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今年7月初,大寶幼兒園畢業典禮的時候,每個小朋友都要上台去講述自己的夢想是什 麼?等輪到小妍的時候,她站在台上,看到台下除了同班的小朋友外,還有很多家長在看著她,她的臉色突然變得非常蒼白,嘴巴緊緊地抿著,雙手緊緊攥著,顯得特別不知所措。過了差不多一分鐘,老師就讓她先下去,等後面調整好心態了再來演講。小妍的媽媽在下面看著也特別焦急,她連忙走到小妍的座位上,低聲安慰著小妍說:「沒事的,別緊張,幾句話而已,很快就說完了。」可是等到其他小朋友都演講完畢,老師再次請小妍上台的時候,小妍表現得更加害怕了,低著頭,不敢看前方,而且身體明顯在顫抖,這時小妍媽媽對著女兒喊了一句:「沒事,別緊張」,媽媽話音剛落,小妍就大聲哭了起來,老師只好讓小妍的媽媽帶著她下去了。好好的一場畢業典禮,就這樣失望而歸。
很多的家長可能也有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在平時表現很不錯,也是大大咧咧的很開朗,但是,一到關鍵時刻就''掉鏈子'',著實讓人''頭疼''。其實孩子的這種情況叫做''怯場''。
面對孩子怯場家長不要太過於擔心,要對孩子為何總是怯場進行分析,然後才可以''對症下藥''從而解決問題。
孩子為什麼容易怯場?
我們都知道,想要在重要的場合下不緊張是很難的,哪怕是優秀的國家運動員在比賽時也會難以避免地緊張,更何況小孩子呢。
在公眾場合或陌生的環境中,有緊張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但大多時候,孩子怯場,卻是由於家長的不當引導造成的。
1、強迫孩子在人前表演
我有個朋友,每當孩子學會了一項技能,她很開心,想要在親戚朋友面前炫耀,就喜歡讓孩子在人前表演。但是孩子一旦有不好的表現,事後她又會批評指責孩子,慢慢地,孩子就再也不敢上台表演了。
孩子學會了一些技能,當爸媽的,當然會為孩子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也有意無意的想讓孩子在別人面前表演一下。但是在孩子表演出錯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批評指責孩子,這樣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的過高期待和壓力,是孩子怯場的重要原因。其實家長更應該平和地對待孩子的表現結果,這樣孩子才會更加有安全感,知道無論他表現得好與不好,世界都不會塌下來,爸爸媽媽都不會對他失望或者責難。
另外,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的,有的天生表現欲強,喜歡在人前表演,家長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培養孩子的表演才能,而有的則比較內向害羞,不喜歡在人前表演,家長不要強迫他們在人前表揚,因為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可怕的噩夢。
許多孩子表達能力是沒有問題的,真正的原因是膽子小,或許形成這個結果是由於家長本身。
事實上,孩子本沒有「怯場」的意識,他們更多的是有「安全意識」,如果孩子原本具備的一些才能卻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那一定是他們感覺到了「不安全」。
很多時候「怯場」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當孩子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安全時,會本能地怯場。 這時,家長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表現出大方,而要尊重、體諒、理解孩子,孩子就會「轉危為安」,進而主動要求表現自己。事實上,只要孩子感覺到了安全,就會有心理上、能力上、感情上的安全,孩子自會有強烈的表現慾望。
2、家長過度保護
孩子膽小、容易怯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長的過度保護。
我認識一個阿姨,她就是對孫子過度保護,她的兒子和媳婦工作忙,平日裡都是她一個人幫忙帶孩子。她很疼愛孫子,但又怕孫子出去外面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就很少帶孩子出門和小朋友玩,也不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裡來。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家附近的操場玩的時候,也看到她帶著孫子去那裡,她的孫子顯得特別膽怯,一直抓著她的衣服,不敢走出去和別的小朋友玩。
心理學家認為,一些家長因怕孩子受欺負而限制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其他同齡夥伴交往,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這些家長沒有為孩子提供交往的環境條件,或者說剝奪了孩子交往的權利和機會,孩子得不到鍛鍊,一旦與他人接觸,必然會手足無措,在體驗失敗感之後,產生恐懼心理就不難理解了。
再比如,許多家長在在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時候,常常因為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而約束孩子,比如說,不讓孩子玩沙子,因為髒,但是這種探索也是孩子對世界感知的渠道,這也不讓碰,那也不讓碰,可能會讓孩子對於新鮮事物產生畏首畏尾的心理。
家長如何幫孩子克服怯場?
