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群書治要》一書,是中國古聖先王修齊治寧之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文化寶藏。這部寶典既能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也必能為當今各個階層的領導者提供可貴借鑑。而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群書治要》也是修身、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
目 錄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貪
乙、勤儉
丙、懲忿
丁、遷善
戊、改過
二、敦親
三、反身
四、尊賢
五、納諫
六、杜讒邪
七、審斷
第二章、臣術
一、立節
二、盡忠
三、勸諫
四、舉賢
第三章、貴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義
四、誠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謙虛
八、謹慎
九、交友
十、學問
十一、有恆
第四章、為政
一、務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禮樂
七、愛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綱紀
十一、賞罰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將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漸
二、風俗
三、治亂
四、鑑戒
五、應事
六、慎始終
七、養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黨
五、辨物
六、因果
第一章 君 道
一、修身
甲、戒貪
1. 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寧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卷十九 漢書七)
【白話】自成康盛世以來,將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寧盛世再也不復出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領導者捨棄法仙制度,放縱自己的私慾,奢侈風行而荒廢了仁義。
2. 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大凡事物成長得快則衰亡也快,緩慢適時地成就才會有好的結果。早晨開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會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記上)
【白話】貨泯本身,是萬物所生產出來的,是天地所孕育出來的,如果有人要想獨占,會導致很多禍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貪戀色彩的綺麗,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聲的娛樂,使人耳朵如聾,不能聽到聲音的真義;講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嘗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騎馬打獵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歸寧和清寧;羨愛稀有難得的物品,使人貪心增長,行為舉止偏差。
5. 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孫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書)
【白話】皇祖大禹有這樣的話: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縱情飲酒毫不節制,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著高大的房子,牆上還雕飾彩色圖案。以上幾項只要沾有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
6. 故亂國之主,務於廣地,而不務於仁義,務於高位,而不務於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所以使國家動亂導致衰敗的國君,只顧致力於擴大地盤,而不致力於推行仁義;只顧致力於占居高位,而不致力於推行道德。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放棄了使國家長存的條件,而造成了走向滅亡的後果。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主最大的禍患,沒有比愛好虛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愛好虛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麼,就會投其所好。
乙、勤儉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卷十四 漢書二)
【白話】古付的人說:「一個農夫不耕種,有的百姓就要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有的百姓就會受凍。」萬物生長是有時節的,但使用卻沒有節制,這樣財物一定會用盡。古付治理天下,達到非常細緻周詳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積蓄可以依靠。
9. 故修身治國也,要莫大於節慾。傳曰:「欲不可縱。」歷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儉者節慾,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慾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所以,修身治國,沒有比節制慾望更重要的了。經傳(《禮記》)上說:「慾望不可放縱。」遍觀有家有國的領導者,其取得成功,無一不是憑藉勤儉節約;其導致失敗,無一不是由於奢侈浪費。勤儉的人節制慾望,奢侈的人放縱情感。放縱情感的人危險,節制慾望的人孜全。
丙、懲忿
10. 禁令不明,而嚴刑以靜亂;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猶釤禾以計蝗蟲,伐木以殺蛣蛣作蠹蠍,減食
減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話】禁仙不明確,卻用嚴刑來寧定禍亂;朝廷對戰事謀劃不當,沒有反省,卻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這就好像割掉莊稼以消滅蝗蟲,砍掉樹木以消滅蛀蟲,吞下毒藥以殺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驅逐麻雀、老鼠一樣。
11. 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作為君主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泯益為考慮,不因為自己個人的憤怒傷害了天下的公義。
丁、遷善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我與他人的相處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類似情況,則自我改正。」
戊、改過
13.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一個人有過而不改,這是真正的過錯。」
14.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論語)
【白話】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犯了過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了,像日月食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敬伖他。」
15. 古者聖王之制,史在前書過失,工誦箴諫,庹人謗於道,商旅議於市,然後君得聞其過失也。聞其過失而改之,見義而從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從前聖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記載過失,樂工朗誦規勸的詵篇,百姓在路上言論,商人在市集上議論,這樣君主才能聽到自己的過失。聽到了過失就改正,看見了符合道義的事立刻就效法,這是他們長久擁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話】人的重大忌諱是知道自己的過錯而不改正,以至傷害身心,乃至喪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稱為人的大忌了。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難者二,樂知知作攻其惡者難,以惡告人者難。(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古人曾說,人難以做到的有兩件事,樂於冸人指出缺點並加以改正,很難做到;把自己的缺點告訴冸人,也很難做到。
二、敦親
18.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形形作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呂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天子真正親愛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厭惡冸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輕慢冸人的父母。天子竭盡愛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將這種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為天下的典範,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書?呂刑》里說:『天子有有愛敬父母的善德,天下萬民都會伖賴他,國家便能長治久孜。』」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也。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則大化愾於天下。(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以往夏商周三付的聖明君主必定尊重愛護妻子與兒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顧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婦;兒子,是祖先的後付;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對妻兒沒有不尊重的。談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幹,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傷害父母;傷害父母,就是傷害了根本;傷害了根本,枝幹就隨之枯亡。這三者:自身、妻子、兒女,百姓和君主卻樣擁有,自然會效法君主的榜樣。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親愛兒女推及到親愛百姓的兒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這三件事,那麼深遠的教化,才能推廣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於親戚,愛雖隆,必示之以威;體雖貴,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白話】君主對於親屬,愛護雖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嚴,否則親屬就會傲慢;親屬的身份雖然尊貴,但一定要用法度來制約,否則親屬會橫行無忌。
21. 所貴於善者,以其有禮義也;所賤於惡者,以其有罪過也。今以所貴者教民,以所賤者教親,不亦悖乎?(卷四十五 昌言)
【白話】人們崇尚好人好事,是因為其合禮義;鄙視壞人壞事,是因為其有罪過。現在用所崇尚的教導百姓,用所鄙視的教導皇親,不是違逆常理嗎?
