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講到: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了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這句話用來形容《冰雪奇緣》中的艾莎公主頗為貼切。
這部豆瓣評分8.3分,老少皆宜的電影,影片中既使我們感受著親情的溫暖,也訴說了因恐懼魔法傷害家人,導致魔法失控的無奈。
01充滿孤單的童年生活
影片中會魔法的是公主艾莎,她生活在王宮,有愛她的爸爸媽媽,還有喜歡黏著她的妹妹。
妹妹安娜喜歡和姐姐一起玩耍,姐姐用手中的魔法為她們創造歡樂時光。
然而在一次玩耍中,不小心摔了妹妹。森林精靈講:魔法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增強的。如果控制不住魔法,就會被魔法所傷。
魔法就像雙刃劍,如果能夠控制住它,就能為國家和子民帶來安康,反之,則會帶來災難。
國王為了更好的保護家人,決定不再讓艾莎接觸別人,減少王宮人員,緊閉窗戶。
在房間中艾莎不知道該如何控制手中的魔法,內心恐慌抗拒這無法掌控的魔法,不僅要接受孤單的感覺,還要承受魔法所帶來的痛苦。
不幸在持續,國王與王后在一次出海時遭遇不測,從此王宮內只有姐妹二人相依為命。王宮裡更加孤寂壓抑,直到艾莎接受加冕時才得以熱鬧。
只是歡樂是別人的,對於艾莎而言,更大的考驗正在來襲。她在無意間將城市變得冰冷,無法面對自己的她選擇一個人逃跑到雪山深處。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所講:真是怕啥來啥。內心的恐懼與抗拒,使魔法擁有更強大的能力。
02風暴中,接受才能真正的救贖
艾莎跑後,安娜一直在尋找她,更多的是想要救贖她,跟她一起面對,只是艾莎面對自己擁有無法控制的魔法,一如既往的拒絕了安娜。
在拒絕安娜的同時,艾莎也把自己的內心冰封,她難以接受現在的自己。
就像她自己所說:「我太笨了,我不知道去哪裡,逃不過漫天風暴在心裡。」
有時候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在內心接受真實的自己,內心的不接受形成抗拒,最終所抗拒的東西更加的強大。
魔法對於艾莎來說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折磨。不能自由的生活,只能躲在雪山無奈的生活。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感謝自己不完美》提到:
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通常這句話是對別人來說,同樣適用於我們自身。我們需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們自身。
所謂的理解與接納的東西就是你心理上的那些黑暗面。當你一旦深深地理解和接納了這些所謂的黑暗面時,它們就是沒,就是生命中最棒的東西,你會覺得他們根本就不是黑暗,而是從黑暗轉化成了光明。
與此同時,你會深深地體驗到什麼是自由。
值得慶祝的是,艾莎在安娜的犧牲下終於明白:發自內心的愛可以控制魔法,能夠把魔法為自己所用。
其實魔法就像我們的情緒以及內心的魔鬼。當你接納它,就不會再被它牽著鼻子走。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我們要做的不是滅掉內心的魔鬼,而是去認識並擁抱它,是我們逐漸的認識到,原來它是這麼好的東西。
03為什麼無私的愛可以化解魔法
張德芬在《心有所定,不畏浮沉》中提到:真正有力量的女人,絕不是讓自己強大到無堅不摧,而是像一所由很多窗戶、門的房子,外面的人看得見裡面的風景。裡面的人,也能看到外面的風景。
在影片中,愛莎的門是緊閉的,連家人之間都是隔開的。雖然她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家人,不是為了做一個有力量的人,可是家人之間的真愛卻在傷害著妹妹。
妹妹安娜經常跑到姐姐艾莎的門口,邀請姐姐一起堆雪人,一起玩耍,從來得不到姐姐的回應,每次開心而來,嘆興而歸!
不僅是生活中的門關閉,心門也關閉,拒絕與家人的交流,拒絕親人提供的幫助。即使妹妹表示和她一起面對,她第一反應仍然是拒絕。
其實真愛也是相互的,當你為了對方好而將對方拒之門外的時候,不僅保護不了別人,還會將雙方陷入到冷淡分離的場景。
親人之間建立親密關係的方式:交流感受,交流並互相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只有這樣才能增進雙方的感情。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提到:什麼是真愛?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助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便是真愛。
放在我們自身,真愛是和對方交流自己感受。
最終艾莎在安娜的付出中明白:真愛是解決一切詛咒的靈丹妙藥。
唯有真愛,解決難題,唯有真愛可以一起面對風雨。唯有真愛才能該接受自己,擁抱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