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馬蒂斯」是誰?為何他的畫是一首詩?

2020-01-09     芭莎藝術

米爾頓·埃弗里《White Umbrellas》,布面油畫,66×106.7cm,1952年

藝術是哆啦A夢的任意門,通過它你可以感受巴黎午夜的喧囂,也可以由此通往生活的避風港,感受海風拂面般的愜意。被譽為「美國馬蒂斯」的藝術家米爾頓·埃弗里(Milton Avery)的作品就是這樣,清新、恬靜、自然。它能幫你擊退夏天的焦躁,治癒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

命中注定的藝術家

1885年,米爾頓·埃弗里出生於美國一個藍領家庭。起初,他的人生與繪畫毫無關係,全家依靠父親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維持生計。1905年,父親在一次伐木工作中不幸喪生,家中其他兄弟也都在此後的十年內相繼離世。

米爾頓·埃弗里《Birds by Stormy Sea》,布面油畫,101.6×127cm,1963年

米爾頓·埃弗里《Barges on the Seine》,布面油畫,101.6×127cm,1953年

父親與兄長的相繼離開使他不得不在16歲時就擔起家庭的重擔。但對於這個僅有一名男性勞動力的十口之家來說,埃弗里的收入顯然太低了,以至於全家不得不一再搬到更小的房子裡居住。

米爾頓·埃弗里《Self Portrait》,布面油畫,124.5×71.1cm,1947年

在工廠一年又一年的勞動中,埃弗里終於受夠了這種無聊的生活。心中對藝術的渴望驅使他回應著天賦的號召,於是他報名參加了附近藝術學院的夜校課程。從這時起,埃弗里才算正式踏上了藝術之路。

米爾頓·埃弗里《Dancing Trees》,布面油畫,81.3×121.9cm,1953年

源源不斷的創作力源於永無止息的熱愛。埃弗里的家人看到平日裡孤僻難言的男孩兒一時竟變得如此朝氣蓬勃,她們倍感欣慰且用實際行動表示對他的支持——嫂子找了一份護理工作為其分擔家庭壓力。

後來,隨著家中經濟條件逐漸好轉,埃弗里甚至可以在藝術學院半工半讀,並逐漸發展起了與當時盛行美國現實主義和鄉土繪畫完全不同的創作風格。

米爾頓·埃弗里《Shapes of Spring》,布面油畫,86.4×96.5cm,1952年

此後,藝術家開始了極為勤懇的繪畫生涯。就這一點來說,一些後世的傳記作家總結道:「正是因為埃弗里在年幼時親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他才將藝術創作——其深愛著的事業當做一種抵禦生命不確定性的防範機制。」

米爾頓·埃弗里《Sunset at Sea》,布面油畫,82×117cm,1960年

米爾頓·埃弗里《RAYMOND'S BEACH》,布面油畫,70.5×90.8cm,1944年

「他深知生命脆弱易逝,於是才不斷要求自己努力創作。仿佛只有繪畫才能讓他暫時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無論心情如何、有無靈感,忙碌於繪畫所給予的安全感才是最令之心安的事。」

米爾頓·埃弗里《Woman Reading》,布面油畫,1949年

欲揚先抑的市場反饋

而1924年對埃弗里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在這一年,他遇到了日後無私支持著他的妻子莎莉·米歇爾·埃弗里(Sally Michel Avery)。

莎莉·米歇爾·埃弗里與米爾頓·埃弗里

在二人結婚之初的那些依舊窮困的日子裡,米歇爾毅然將自身對於藝術的追求擺放在第二位。她以自由插畫師的身份賺錢養家,一干就是十年。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會以殘羹剩飯為食,用朋友廢棄的畫布創作……埃弗里也時常浸沒在憂鬱的心情中,迷茫、低產、自我懷疑仿佛就是他的個人標籤。

米爾頓·埃弗里《French Landscape》,布面油畫,111.8×86.4cm,1953年

米爾頓·埃弗里《White Moon》,布面油畫,127×96.5cm,1957年

但即便外界反饋如此消極,米歇爾卻依舊對他充滿信心。當埃弗里愁眉難展、陷入絕望時,她鼓勵道:「你要為自己設定目標,繼續堅持。你要讓我相信我並沒有嫁錯。」

米爾頓·埃弗里《Spring Orchard》,布面油畫,127×168.3cm,1959年

在1935年時,埃弗里終於遇到了自己的伯樂——畫商瓦倫汀·杜登欣(Valentine Dudensing)將其簽入了自己的畫廊,並讓他的作品與馬蒂斯、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等人的名作共處一室。與知名畫廊簽約後,埃弗里首次享受到了經濟自由的快樂。

米爾頓·埃弗里《Morning Sky》,布面油畫,81.3×121.9cm,1962年

米爾頓·埃弗里《Excursion on the Thames》,布面油畫,101.6×127cm,1953年

但好景不長。簽約後,埃弗里作品的銷售狀況始終沒有起色,就算後來被更大的畫廊簽約也不能使情況好轉。後來,背負太多精神壓力的埃弗里在1949年突發心臟病,而畫廊也以此為由將其除名,並將他的作品賤賣。

米爾頓·埃弗里《Boathouse by the Sea》,布面油畫,1959年

然而,就算在疾病、貧窮和看似註定失敗的職業生涯的陰影下,埃弗里都沒有一蹶不振。因為這一切並不陌生,他甚至找回了此前那個熟悉的對應機制——不懈地工作。在這之後,他接連創作了多幅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2014年於紐約蘇富比上拍的《Red Nude》便是他此時期的傑作。這幅作品也最終以565.3萬美元的高價落錘,創下其個人最高成交價紀錄。

米爾頓·埃弗里《Red Nude》,布面油畫,121.9×74.3cm,1954年

為什麼埃弗里……?