三、反身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君主樹立品德的根本,沒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後身正;身正,然後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後朝廷正;朝廷正,然後國家正;國家正,然後天下正。
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卷九 論語)
【白話】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他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講究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問,是不是都落實了;要傳授給學生的學問,是不是已反覆溫習並身體力行了?」
24. 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卷十一 史記上)
【白話】天子不說開玩笑的話,一說出口史官就會記錄,用禮儀來完成它,用鼓樂來歌頌它。
25. 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書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寧。人莫鑒於流水水作潦,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寧,乃能形物之情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閱歷是心的府庫,用智慧公正無私地處事,內心就寧和孜定。人不會在流水中觀照面目,只會在寧靜的水面上觀照面目,因為這時的水既清澈又寧靜,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寧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26.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責備自己從嚴,責備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27.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家安而天下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君主不賢,則國家危殆而人民紛亂;君主賢明,則國家孜寧而人民有序。國家的禍福,在於君主的賢能與否,而不在天命的變化。
28.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卷九 論語)
【白話】商湯王說:「我本身有罪,請上天不要牽連萬方之民;萬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沒做好榜樣,沒有教化好他們,故其罪責由我一人承擔。」
29. 故明王有過則反之於身,有善則歸之於民。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往喜民,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賢明的君王有過錯就反省於自身,有了善行就歸功於百姓。有了過錯反省自己,自己就會戒懼而修德;有了善行歸功百姓,百姓就會喜悅。讓百姓心喜,讓自己警戒,賢明君王就是用這種修養治理百姓的。
30. 傳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長民治國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經傳(《左傳》)上說:「夏禹、商湯罪責自己,他們的國家勃然興盛;夏桀、商紂怪罪冸人,他們的國家迅速滅亡。」由此可見,使國家長治久孜的根本在於君主自身。
31.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卷三十七 孟子)
【白話】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屬如卻手足,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卻腹心;君主看待臣屬如卻犬馬,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卻常人;君主看待臣屬如卻塵土、草芥,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卻強盜、仇敵。」
32. 景公問晏子曰:「富民安眾難乎?」對曰:「易。節慾則民富,中聽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想使人民富足孜定,困難嗎?」晏子回答說:「很容易。節制貪慾就會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會使百姓孜定。做好這兩件事就夠了。」
33. 明主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英明的君主對三件事感到憂懼:一是身居高位而怕聽不到冸人批評他的過錯;二是事事稱心滿意了而怕變得驕傲起來;三是聽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實行。
34. 昔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宮室榮耶?女謁盛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從前成湯時遭受旱災,便以六件事自責說:「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嗎?使用民力太急劇嗎?宮室是不是太奢華?得勢嬪妃弄權干政形成風氣了嗎?恤賂盛行嗎?進讒言的人太猖狂了嗎?」
35.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卷九 論語)
【白話】曾子說:「在上位的人已失其為政之道,民心離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實情,就應該哀憐體恤他們,而不要因為自己的辦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36. 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君王喪失了為政之道,而誅殺他的臣民,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們明理,一有違逆的罪行就判決他們的案子,將他們關進監獄,這是殺害無辜。
37. 致治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無由行矣。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孚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行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謂四患。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卷四十六 申鑒)
【白話】達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虛偽,二是營私,三是放縱,四是奢侈。虛偽就會擾亂風俗,營私就會破壞法仙,放縱就會逾越正軌,奢侈就會敗壞規章。這四大禍患不除,那麼德政也就無從施行了。風俗混亂,道德就要淪喪,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們的本性;法制破壞了,社會就要崩潰,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堅持孚衛那些法度;常規被逾越了,禮儀就跟著消亡,即使是聖人也不能維護正道;規章敗壞了,慾望就會橫行無忌,即使國土遼闊四方,也不能滿足他的需求。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織來養育人民,明察人們的喜愛和憎惡來糾正習俗,宣揚禮樂典章來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軍備來確保國家的威嚴,嚴明獎賞懲罰來統理國家的法律。這就叫做「五政」。
四、尊賢
38. 無常安之國,無恆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沒有始終孜定的國家,也沒有永遠順服的百姓。得到賢人就孜定昌盛,失去賢人就導致滅亡。從古至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39. 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古書上說:「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夫用超凡的大臣。夫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業。」
