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這座古剎很奇怪「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卻藏著絕美冬景

2020-01-15     心語視畫


冬遊福州,我去了鼓山,它距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位於閩江北岸,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裡非常適合休閒遊,可說是觀看整個福州古城全景最好的地方,不僅本地人常來此爬山遊覽,遊客也多會慕名而來。雖說那已是深冬季節,但陽光燦爛的天氣,路兩邊紅的楓葉、綠的枝條還是五彩的秋色,美得原汁原味,令人賞心悅目。

閩都福州古稱「東南佛國」,有太多底蘊深厚的古寺名剎。而位於鼓山上的湧泉寺素有「閩剎之冠」的美譽,不僅是福建四大名寺、福州五大叢林之一,也是全國重點寺廟。湧泉寺始建於唐朝,距今已有將近1300年的滄桑;在歷史長河中,從初名的華嚴寺,再到閩王、宋真宗、明成祖的不同賜名,直到清朝康熙帝題額為「湧泉寺」至今,其經歷也是在被毀與重建和重賜名中波瀾起伏,最鼎盛時,寺僧達上千多人。

湧泉寺前有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最特別的是,整個寺院構思獨特,依山傍勢,非常巧妙地建在了山峰的「頜」處,使得寺院藏而不露,遊人無論是步行、乘車,還是坐纜車,都看不到寺院,即使進了山門,仍見不到規模宏大的寺院,對於一個初次的造訪者而言,稍不留神,就懵圈、錯過了。因為奇特,所以素有「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之稱。

登上高高的台階,剛進山門就眼前一亮,被寺院內滿院秋色所吸引,前後高大的楓樹與銀杏樹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候,在冬日的陽光下,紅黃相間的色彩和飄零的樹葉,與古色古香的千年寺廟互相襯托,充滿了溫暖與活力,意境悠遠。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風景畫,非常適合拍照珍藏。

許多參天的古樹叫不出名,但似乎鋪天蓋地,將寺院包裹其中,圍了個嚴實。靜靜拍攝、欣賞之餘,發覺除了幾個香客,來這的遊人真的甚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見過有哪座古剎像它這般清幽。儘管我曾遊覽過國內許多寺廟,但多是遊人、香客如織的寺院,而此刻面對如此清靜的古剎,心中不由感慨古人選擇在此建寺,真是隱居世外、遠離塵囂的好地方。

信步往裡走,才發現裡面竟是別有洞天,不僅古建成群,還空間很大。資料顯示,湧泉寺底蘊深厚,留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蹟。比如天王殿上「湧泉寺」匾額,是清朝皇帝康熙御筆所賜,大雄寶殿前的兩座千佛陶塔是宋元豐五年(1082年)燒制,清康熙35年由金、銀、銅、鐵、錫五金鑄成,上刻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巨鍾,最牛的為宋景佑年建的據說可養千人之眾的大鍋等等,不僅珍貴,還足以說明了當年寺廟的規模宏大,可說是閩都人文歷史的見證之一。

大雄寶殿非常大氣和莊嚴,但因在修繕,內中的鐵絲木供桌和藏經殿的血書,方丈室的千年鐵樹,這些珍品可惜無緣相見。據說在這裡許願很靈驗,我也恭恭敬敬的內心祈拜完,繼續前行。走在路上,還在想此處畢竟距離市區較遠,又藏的這麼深,外地遊客一般不知,也就少了人潮。但如果是喜歡人文歷史的朋友,這裡不失為一處風光秀美的清靜地,可以細細品味。

此外,出寺東行,或乘坐寺內電瓶車,約15分鐘,還可達湧泉寺的下院般若苑,原名般若庵,也是一處十分靜謐有故事之地,雖歷經370年的滄桑,幾經興廢,仍幸運地保存至今並得修繕擴建。大殿後矗立的悲智雙塔令人注目,據說每座寶塔內都供奉萬尊菩薩,很是壯觀,如果運氣好,還能遇見這裡散養的孔雀,拍照很不錯。

般若苑的旁邊還有座石彭書香,這裡的視野極好,不僅可俯瞰整個閩都古城的靚麗景色,還可看到閩江與烏龍江和馬江彙集三江口完美的融合,如同上海浦東的陸家嘴,風光無限而又氣勢十分雄偉。

鼓山上優美的自然環境,也讓文人墨客們抒情感懷、詩興大發,位於湧泉寺東面的靈源洞絕壁岩石上,更是留下了諸多摩崖題刻,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璀璨奪目。其中尤以蔡襄、朱熹、太虛法師、郭沫若等人的摩崖題刻最為著名。喜歡書法的朋友如果來看了,肯定會覺得不虛此行。

以湧泉寺為中心,鼓山還有多處景點,作為福州市民周末爬山的最佳去處,交通還是很方便的,有公交地鐵可達山下。而湧泉寺位於鼓山的半山腰處,這裡門票40元,如果去下院乘坐寺內電瓶車來回40元,相信很多朋友對這裡都非常熟悉,那麼,你是否來過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言分享觀點哦。

我是心語視畫,用心看世界,分享身邊美好。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贊,多收藏哦。

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_vMqW8BUQOea5OwPM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