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海歸爸爸的箴言:留學歸來,孩子的就業優勢到底在哪裡?

2019-07-23     CDA數據分析師

作者 | Cara,紐約大學教育學碩士

來源 | 留學全知道

有人說,留學開頭難,結果更難。

根據各種研究提供的數據,有8成的海歸認為收入不如預期;HR也普遍認為,海歸背景不如以前吃香了:76%的僱主認為「海歸就業時自我定位過高」,54%認為「海歸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

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出國讀名校,付出了多少辛苦,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難就業了?

孩子出國讀名校,付出了多少辛苦,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難就業了?

我們邀請了一位「耶魯爸爸」Brian,請他結合自己的經歷聊聊這個問題。Brian也是位早早出國的留學生,高中就讀於英國寄宿學校,在耶魯和史丹福完成本科與碩士,畢業後便來了中國創業打拚。

在創業的過程中,Brian接觸了上千個中國家庭,發現這幾點會嚴重影響了名校留學生未來的職場道路。

名校「陷阱」:

過於同質化的成功定義

Brian認為,讀名校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收穫並不僅限於學識,更多的是來自身邊優秀的同窗。

他原以為自己是相當刻苦的學生,但到了耶魯,他才知道什麼叫「人外有人」。

「以往我遇見「學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都是書呆子;而碰到體育好的人,會覺得他們學習肯定不行。但耶魯的同學們讓我大跌眼鏡 —— 他們體育、音樂、藝術樣樣拿手。早上我一睜開眼,他們就已經出門鍛鍊、讀書去了,一天排滿了各種活動,晚上回來後還繼續挑燈夜讀,最後成績還能拿下全A。」

這些積極、有活力的同學也讓Brian每天充滿了動力,「每次看著他們,我就覺得不能給自己找太多藉口,只要下定決心、安排好時間,是完全能夠同時做好很多件事情的。」

但同時他也有反思,名校光環有時也會限制一部分學生的眼界,其中之一就是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造成的,過於同質化的、對於成功的定義。

每年畢業季,哈佛大學都會公布該年畢業生的去向。縱觀近五年來的數據,會發現有近40%的哈佛畢業生都選擇在金融和諮詢行業工作。

幾十年來,巨頭公司們深入地滲透、改變了精英大學的文化,他們每年都會在校內進行公司品牌宣講,將成功的校友樹立為榜樣,邀請他們把自己的「成就」分享給學弟學妹。每年招聘季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校園裡的都在談論那幾間頂尖大公司,麥肯錫、波士頓諮詢、高盛、大小摩...

這兩個傳統意義上薪資豐厚的行業,似乎已經成為藤校畢業生對於「成功」的標準答案。

第二點,Brian認為,國外名校光環給了一些學生優越感,讓他們習慣了生活在舒適圈內,在找工作時也挑挑揀揀,很多行業不願去嘗試。

比如上文說到的兩個行業,除了相對更為豐厚的「錢」景,更在於這些公司提供了和名校氛圍類似的工作環境與圈子。這份工作能讓學生在畢業後依舊被認為是「成功」的代表,繼續與最聰明、最勤奮的人接觸,擁有高端的職業技能與光鮮的履歷。

學生們真的對金融、諮詢那麼感興趣嗎?不否認很多人確實是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條競爭更加激烈的道路:想要在大四時獲得這些公司的青睞,大三就要參加暑期實習的面試,那麼大一和大二就要開始案例競賽、與前輩們喝咖啡聊天。

但成功與否、幸福與否,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這份工作確實能給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一個更好的平台與標籤,但也有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被高工作量壓到喘不過氣,或者發現這並不是他們喜歡的、擅長的事業。那時他們的退出成本已經很高了,未來可選擇的工作範圍也越來越狹窄。

Brian說,很多孩子在留學前,一直嚮往著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但現實是,很多人一進大學,就在大公司的賽道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不接地氣:

讓留學生出得去、回不來

很多留學生回國後覺得職業道路狹窄,Brian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不接地氣。

留學生回國找工作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外語能力和視野寬廣上。但長期遠離國內,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本土實際不接軌,很多事情不會做。僱主們也從「海歸=精英」的思想中脫離出來,招聘時更趨於理性,有時也更青睞在市場中有實戰經驗的國內高校畢業生。

更關鍵的一點在於,職場上的一些軟技能,比如和同事上司的溝通,維護客戶關係等,留學生更加陌生。有些留學生回國後發現,國外生活培養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似乎與周圍格格不入,國內的一切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出得去,卻回不來了呢?

Brian和中國的家庭接觸了十幾年,他發現不少家長會出於愛護孩子的心理,總把他們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噹噹。放假的時候,不是帶著一起出去玩,就是參加各式夏令營補習班;留學後的假期,實習也早早給孩子找好了。

過多保護,孩子們就無法長起自己的肌肉;沒有在社會中摸爬滾打過,他們又怎麼會了解國內真實的環境呢?

