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媽媽,不要念!我要溜滑梯!」孩子扭動著身軀,試圖逃離媽媽的懷抱。
「乖,學會這兩個生字再去玩!」
「不學,不學,就是不學!」孩子擺出臭臉,一手拍掉媽媽手上的生字卡。
媽媽終於忍不住了,重重打了一下小朋友的手掌心。最終她選擇妥協,讓孩子去溜滑梯。在後來的交談中得知,小朋友才三歲多,我問這位媽媽為什麼那麼著急讓孩子認字。
原來,她朋友的兒子,才剛滿4歲就已經認得1000多個漢字了,會背不少古詩詞,會說一些簡單的英文。
別人家的孩子早早跑在前面了,自家的孩子還傻乎乎的,只知道玩泥巴溜滑梯。大受刺激的她,焦慮萬分,所以才逼著孩子認字、數數,以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優秀,但腦科學告訴我們,想要成就一個孩子,首先要遵循大腦成長的發展規律,要順著孩子的天性去培育。
我們都知道催熟的水果不好吃,但卻千方百計提前塞一大堆知識給孩子,強行把孩子「催熟」,以為這樣孩子就能贏在起跑線上了。美媽看過不少把孩子「養廢」了,還沾沾自喜的家長:我家孩子還不到6歲就會聽、會讀、會寫了。
過早給孩子灌輸知識,真的不是什麼好事!
美國一位從事教育工作40年的老校長經過長期觀察發現,那些超前學習的孩子正式上學後,很難跟別的小朋友打成一片,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做什麼都很被動,上了高年級之後,更是無心學習,甚至痴迷於網絡遊戲。
也就是說,過早教會孩子讀、算、寫,會剝奪孩子學習的自主性。
由德國資助的一項研究也表明,超前學習在孩子上小學前表現雖然優於他人,但二年級他們的知識水平跟其他人無異,到了四年級後,學習成績反而明顯低於沒有進行過超前學習的孩子。
知名演員馬伊琍在超前教育這裡也曾吃過虧:曾逼未滿6歲的女兒認數字,結果把孩子惹哭了,導致孩子看見那本書就害怕。還好她及時醒悟了,在朋友教4歲孩子寫字時,還能從容地叫朋友耐心等待孩子成長。
試想一下,一個筆都握不穩的孩子,每天為了寫好幾個字,一坐就是幾小時,寫不好就挨批,批完了還要含淚擦掉重寫,孩子每天嘗到的都是失敗的痛苦滋味,他還會主動去學習嗎?
當然不會!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成功的經驗,沒法激活大腦的獎勵中心,自然也就沒法產生學習動機。
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認為:孩子6歲之前主要任務就是玩,讀、算、寫都靠邊站。
看到這裡,有家長會有疑問:但現實是,孩子一上小學就要學寫字、學拼音、學數學,幾大科目一起來,進度如此快,6歲之前啥都不做,孩子將來正式上學能跟上老師的節奏嗎?
不建議你給孩子做強迫認知,並非不代表你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大腦的發展規律,在玩樂中自然而然地幫孩子打好底。要知道,要播下花種子,才有靜待花開的可能。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最佳方法莫過於閱讀。
閱讀時,孩子可以主動聯想、主動接受信息,大腦神經頻繁連接,能夠幫助孩子建立龐大的知識系統。
學習是相通的,有了強大知識背景作支撐,孩子上學後觸類旁通的機會越多,更容易吸納新知識。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習慣,上學後自然學得比別人快而且輕鬆。
所以,孩子6個月就要給他念繪本了,3歲就要養成閱讀習慣。
在閱讀的過程中,很多小朋友喜歡反覆讀一本書,直至滾瓜爛熟了,才換另一本。家長不必煩惱,他需要這種重複,以便重新修改他的知識架構。高樓之所以能平地起,是因為根基打得深且穩,反覆讀一本書,有助於神經元連接得更深更緊密,為將來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閱讀還有一個很難得的優勢:孩子在閱讀中悄悄把字學會了。
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會從父母每一次朗讀時所發的音以及與肢體語言之中,重新確定讀音、詞義及用法,當這種重複累積到一定時候,就會發生質變,孩子再次看見這個熟悉的漢字符號,便知道它的詞義是什麼,用在什麼情景中去。
美國有一個名叫Adora Svitak的女孩,2歲會認字,2歲多就會自己閱讀,8歲寫小說。原來,她爸爸每天都會給她念詩並且陶醉其中,由此給孩子帶來這種認知:讀書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在這種「魔力」的驅使下,女孩自己學會了認字,學會了閱讀。
情緒與記憶密切相關,孩子主動去學習,說明享受其中的樂趣,當海馬體接收到這些帶有愉悅情緒的信息,自然會將它轉到長期記憶中去。如果家長強迫的,那孩子學到的知識便會停留在短期記憶這個「倉庫」中,面臨著被抹掉的命運。
「媽媽,再講一個(故事)給我聽……還要讀一個。」這是我家孩子現在常常對我說的一句話。
我很高興能在孩子剛滿3歲時便幫他養成了閱讀習慣。當然,我會一直跟他共讀下去,哪怕他上學了會認字了,也會念故事給他聽,以免剛學會認字的他把心思放在解碼文字上而無法全身心沉浸在閱讀的快樂,最終失去閱讀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