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場天災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都是滅頂之災。當我們翻開歷史,或許只能看到幾行冷冰冰的數據,但如果你再往數據里細看,你就能看到當時災民之苦,哀鴻遍野,人命之卑微。
面對天災,古代自然建立了救濟災民的體系。今天知常容想聊聊宋代救濟災民的體系構建。
當遇到天災,比如蝗災,水災,旱災的時候一般的做法是怎麼樣的呢?
除了昏庸的皇帝外,一般皇帝都會拔款,然後派官員去地方賑災。
北宋官員接受任務就去災區賑災。賑災是一門技術活,如果他們將這個想的十分簡單,那就會成為老百姓的災難,引發第二次災難。
當時北宋官員普遍的做法就是劃定一個地方,設立一個救災點,然後讓災民全到這裡來集中。當大量災民聚集的時候就會引發很多問題。
比如賑災的物資是不是能跟得上,賑災的人員夠不夠,災民的衛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這些問題對於當時的北宋官員來說並不在意,他就是來賑災,他來賑災的真正目的不是來救老百姓,而是防止老百姓借勢作亂,只要不亂,他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所以這種不得法的賑災成了次生災難,這些災民第二次受到傷害,明為賑災實為殺人無異。
皆聚民城郭中,煮粥食之,饑民聚為疾疫及相蹈籍死,或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而實殺之——《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五十》
很多災民因為吃不到糧食而死去,死掉的災民無法及時安葬引發疾病。因為人口高度密集,所以這群災民能活下來的並不多。
北宋前面幾個皇帝還是比較清明,他們遇到天災會心懷悲憫,甚至用作法會的方式消災,但問題是皇帝不深入一線,他是看不到真相的,看不到官員的真正的做法。以往都是如此做法,所以皇帝也見怪不怪,直到富弼改變了這個局面。
富弼是北宋名相,他的岳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晏殊。富弼管轄區域出現了大水災,有大量的流民出現。
這個時候富弼並沒有採取簡單的賑災之法,而是採用六步法賑災。
第一步:有飯吃。
官府出的賑災糧食肯定不夠全部災民救濟,所以他發動沒有受災的百姓,讓他們出糧食。這樣一共籌集了十五萬斛,基本上不會出現因為糧食不夠而造成饑民餓死。
第二步:有房住
通過臨時搭建房子和徵用房子相結合,一共獲得了十萬多間房子,富弼讓這些流民不聚集在一起,而是讓他們住在這些房子中,同時提供柴火和乾淨的水源,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三步:有生活來源
暫時放開山林管控,這些山林可以任由這些流民砍伐以獲得資源,自力更生,延續生活,減輕官府的負擔。
第四步:激勵官員。
對於賑災有力的官員,富弼一律上報朝廷作為功績。至於不力的官員有沒有處分,史書中沒有記載。
官吏皆書其勞,約為奏請,使它日得以次受賞於朝——《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五十》
第五步:死者入葬
流民死掉的,都集中埋葬,稱為「叢冢」,這樣做是防止產生疾病,做好衛生工作。
第六步:遣散流民
水災過後,農耕開始之時,富弼贈送每個流民回家的口糧,使他們能安心回家。
通過這六步,一共救活了五十多萬人,這是多大的功勞。宋仁宗聽聞很感動就要升富弼的官,但是富弼拒絕了,他說這就是我的職責。
弼曰:「救災,守臣職也。」辭不受。——《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五十》
宋仁宗後來將這種賑災方式進行全國推廣,成為宋朝賑災的一種模式。
朱熹在古代是一個神一一樣的人物,因為他選編的書是大家的必讀書目。如果你不讀,那就別參加科舉了。朱熹的地位之高自然與他入選科舉教材直接相關。他是南宋理學家,人稱「朱子」,被列為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人。
富弼的做法是面對大的天災。除了這種大面積的天災之外,還有一種天災是小面積的,那就是欠收。
一般官府懶得管這種事情,因為不會造成大面積的流民。
這件事朱熹管了,而且發明了「社倉法」。
什麼是「社倉法」。
就是先借糧食,等青黃接上之後再加利息還。
比如朱熹先向州府借到米六百石來施救。夏天從社裡的穀倉借米糧,冬天加利息償還。歉收時免除一半利息,大饑荒時利息全免。十四年後,六百石米全數還給州府,尚有儲米三千一百石,作為社倉,不再收利息。
這有些類似於基金的運作。這種方法也被推廣。
甲子,下朱熹社倉法於諸路。——《宋史·本紀·卷三十五》
富弼和朱熹的做法都是造福百姓的,也一定程度呈現宋代對賑災的做法。實際的執行中很多方法看上去很美,實踐也很不錯,但換個人操作可能就成了另一番景象。
我們以「社倉法」為例
民困於納息,至以息為本,而息皆橫取,民窮至自經——《宋史·列傳·卷一百九十七》
當利息被不法官員橫取之時,這種救濟的方式就會變成官員斂財的方式。再如富弼的方式也是一樣,特別是那些徵收糧食和房子的過程極有可能就變成強取豪奪。
所以「心學」的代表人物陸九淵長嘆「社倉法」已經成空文,一半被官員貪污,一半變成朝廷非正常調用的錢糧來源。遇到荒年歉收,每一個人除了搖頭嘆息,一點辦法也沒有。
今有司積穀之法,亦社倉遺訓,然所積只紙上空言,半為有司乾沒,半充上官,無礙錢糧之用。一遇荒歉,輒仰屋竊嘆,不如留谷於民間之為愈矣。噫!——《智囊(選錄)·明智部·朱熹》
這就是宋朝賑災救百姓的全貌。
賑災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成為二次天災,在古代發生二次天災的機率極高,究其原因是這些古代官吏心中根本裝不下老百姓,只裝的下自己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