由於埃弗里天生對色彩與線條極度敏感,所以在其作品中,你既可以看到野獸派大膽的用色,也能感受到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和立體主義(Cubism)的形變與幾何,以至於在後世經常被拿來與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等藝術家作比較。然而埃弗里卻說道:「我從來不遵循任何原則,我只跟隨自己。」

米爾頓·埃弗里《Sea Grasses and Blue Sea》,布面油畫,152.7×183.7cm,1958年

為什麼埃弗里被稱作「美國馬蒂斯」?

01

正如上文所講,埃弗里之所以常被稱作「美國馬蒂斯」,是因為二者在色彩與構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事實上他們對藝術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米爾頓·埃弗里《Music Makers》,布面油畫,90.2×106.1cm,1947年

對於馬蒂斯來說,創作的意義也許在於超越歷史、反叛傳統,並用自己的方式轉變法國乃至歐洲幾個世紀以來的審美趣味。而對埃弗里來說,美國短暫的歷史並沒有為他留下難以超越的巔峰,所以其作品會更加注重當下,是對眼下事物最直接的捕捉。

米爾頓·埃弗里《The Baby》,布面油畫,111×81cm,1944年

二者的另一個差別還要請他的妻子米歇爾來講:「馬蒂斯是一位享樂主義者,而埃弗里則是一個極其拘謹的人。他的作品與馬蒂斯的繪畫相比雖然略顯簡單,但卻擁有更加明確的思辨精神。」

米爾頓·埃弗里《PINK COCK》,布面油畫,91.4×121.9cm,1943年

為什麼埃弗里的繪畫被色彩主導?

02

自從到了紐約,埃弗里的畫風就有了非常明顯的轉變。為了表現事物更為本質的一面,他開始有意識地將繪畫由立體轉向平面,並逐漸擺脫了除視覺外其它通感的干擾。從而使色彩成為了畫面的主導性因素。

米爾頓·埃弗里《TWO FIGURES ON BEACH》,紙上水彩、水粉,1950年

另一方面來說,若與野獸派畫家試圖通過色彩刺激觀眾的感官相比,埃弗里的作品體現出的則是他對於色彩秩序性的精準拿捏,進而展示出其特有的寧靜與和諧。而這也就是觀眾感到「被療愈」的內在原因。

米爾頓·埃弗里《Strollers by Sea》,71×92cm,1936年

為什麼埃弗里的繪畫既抽象又真實?

03

就人體畫來說,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在埃弗里「扁平」畫作中的人物竟如此真實,他們率真、坦誠,毫無防備。而這一切其實都歸因於埃弗里的「御用模特」——女兒瑪奇·埃弗里(March Avery)。

米爾頓·埃弗里《Dune and Bushes》,木板紙上水彩、水粉,56.5×76.8cm,1958年

米爾頓·埃弗里《Old Mountain》,紙上水彩,55.9×76.2cm,1943年

平日裡,埃弗里經常為女兒創作素描人像以用作抽象人體畫的素材。這些作品在親情的聯繫下充滿了慈愛與尊重,以至於藝術家筆下以此為基礎的人體作品沒有絲毫的情色意味。

米爾頓·埃弗里《MARCH AND SALLY OUTDOORS》,布面油畫,76.2×101.6cm,1950年

而在鄉村風景畫的創作中,埃弗里的秘訣則是實地走訪。他相信,只有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後才能畫出最真實的大地與微風。就這樣,藝術家走遍了美國各個地區,甚至還去加拿大和墨西哥感受異國風情。

米爾頓·埃弗里《Sitters by the Sea》,布面油畫,71.4×91.8cm,1933年

米爾頓·埃弗里《The Orange Shirt》,布面油畫,91.4×71.1cm,1950年

正是因為多年的實地走訪,埃弗里感受了太多人情冷暖。善於共情的他通過內化這些複雜情緒,以繪畫為出口將自己的生活記錄了下來。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畫還描繪出了美國民眾對美好生活最殷切的期盼。

米爾頓·埃弗里《Artist's wife》,布面油畫,122.2×81.2cm,1944年

如今,當我們再回首埃弗里的作品,不禁感嘆他在身為畫家的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純粹而可愛、美麗且悠長。相信只有這種彙集了對藝術有著最堅韌信念的「詩」,才真正值得被世界留存、紀念。

[編輯、文/趙子琛]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4IuiW8BMH2_cNUguh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