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陸遊,我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他與唐琬的愛情悲劇,抑或他的愛國情懷,他注重家風教育的這一面常常被掩蓋在兩者之後。
陸遊在四十多歲時寫下第一則家訓,一直到八十餘歲,經過多次修改補充,完成了26則《放翁家訓》。
他以至誠的慈父之心,諄諄教誨,傳給子孫修身處世等方面的道理。
除了家訓,陸遊還留下了上百首教育子女的詩詞,一字一句皆飽含濃厚的親情。
陸遊在《示子》中寫道:
為貧出仕退為農,二百年來世世同。富貴苟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
可見,陸遊並不求子孫將來能夠成為達官顯貴,但求他們能夠做到品德無缺,並將家風延續下去。
01
陸遊出身藏書世家,他自幼聰敏,十二歲便能作詩文。
讀書守素業,蟬聯二百年。
讀書是陸家的傳統,陸遊自己就有「夜讀」的習慣,他常常「挑燈夜讀書,油涸亦未已」,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也不稀奇。
他自己用功苦讀,也立志讓孩子成為博學之人。在教育孩子讀書這一方面,陸遊寫下不少詩篇。如《五更讀書示子》:
近村遠村雞續鳴,大星已高天未明。
床頭瓦檠燈煜爚,老夫凍坐書縱橫。
暮年於書更多味,眼底明明見莘渭。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盞殘膏未為費。
吾兒雖戇素業存,頗能伴翁飽菜根。
萬鍾一品不足論,時來出手蘇元元。
在陸遊看來,人就應當趁著年少勤奮讀書,不能虛度光陰。
年輕的時候肯下苦功夫,假以時日才能有所得,到年老時再去品,底蘊便越發不同。
最小的兒子陸子聿二十一歲那年,陸遊給他寫下了讀書寄語,即著名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其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已成為不朽的名句。
書中雖有大千世界,但書本中的知識終究淺薄,刻苦讀書的同時,還要躬身踐行,因為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陸遊八十多歲的時候仍記掛著兒子的讀書問題,作《示子遹》,將自己的經驗講給他聽: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數仞李杜牆,常恨欠領會。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陸遊告訴兒子,作詩不僅僅在於字詞句式,如果真要學習作詩,詩外的歷練必不可少。
讀書做學問,不僅僅是用眼睛看那麼簡單,前人的學問沒有那麼容易領會,必須注重學以致用才行。
陸遊希望後人明白,讀書之道,貴在勤勉持恆,而且理論與現實不可脫節。
02
陸遊在《放翁家訓》中多次以自己為例講述為人處世的道理。
他出生在兩宋之交,自小懂得流離之苦,成年後又有入仕,罷官回鄉,堅持抗金卻壯志未酬的曲折經歷,數十載沉澱的生活與社會經驗都展現在家訓之中。
提到貪慾,陸遊認為這是一般人都有的毛病,人之常情就是羨慕自己沒有的東西,而不珍惜自己已有的。
人都有劣根,有些人之本性的事情無可厚非,如果深入去思考,其實做到不被困擾並不難。
世之貪夫,溪壑無饜固不足責。至若常人之情,見他人服玩,不能不動,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艷,於我何補?如是思之,貪求自息。——《放翁家訓》
說起尊重,陸遊告誡子孫不要以地位高低去看人之高低,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不要區別對待。
即使做了高官,也要懂得尊重別人。無論身處怎樣的境地,都要保持恭遜。
人士有吾輩行同者,雖位有貴賤,交有厚薄,汝輩見之,當極恭遜。已雖高官,亦當力請居其下。——《放翁家訓》
談到和人交往,陸遊稱自己一生沒有害過人,而害他的人其情狀大多可以原諒,因此他勸告子孫不要與人過多計較,遇到利益矛盾的衝突,便避開。
假使自己有錯,應學會放下。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對於害自己的人,盡力避讓。
吾生平未嘗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為利,其情多可諒,不必以為怨,謹避之,可也。若中吾過者,尤當置之。——《放翁家訓》
陸遊所說的為人處世之道,大抵就是謙恭有禮,寬容謹慎,不要被慾望左右自己的心。
03
陸遊在家訓中強調簡樸持家,為官戒貪。
據說,陸家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族人過生日的時候才會做「籠餅」以表示慶祝。
有一回陸遊的姑媽歸寧,瞧見桌上放著「籠餅」還覺得詫異。經過陸遊祖母的解釋,她才反應過來這「籠餅」是為了她做的。
陸遊在《蔬園雜詠·巢》一詩中曾提及「籠餅」,說是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如此看來,陸家人的節儉程度著實出人意料。
陸遊為官時便體察民間疾苦,曾作《農家嘆》,感慨「人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表達了他對勞苦人民的同情。
他還在《露坐》一詩中對自己坐食俸祿覺得愧疚,稱「齊民一飽勤如許,坐食官倉每惕然」。
正因如此,在陸遊的二兒子陸子龍要去吉州做官時,陸遊寫下長詩《送子龍赴吉州掾》,告訴兒子:「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
他要求兒子清清白白地做個好官,哪怕是一錢都要分明。
又言:「希周有世好,敬叔乃鄉里,豈惟能文辭,實亦堅操履;相從勉講學,事業在積累。」
陸遊在吉州有老朋友,他讓兒子去拜訪,相互勉勵。並囑咐兒子做事要盡忠職守,事業貴在積累。
無論是持家還是做事業,陸遊希望子孫對內對外都能做到勤儉廉直。
04
陸遊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者,也是一個苦口婆心的父親。
他一直盼望著國家統一,臨終前不忘作「示兒詩」,若有那一天,希望子孫一定不要忘記告訴他: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的清正與忠義都深刻影響了他的子孫,不說青出於藍,但都做到了廉直忠孝。
陸遊的幾個出仕的兒子都是清官,孫子輩則都是愛國之士,其中玄孫陸天騏在崖山戰鬥中寧死不向元兵屈服,選擇投海自盡,可謂錚錚鐵骨。
我們常常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對子女最好的教育,必定是像陸遊這樣言傳身教。
要教育好孩子,先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家風是世風的基礎,家風雖無形,但對人以及對社會風氣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正如《大學》中所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陸遊「勤學、寬容、廉潔、愛國」的家風家訓,直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