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東南亞戰場,為什麼日本只攻打了印度一次就撤軍了?原因有三

2019-10-14     鄉土

日本作為二戰的法西斯國家,是戰爭的挑起國之一,擁有非常的強大的野心,同時也擁有一定的實力,有人說日本一國挑戰3國是自不量力,實則不然。日本當時的工業基礎雖然趕不上德、美、蘇,但同樣也不是很弱,單單當時的三菱重工打造了不下10萬輛坦克,更別說其他的兵工廠了,所以日本也是基於自己本身的實力才敢這麼做的,然而也正是因為太過於自信,日本將美國拉入戰場後,開始出現了潰敗的徵兆。

不過在這場戰爭中,比較奇怪的是,日軍全面向東南亞進攻,結果10萬大軍到了印度的時候僅僅打了一場戰役就宣布撤軍了,這讓很多的軍迷不能理解,難道當時的印度實力很強悍嗎?要知道,同樣是亞洲地區,我們被日軍入侵了14年之久,雖然說印度當時是英國主導的,但歐洲戰場上德軍的威懾力更足,英國根本就自顧不暇,更別說幫助印度了,至此留在印度軍隊數量和實力都不是很強。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十分狂妄,想要稱霸世界。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先把亞洲拿下來,中國和東南亞自然就成為了最優先的兩個。當日本攻下東南亞後,印度又成了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因此,日軍於1942年開始變策動成立所謂的「印度獨立軍」。到了1944年應德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局勢,日軍對印度發動了在之後被稱為「英帕爾戰役」的行動。

當時的東南亞基本都是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就是其中一個。在1941年後,印度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最後一塊殖民地。作為大英帝國皇冠山的「明珠」,英軍肯定是要不惜血本與日軍一戰。所以當日本攻打印度的時候,對戰的不是英國人利用印度人組建的部隊,而是英國部署在當地的正規部隊。

1944年3月8日,日本派出9萬多人進攻印度東北重鎮英帕爾。但最終只剩下了3萬多人回去,損失5.6萬人,可謂是敗得是一塌糊塗。而這次日軍只打了一仗後就撤軍,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指揮官的差距

日軍這方派出的是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此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薰陶,常常激勵型的口號來鼓勵自己的士兵,即「洗腦」式宣傳。所以在渡江的時候,他用「日軍天下無敵,即將征服印度」這一類的口號讓自己的士兵進入叢林地區。

但與此同時,他自己卻擔心會不會有敵軍的奇襲。而且在正式開戰後,日軍明顯處於劣勢。他手下的師團長見補給斷絕,紛紛要求撤軍。但是牟田口廉依舊妄圖在天皇的誕辰日來到前,拿下英帕爾。為此,他不惜讓手下無端送命。

而英軍的指揮官是威廉·約瑟夫·斯利姆,他是一名經歷過一戰的將軍,經驗十分豐富。他在美國陸軍航空兵與皇家空軍的協助之下,於英帕爾周邊地區集結了15萬的部隊。並且早在緬甸兵敗之後,英軍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基地。這一戰,英軍可謂以逸待勞。

二.準備不充足

日本的9萬士兵是臨時調動的,連高級參謀群多是從其他部隊調任而來。至使整個部隊高層都不甚了解印度的情況,因而戰役自規劃開始就呈現了嚴重的誤判。而且由於日本物資貧乏,沒有足以翻越惡劣地形的車輛,只好攜帶3萬頭牛羊用來做輜重運輸工具。這些龐大的動物群,成為了英軍炮擊與空襲的明顯目標。就這樣在英軍的空襲之下,日軍完全失去了補給能力。

三.深陷雨林,染病而死

當時的印度是雨季,日軍被困叢林中難以前行。在英軍的空襲與炮擊中,日軍遑論發起有效的進攻,連最基本的日常補給都難以維持。

這期間,糧食都難以保證,更別說藥品。因此,在惡劣的環境下日軍開始紛紛染病。據戰後統計,日軍真正戰死者可能只有3.2萬人。而在7萬多陣亡的人當中,多半是餓死或者病死。其非戰損減員之多,遠超瓜島戰役。

經此一役,日軍再無能力組織部隊進犯印度。而且就當時的局勢而言,日本的全面戰敗已成定局。彼時的日軍在太平洋各地都無力阻擋盟軍的腳步,更別說在一次大敗之後重新組織部隊遠征印度。

這場戰役被日本軍事家稱作日本陸軍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次失敗。在此戰之前,牟田口廉也有「小東條英機」的稱號,在日本軍界也是高級將領的行列。他也是「七七事變」的罪魁之一,曾被裕仁天皇授予金鷹三級勳章。

此戰之後,日軍高層大怒,把牟田口廉也在內的緬甸方面軍最高指揮團隊全部換掉。念及牟田口廉也之前的戰功和其他原因,並沒有對其執行軍法。牟田口廉也的綽號也從「小東條英機」變成了「鬼畜牟田口」。晚年居住於東京,戰後被定位戰犯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GZN10G0BMH2_cNUgEjZ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