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時期,做好這2件事的孩子,上初中、高中後多半是學霸

2024-01-20   美媽很帥

原標題:在小學時期,做好這2件事的孩子,上初中、高中後多半是學霸

前兩個月看見孩子的許多同學都在報讀幼小銜接,把我整焦慮了:我要不要也給孩子報一兩個?

其實我是不太想報的,可是看到別人都報,心裡蠻著急的,生怕孩子上了小學跟不上。

上個月在親戚的婚宴上,跟表姐坐在一桌,跟她聊了一通之後,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對孩子,對未來,突然放下了許多

表姐在市裡的一間小學任教,當了10年的班主任。每到期末的家長會,她都會邀請班上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的家長,上台分享他們的育兒心得。她發現,學霸的父母在小學時期,不會太看重孩子的成績,反而在這兩件事上特別卷

1.閱讀

當很多家長讓孩子按部就班地寫老師布置的作業的時候,有遠見的父母在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讓涉獵各種書籍了。

「上兩屆帶的一個男孩,從小就愛讀書,四年級前成績一般,但五年級開始成績突飛猛進,作文不丟分,閱讀理解不扣分,數學也常拿第一,最後考上了重點初中。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

據我的觀察,熱愛閱讀的孩子,思維體系多元,思想更有深度。面對同樣的事物,他們能夠從更深層面去看待和理解……」表姐說起自己的得意學生,一臉自豪。

從教40餘年、把眾多學生送進日本一流初高中和高等學府的中根克明認為:學習主要是通過閱讀來提取、整合和吸收知識的——不管是哪一科,你要解題,都要先閱讀題目,搞明白題意,才能正確解題吧?

孩子讀書時,需要通過語言文字,去觀察、感受和思考,無形之中,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就得到了提升

出色的思考能力,又能讓他在短時間內掌握學習技巧,吸收更多的知識,形成良性循環

可以說,小學階段的閱讀量,決定著孩子的的學習能力

所以這個時期,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書,而且要泛讀與精讀並行

泛讀主要是為了擴大知識面,而深讀可以加深理解。因此,一邊讓孩子大量接觸各種不同的書籍,一邊反覆咀嚼同一本感興趣的書,格外重要。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質疑了:我家孩子讀書不少啊,怎麼成績還是不上不下呢?

我們要把目光放遠一點,看看這些網友的經驗之談,時間線拉長一點,閱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就會反饋出來了。

低年級學生,閱讀基礎薄弱,直接看純文字的書,會有畏難情緒,孩子覺得難讀就不想嘗試了。當孩子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了,就可以逐漸過渡到純文字的書了。

2.自主學習

上了初中、高中後,學習成績依然優異的孩子,都很擅長在家中自主學習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學習過分緊張,或者說他們不知道怎麼把握這個度看到孩子閒一點,就非得讓他學點兒,孩子提前完成學習任務,忍不住追加任務。

看似學了很多東西,實則學習密度很低。而且老是這樣做的話,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意識:專注高效學習,要做更多的作業,那我還是慢悠悠地寫吧

當孩子逐漸形成了這種習慣,就會出現注意力差、愛拖延的問題。

聰明的家長,在學習量這一塊,拿捏得非常好。他們會結合孩子的水平和情況,給孩子安排一些學習任務,幫助他熟悉自主學習的過程

「班上有個女孩,一二年級成績平平,但上了三年級後,慢慢從十幾名爬到四五名,現在每次考試都能拿第一、第二名。我發現這個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有很強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說到女孩為什麼擁有那麼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表姐告訴我,這位媽媽喜歡按照學習的量,來確定孩子的學習任務。比如,每天要讀完15頁的課外書,每天學10個生詞,每天做3道數學題……

如果假期出去玩了,回來很晚,她也會讓孩子執行原計劃的一小部分,「今兒太晚了,我們就做一道題吧。」

假如孩子提前完成作業,她不會追加任務,而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讓孩子產生成就感,「效率真高,好好去玩吧!」

她不會像其他家長那樣,要求孩子長時間學習,或者做一些難度大的題目,而是讓孩子在比較輕鬆的狀態下學習

在一二年年級時,她會引導孩子做好學習各種準備,譬如把需要用到的學習資料和用具在書桌上擺放好,學完後再把物品歸位,用行動告訴孩子: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等孩子熟悉並掌握這套流程後,她攤開一本自己很愛讀的書,默默地陪伴左孩子的左右

福格行為模型告訴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動機、能力與提示,缺一不可

這位媽媽做的事,看似不起眼,卻在無時無刻都在創造這3個條件,一點一點地改變孩子的行為,最終得償所願,幫女兒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