美國家庭在讓孩子接觸真實社會這一點上,做得還是相當超前的。大部分孩子自高中起,假期都會出去打工掙錢、或是做志願工。Brian也同樣從小開始做實踐,比如在《耶魯每日新聞》的商業部工作時,他其中一項工作就是說服校園周邊的餐館、商鋪在日報上投放廣告。

雖然曾被拒絕了很多次,但Brian從來沒有放棄。他發現,自己絕不能用在耶魯和教授、同學們講道理的那一套去和餐館的老闆們溝通,必須要接地氣,抓住每個人的核心需求,和他們打好關係。

比如,在拜訪一家泰國餐廳的過程中,Brian和發現老闆的孩子在學習上有些困難,於是他自告奮勇,下課後定期來給孩子補課,最後成功拿下了這家餐廳的長期贊助。

Brian說,美國學校的暑假很長,家長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利用這段時間自己去申請實習,新興行業、創業機構都是不錯的選擇。一定要提前讓他們接地氣,多與不同類型的人接觸,親自體驗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在嘗試中被拒絕、犯錯誤被批評都是很好的體驗。

面向未來職場

留學生該怎麼做?

那麼,要如何在更好地渡過留學時光的同時,避免未來職場受挫呢?Brian總結出了這幾點:

第一,留學生們可以在讀書時多與其他領域的學長、前輩交流,了解不同的人是如何選擇職業的。

Brian談起了自己的一段經歷:在耶魯時,他曾有幸結識了當時的經濟管理部副主任,約翰·皮博。皮博先生的另一層身份是迪士尼公司的非執行總裁,也是寶潔公司的前任CEO。

Brian一直和他保持了良好的聯繫,在幾次會面交談中,皮博先生主動分享了他年輕時的經歷。當年他在耶魯主修歷史,雖然大學畢業時被哈佛法學院錄取,但他最終放棄了哈佛的offer進了寶潔公司,從小小的品牌助理做起,一干就是40年。

在很多人看來,哈佛法學院畢業代表著優厚的酬勞和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而他畢業那年,寶潔還並沒有成長到現在的規模,只是個普通的日用品公司。

但皮博先生覺得寶潔的營銷工作才真正能讓他興奮。他告訴Brian:「不要太在乎別人的想法,找到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業,只有那樣才能全情投入。

Brian非常認同他的觀點,他覺得,留學生在大學四年內的首要任務,是探索自己的熱情和興趣。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歡的,你是沒有競爭力的,因為肯定有更多的人比你有激情,也更有靈感,更加具有效率。

以他自己為例,Brian的父母在他出生年開始創業,受他們的影響,Brian從小就不那麼循規蹈矩:從馬來西亞到英國的寄宿學校,再到美國的頂尖大學,他一路追尋著未知的領域,不斷學習成長,挑戰自己。

在耶魯,學習之餘,Brian也跟隨自己的興趣,不停做著創新的嘗試:他曾和夥伴一起創立了報刊——《耶魯經濟學評論》,今天仍在校內發行;擔任了學院 yearbook 的主編,首次改變了黑白印刷的「傳統」,用最少的預算,讓年鑑進入彩色的時代...

這些初淺的嘗試,讓Brian收穫了成就感和滿足感,也讓「創業」成了他的第一職業目標。所以,當其他同學努力以大公司為目標時,他一邊做著創新的實踐,一邊申請了史丹福大學的碩士,計劃在美國創業的熱土——矽谷尋找更多的機會。

第二,Brian提到,在考慮未來職業時,僅僅有興趣是不夠的。向內挖掘自己的優勢,向外觀察市場形勢,這兩點缺一不可。

在矽谷,Brian更加密切地了解世界經濟的走向,接觸到引領經濟發展的前沿人物。他發現,創新並不只是在科技層面,服務的創新也是重要的一環。

Brian說,「那個時候我發現,計算機技術不是我的特長,但我比較擅於與人溝通吧,之前在《耶魯每日新聞》工作的時候,總能從各行各業拉到了不少資助和廣告;我也樂於和各種朋友們交往,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與他們分享觀點、共同學習。」

2007年Brian來到上海,一邊補習中文一邊籌備創業。當時,他的一位上海朋友在準備申請美國大學,面對繁瑣的申請流程一頭霧水,就向他求助。

這也讓Brian接觸到了中國的留學行業。在當時,「出國」更多是體制內教育不成功後的「下策」,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家庭不多,也很少有人考慮衝擊頂尖的美國大學。留學市場也比現在更加「原始」,更重視「結果」而非申請道路的「過程」,從業人員也少有海外留學背景。

而Brian從東南亞小國隻身一人去英國、美國留學,這期間也經歷了許多挫折,從完全迥異的課堂風格,到文化差異下的社交壓力,和許多中國學生面臨的困境是一樣的。

於是,Brian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時間契機,到今年,Brian已經在留學教育領域做了12年,目前也成果斐然。同時,Brian也刷新了當時家長們對留學行業的認知,作為一個「Change Maker」,他還登上了福布斯亞洲刊的封面。

個人有興趣、有優勢,行業也有不錯的前景,能容納更多的創新可能,Brian選擇的國際教育行業或許不是大眾眼中「高大上」的行業,但卻是更加適合他的道路。

Brian說,他並不是建議留學生不要選擇某幾個行業,或是一定要創業,而是希望擁有更好教育機會的孩子們,少費功夫在隨大流地刷題面試上,多花點時間去闖、去實踐、去反思「我是誰?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麼優缺點?我適合做什麼?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敞開心胸,多接觸一些創新的行業,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路徑。

是啊,名校留學的光環,未必能讓孩子擁有理想的人生。而名校打開的世界、孩子的內驅力和不斷挑戰的心,卻可以支持他越走越寬廣,收穫幾倍的精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fnPKWwBmyVoG_1Z80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