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吃,是人間煙火的實在
以饕餮之態
且啖且飲
酒肉穿腸中
味百態人生
過詩酒年華
懂得吃的人
更懂得真正的生活
蘇東坡最能吃
若給歷朝最能吃的詩人們排個次序頒個獎,蘇東坡肯定是「最能吃獎」名至實歸的獲得者,如果再讓他發表一段獲獎感言,他肯定會說,我的人生格言就是:已有的,一定要吃,沒有的,創造條件也要吃。
蘇東坡畫像 趙孟頫
蘇東坡《寒食帖》
1079年,43歲的蘇東坡因為烏台詩案,被貶往黃州做團練副使。團練副使是個什麼官呢?其實就是民間自衛隊的副隊長,但事發前還是地級市市長的蘇東坡滿不在乎,一到黃州就食指大動,寫了一首《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
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
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
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
尚費官家壓酒囊。
一到黃州看見長江,我就知道有魚吃,看見山我就知道有竹筍吃。慚愧啊慚愧,說起來,蘇某這些年當官沒有多少功績,公款吃喝倒是不少……
在黃州呆了一些日子後,愛逛菜市場的蘇東坡發現,情況不對啊,豬肉這麼好的食材,在黃州居然價賤如泥,簡直是豈有此理。一怒之下,老蘇就發明了東坡肉,還寫了一篇《豬肉頌》來為豬肉抬高身價:
凈洗鐺,少著水,
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肉是吃夠了,可是沒有酒啊,怎麼辦?釀!
說釀酒釀,喝自己釀的酒,簡直爽歪歪,不但喝了酒,而且還要寫詩炫耀自己釀的酒如何如何好喝。許多年後,蘇東坡去世,有人跑來和蘇東坡的兒子蘇過討要釀酒的秘方,蘇過說:實話告訴您吧,當年喝了我爹釀的酒,大家都腹瀉了好幾天……
1094年,新黨執政,蘇東坡又被一紙貶書送去了惠州,但是沒關係,只要有好吃的,他就很開心,又寫了一首《惠州一絕》來表達他一顆吃貨的心: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這個地方真是好啊,蘆柑、橘子、楊梅輪著番的成熟,而且每天還能吃幾百顆荔枝,搞的老夫都想在這兒定居啦!
然而,在惠州定居的想法並沒能如願,因為1097年,62歲的蘇東坡又被朝廷發到海南島去了。那時海南還是原生態的,沒有好吃的,可把蘇東坡急壞了,後來發現當地人吃蛤蟆、蝙蝠,他也跟著吃,開頭還不習慣,後來習慣了就寫詩安慰自己,其實,味道還是蠻不錯的嘛!
再後來,蘇東坡找到了一種更好吃的東西,高興壞了,連忙寫家書給兒子炫耀。關於這件事,知情人是這麼說的:
東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叔黨啊,你爸爸我吃到了一種美味的東西,叫做蚝,不懂?就是牡蠣。你千萬不要告訴朝中的那當官的啊,不然他們會跑來海南跟我搶的!
有一年,蘇軾得了眼疾,醫生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能吃肉,可是蘇東坡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徹夜難眠,心想: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
總之,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我就是管不住嘴啊,我就是要吃!
孟浩然最愛吃
愛吃勝過愛生命,富貴功名於吃而言,不過浮雲罷了,孟浩然大概是詩人里最愛吃的,因為他是真的用生命在吃。
孟浩然畫像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作為好友,李白同志簡直古今稱職第一,天下摯友無二,竭盡全力用自己的生花妙筆和天縱之才吹捧了孟浩然一番。其實,相較於詩,於吃這件事,孟浩然似乎更風流。
公元727年,在鹿門山上隱居到38歲的孟浩然忽然心血來潮,跑到首都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本來想謀個官,結果沒考中,於是打鋪蓋卷回到了老家。幾年後,他又去了一次長安,但依然無果,於是,他又回到襄陽。
孟浩然這麼才高八斗的人,居然兩次三番都謀不到一官半職,可把當時的襄陽市長韓朝宗愁壞了。市長先生特地去找他,約了一個時間幫他結交權貴,擴展人脈。
到了約定那天,市長左等右等不見人來,於是派人去請。那人去了一看,孟浩然原來正和一位老朋友吃肉喝酒呢。來人說了原委,孟浩然惱了,揮揮衣袖說:「業已飲,遑恤他!」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其他事都靠邊站,生命中只有吃才是最重要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已言雞黍熟,復道瓮頭清。
不知鱸魚味,但識鷗鳥情。
列筵邀酒伴,刻燭限詩成。
孟浩然一生都尊奉「吃吃吃」的人生信條。在他的詩歌中,多次提到一種叫雞肉的美食,還有無數醉了又醒醒了又醉的宴席,總之是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
那年,以邊塞詩聞名於大唐詩壇的王昌齡遭貶,路過襄陽時,特地去找孟浩然大吃大喝。不湊巧的是,孟浩然因為患疾在身,醫生告誡他,萬不能吃海鮮,否則縱使華佗再世也難回天。可是一見到老王,孟浩然就把醫生的囑咐拋到了九霄雲外,酒喝了一壇又一壇,肉吃了一盤又一盤。席上,孟浩然還特地為王昌齡寫了一首叫《送王昌齡之嶺南》的詩: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土毛無縞紵,鄉味有槎頭。
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
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
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老王啊,嶺南缺衣少食,你就在我這兒多吃點吧。
後來,因為這次吃了太多海鮮,王昌齡走了沒多長時間,孟浩然就病情加重,駕鶴西去了。
袁枚,最會吃
詩人里最會吃的,當屬清朝乾嘉時期的詩壇盟主袁枚。
袁枚畫像
隨園食單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八個字用在袁枚身上,最恰當不過,吃個豆芽,他都能吃出花來。先把豆芽截斷,中間用特製的錐子鏤空,再將火腿切成銀針般粗細,嵌入火腿,入鍋翻炒。
這種菜,光是想想都覺得精細的令人髮指,但是袁枚並不在乎,他的口頭禪就是:雖然不會做,但是我會吃啊!
67歲服完喪後,他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這一年,他遊歷了天台山、雁盪山、黃龍山;68歲,游黃山;69歲,從江西廬山一路游到廣東,從正月一直游到臘月底才回家;71歲,游武夷山;73歲,游江蘇;77歲、79歲這兩年,分別二游、三游天台山;80歲,游吳越,81歲還游吳江。
所到之處,除了遊玩,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吃吃吃。
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色白如雪,點胭脂紅如桃花,微糖作餡,淡而彌旨。
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
後來,總結自己四十餘年的美食經驗,這位占盡韻事的詩人寫了一本厚厚的《隨園食單》。在這本食譜中,他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中國十四到十八世紀326道南北菜。全書分為14個須知單,在須知單中又詳細列舉20個操作要求,還寫了一個戒單,列出了14個注意事項。
此書在乾隆五十七年一經問世,便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追捧,後來慈禧太后也要命御廚按他寫的食譜做菜,直到現在,《隨園食單》也是中國食譜中的經典。
美食
於他們而言
不僅能帶來口腹之歡
更能超越物質
成為生活的小確幸
他們率性而倔強的吃
就是要不斷發現生活的樂趣
縱使身處泥淖
也能詩意棲居
於人間煙火中
修心煉性
不斷發現美、創造美
成就自己的同時
也成全了這個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GkHlEXEBnkjnB-0zCf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