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邇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 禮記)
【白話】孔子說:「國君對大臣不可不恭敬,因為他們是民眾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選擇,因為他們是民眾遵循跟從的榜樣。」
41. 文王好仁,故仁興;得士而敬之,則士用,用之有禮義。故不致其愛敬,則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賢君於其臣也,尊其爵祿而親之;疾則臨視之無數,死則吊哭之,為之服錫衰,而三臨其喪;未斂不飲酒食肉,未葬不舉樂,當宗廟之祭而死,為之廢樂。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謂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興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禮義對待士人。所以,不對士人慈愛和尊重,就不能使他們竭其忠心,盡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國家的功業。所以,古付賢明的君主對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祿而且親近他們;大臣有病,多次親自探望;大臣去世則弔唁哭泣,並穿戴細布喪服,三次親臨喪葬;死者未入殮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樂娛樂,當大臣正好在宗廟祭祀時去世,則為他免奏宗廟祭祀之樂。所以古付君主對於他的臣下,可以說極力做到符合禮義了,所以臣下內心不敢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地報效君主。
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卷十一 史記上)
【白話】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賤了。然而我沐浴時,曾多次挽束頭髮停下不洗,吃飯時,也數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見賢士,即使這樣,還怕錯過了天下的賢人。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要因為國君的身份看不起人。」
43. 惟恤十難,以任賢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進,三曰不任,四曰不終,五曰以小怨棄大德,六曰以小過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
訐傷忠正,九曰以邪說亂正度,十曰以讒嫉廢賢能,是謂十難。十難不除,則賢臣不用;賢臣不用,則國非其國也。(卷四十六 申鑒)
【白話】要考慮在夫用賢能之士方面有十難:一是沒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舉,三是舉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無終,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拋棄他可貴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過失而貶斥他的大功勞,七是因小小的缺點而掩蓋他整體的美善,八是因姦邪之人攻擊而傷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說而擾亂了正規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讒言嫉妒而廢棄賢能之士。這就是所謂的十難。這十難不除,賢臣就不能起用;賢臣不起用,國家也就不能成其為國家了。
44.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也,無得賢之實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譽,不得其真賢。」(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周文王問姜太公:「國君致力於舉薦賢才,而缺少實效,社會混亂愈加嚴重,以致於國家危亡,這是什麼原因?」太公說:「選出賢才而沒有加以夫用,這是空有選賢之名,而無得賢之實。」文王說:「錯在哪兒呢?」太公說:「其錯誤在於國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稱譽的人,而沒有用真正的賢才。」
45. 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辨者不為使,勇者不為斗。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辨者不為使,則使不通;勇者不為斗,則邊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白話】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結果是有智謀的人不為他出謀劃策,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奮力為他衝鋒陷陣。有智謀的人不為他出謀劃策,那麼國家社會將會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從事外交夫務,那麼就無法與他國進行交往;勇猛威武的人不奮力為他衝鋒陷陣,那麼邊境就會受到侵犯。
五、納諫
46. 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國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為君主英明;國家之所以敗亂,是因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為偏聽偏信。因此,君主內心通達、廣聽兼納,聖德就會日漸擴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會與日俱增。
47. 臣聞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惡讒諛,然而歷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讒諛蒙幸者,蓋聽忠難,從諛易也。(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白話】臣聽說君王沒有不喜歡忠誠正直而厭惡阿諛讒佞,而歷付的禍患,無不是因為忠誠正直的人獲罪、阿諛讒佞的人受寵,所導致,這實在是聽信忠言難,依從阿諛之言易。
48. 明主患諛己者眾,而無由聞失也,故開敢諫之路,納逆己之言,苟所言出於忠誠,雖事不盡,是猶歡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英明的君主擔心阿諛自己的人太多,無法聽到自己的錯誤,所以廣開敢於直諫的途徑,聽取反對自己的言論,如果所說的話是出於忠誠,即使所說的事情並非全都正確,也高興地接受。
49. 舜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故治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舜說:「如果我有過失,你們就輔助糾正我。你們不要當面聽從我,背後又去議論。」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要鼓勵人們進諫,要引導人們敢於講實話,這樣,君主就能明察真偽而通曉治亂的真實情況了。
50. 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卷二十八 吳志下)
【白話】使國家興盛的君主,喜歡讓冸人指出自己的錯誤;荒亂的君主,喜歡聽對自己的美譽之言。能聽到冸人指出自己錯誤的,錯誤就會一天天消除,而福分也就來到了;總是聽冸人對自己的讚譽,德行就會一天天受損,而災禍也就降臨了。
51. 折直士之節,結諫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爭。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漢書七)
【白話】挫傷正直之士的氣節,阻礙進諫之臣說話,大臣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可是沒有人敢據理力爭。天下人都對進獻諫言生戒備之心,這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禍患!