一、鼓勵孩子接納緊張的情緒
很多孩子怯場,上台緊張,父母習慣性地這樣鼓勵和安撫孩子,「別緊張,要冷靜,保持平常心,正常發揮就好。」 其實,這樣鼓勵孩子「迴避緊張」或「抑制緊張」的做法不但沒有可操作性,還會起反作用。孩子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緊不緊張,越是想著不緊張,內心就越緊張,導致發揮不好,結果很不理想。這樣的體驗,讓孩子為緊張增加了新的定義,孩子會覺得緊張=不好的情緒=失敗。當情緒和思考出現錯位,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困擾。很多時候,孩子願意盡力而為,他們並不害怕緊張,而是害怕在緊張狀態下的不知所措。讓孩子不自信的,不是失敗,而是束手無策。
所以家長要明白,事情的重點不是讓孩子不緊張,而是讓孩子在緊張的情緒下,依然能正常發揮。因此,家長首先要做的便是引導孩子正視、接納緊張情緒,將「緊張」與「不好的情緒」、「失敗」分離,讓意識到緊張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其實孩子在公共場合不敢講話,怯場,其實就是怕丟人,怕出洋相,不成功。對此,家長首先要讓孩子平靜下來,說出自己的感受,探尋孩子的怯場根源,分析清楚恐懼的荒謬,膽怯就會消失。所以家長不妨通過對話的方式來緩解孩子緊張情緒,比如:
家長:你為什麼會感覺緊張?
孩子:因為下面人很多。
家長:為什麼人多就會緊張?
孩子:因為我怕自己表現不好。
家長:哪怕你表現不好,我們也不會笑話你的。
幫助孩子預想到最壞結果,讓孩子意識到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如此,就會有效地緩解緊張的情緒。
二、尊重孩子,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喜歡讓孩子在人前表演,認為這樣是一個鍛鍊孩子膽量的好機會,但是關鍵這種鍛鍊和挑戰是孩子自己選擇的,而不是家長未經孩子同意而強加給孩子的。當孩子所感受到的焦慮、恐懼超出其承受能力,當眾表演就不再是個長見識、練膽量的機會,而是很有可能變成損傷孩子自信心的負性事件。
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聆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他特別願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順應天性,讓孩子自己選擇表演的項目,如果孩子不願意,可以說:「寶寶不喜歡現在表演,那麼就自己去玩吧。什麼時候想表演了,再來表演也不錯啊!」當孩子長大一些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長不妨多和孩子探討:「如果有客人希望看你表演,你願意嗎?你心裡會有什麼感受?」無論孩子如何選擇,都尊重他。
三、多為孩子提供社交機會
孩子的表現欲是可以激發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多陪伴孩子,多帶孩子出去進行社交活動,比如去電影院看電影、去公園散步、去參加親子活動等等,也可以允許孩子邀請小夥伴到自己的家來做客,這些能夠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和人溝通的能力,還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一來二去,孩子在面對陌生人和觀眾的時候,才更不容易怯場。
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自信心對於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蹟,有了它,你的才幹便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孩子怯場,大多是因為缺乏自信,所以自信心的培養非常重要。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坦然面對怯場呢?
1、不要隨意指責、批評孩子
孩子的自信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環境的正向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肯定和讚美。
在孩子的幼年,缺乏獨立思考和準確判斷的時候,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肯定,沒有鼓勵過孩子。從而影響孩子對自身的評價,導致他缺乏自信。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比較嚴厲,只要孩子一犯錯,就馬上出手干涉,或者對孩子橫加指責。
這樣的干涉和指責,只會讓孩子感到「備受挫折」,從而懷疑自己,覺得自己真的不行。很多時候孩子明明可以做得很好的,卻總在關鍵時刻發揮失常。
美國知名成長心理學家卡爾說:「信心的敵人是沮喪和恐懼。」
當孩子表現怯場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怪、批評孩子,而是要對症下藥地鼓勵孩子,支持孩子,這樣孩子才會逐漸變得自信、勇敢。
2、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自信的另一個方面來自孩子對自我價值和能力的認定。這種認定是他過往經驗中,一個一個小小的成功堆砌而成的。因此自信來源於對經驗的積累,而經驗需要嘗試。
現在有很多家長總害怕孩子做不好,總焦慮孩子走彎路,總擔心孩子犯錯,總是想給孩子更好的,總希望孩子從小就一帆風順。
但是我們不可能不犯錯,孩子更不可能。如果家長因為害怕孩子犯錯,而事事包辦,不讓孩子去嘗試實踐,不讓孩子去自主探索,會讓孩子永遠無法在鍛鍊中建立自信。
所以,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小事開始,慢慢學會放手,讓孩子去自我探索,給孩子試錯的機會,教會孩子學會擁抱錯誤,當孩子取得一點小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只有經歷失敗後的成功,對孩子的自信建立才更有效。
3、幫孩子設置合適的目標,積累成就感
有時候孩子的怯場,是因為家長事前盲目制定了過高的目標所致。家長不切合實際的苛求往往造成孩子不必要的精神負擔,越怕輸就越緊張,越緊張當然就越怯場。
我們作為家長,要幫助孩子制定與之能力相匹配的目標,讓孩子稍加努力就可以實現目標,這樣孩子就能在不斷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慢慢進步,自信心也就慢慢地建立起來,從而就有動力去挑戰更高級的目標了。
孩子怯場,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多去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激發孩子的成就感。作為父母,最終希望的是孩子在不斷地成長中,體驗更多,變成一個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