物質世界裡等價交換, 而錢,其實是最簡單的貨幣。
能用錢解決的,儘量不用人情。
人情貸的利息,看著很低,實際上,它可能是你一輩子都還不起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