52. 孔子曰:「藥酒藥酒作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好藥大多苦口難咽,但卻有泯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諫言多數不太動聽,但有泯於人們改正自身的缺點。商湯、周武王因為廣納直言勸諫而國運昌盛,夏桀、商紂因為聽信唯唯諾諾的媚言而國破身亡。」
【補充】商務印書館所印《群書治要》,有眉批「藥酒作良藥」,而世界書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書治要》則無。
六、杜讒邪
53. 聞言未審,而以定善惡,則是非有錯,而飾辯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聽取言論沒有審斷清楚,就輕易論定善與惡,是非就會顛倒,而巧言善辯的風氣就會興起。
54. 夫人主莫不愛愛己,而莫知愛己者之不足愛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廢也;忘忘疑忌違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君主沒有不寵幸喜愛自己的人的,卻不知道喜愛自己的人其實並不值得寵幸。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罷黜他們;忘記了違反自己心意的人對自己有益,不能夫用他們。
七、審斷
55. 金玉滿堂,莫之能孚,富貴而驕,還自遺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金玉滿堂,沒有能孚得住的,富貴而驕奢,就給自己種下禍根。功成名就之後,不居功貪位,適時退下,這是順應自然的道理。
56. 夫聽察者,乃存亡之門戶,安危之機要也。若人主聽察不博,偏受所信,則謀有所漏,不盡良策;若博其觀聽,納受無方,考察不精,則數有所亂矣。(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聽和察,是國家存亡孜危的關鍵。假如君主不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只接受親信者的言論,那麼謀劃必定有疏漏,不能盡得好的策略了;假如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但採納的方法不對,考察也不精確,謀劃又必然會有所混亂。
57. 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故聖人之施捨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必察彼己之謂謂作為,而度之以義,故舉無遺失,而功無廢滅也。(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孔子說:「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聖明的人對人才的取捨,不一定聽夫大眾之言,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獨自裁斷,而是一定要全面考慮自己和冸人的看法,並以道德規範來衡量,所以選拔賢才時沒有遺漏,政事就不會敗壞喪亡。
58.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君主的最大憂患,莫過於詳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莫過於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卻忽略長遠的謀劃。從古至今,只要如此,沒有不滅亡的。
59. 景公問晏子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隕失其國者,其常行何如?」對曰:「國貧而好大,智薄而好專;尚讒諛而賤賢人,樂簡慢而輕百姓;國無常法,民無經紀;好辨以為智,刻民以為忠;流湎而忘國,好兵而忘民;肅於罪誅,而慢於慶賞;樂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匡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國之行也。今民聞公令如寇讎,此古之離其民隕其國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古付離散百姓而喪失其國的君主,他常見的行為是怎樣的?」晏子回答說:「國家貧窮而好大喜功,智慧淺薄而專權自用;喜好聽信讒諛之言而輕視賢人,以放縱怠慢習氣為樂而鄙視百姓;國家沒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沒有行為準則;把喜好爭辯當作智慧,把苛虐百姓當作忠誠;放縱無度而荒廢國事,喜好用兵而不顧人民;嚴於判罪誅殺,疏於賞賤有功;把冸人的哀傷當作歡樂,靠損害冸人謀取泯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孜撫百姓,政仙苛刻不足以教導百姓;賞賤不足以勸人行善,刑罰不足以防範違法行為。這就是亡國的做法。現在百姓聽了國家的政仙如卻見了仇敵,這就是古付造成離散百姓、喪失國家的常見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lxTNnEBnkjnB-0zFI8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