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常聽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更懂事,更能夠體貼父母。
確實以前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真的是懂事的早一些。他們懂得家裡所處的經濟條件不好,懂得父母的艱辛,所以更加的能夠體諒父母。
那個年代的窮孩子最終都成長為,個人能力強,能夠吃苦耐勞的孩子。甚至於有些窮孩子,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讓父母過上了好日子。
於是人們才會將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話,當成了真理,認為家庭條件差的孩子,一定會比那些條件好的孩子更懂事。
然而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早已經成為了歷史。相反現在多數經濟條件不算好的家長,對於孩子在物質上的追求,竟然比那些條件好的家庭里的孩子,給的更加的充裕。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家長這樣呢?那就是攀比心。確實現在的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它孩子差,於是便會拚命地給孩子最好的。
我有一位鄰居就是這樣的媽媽,原本她的經濟條件不算太好,家裡只有老公一人上班。可是她給孩子買的衣服,以及上的學校,都是挑最好的。
她曾對我說過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可是再看她,自己什麼都捨不得買。家裡大部分的錢,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原以為孩子這樣就會懂事聽話,可是孩子卻變本加厲地找她要最好的衣服和文具。甚至於孩子還時常和班上的同學攀比,讓她原本就負擔得很吃力,變得更加難以承受。
其實這一切又怪得了誰?是她從小就沒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她總是不想虧待孩子。可是家裡的經濟條件擺在那裡,你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高消費,以自己的能力又能支撐多久呢?
這些習慣了高消費的孩子,一旦你再也難以負擔的時候,她們就會想其它的心思。特別是有些女孩子大了,就會想著找個男人養自己,這樣的想法真的是會害了孩子。
相反那些家庭條件好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消費還真的是非常的理性。我的一位朋友家裡條件非常的好,可是她給孩子買衣服或者是文具,都只是挑選質量過關,價格不貴的那種。
她說給孩子買的衣服和文具不要太貴,只要質量合理就行了。她的孩子在她的教育下,不僅不盲目地攀比,還非常體諒父母掙錢的不易,有時即使是給孩子買較貴的東西,孩子都會拒絕。
朋友不僅教會孩子不盲目攀比,同時她還教孩子自食其力。孩子在讀高一的時候,她就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讓孩子去自己經營的餐飲店去幫忙。
通過在實踐中動手,孩子更加能夠體諒父母。同時也表示今後也要像父母那樣,通過自己的能力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這樣的孩子相比起前面那個只懂得攀比,只想要好的物質生活的孩子真是強百倍啊。人家的家庭條件原本就很好,可是卻不過多地追求物質需求,而原本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卻還時時將物質條件擺在第一位。
通過這兩個事例也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要怕委屈了孩子,就不顧自己實際能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要求。
你這樣做不是愛孩子,而是讓孩子養成物質虛榮的毛病,真正等孩子長大了,只能是害了他們。
至於那些從小就教孩子理性消費的家長,從小就讓他們體會掙錢艱辛的家長,給予孩子的才是最真的愛!
作者:朱凌 筆名 香如故 報紙雜誌寫手
作品散見國內各大報刊
累計發表文字五百萬
著有圖書《自律的孩子更成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Rt8anMBnkjnB-0zG4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