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學期開學。就在這兩天,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不可否認,在教育評價機制單一的時代,特長生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但到了今天,為特長生開「綠燈」已經弊大於利。
要點速讀
「特長生」已偏離最初的招生用意
特長生,顧名思義,應該是具有某種技能或特長的學生。然而在現實操作中,被承認是「特長生」的,絕大多數都只是藝術特長生或者體育特長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事情要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從那時開始,一些學校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藝術、體育特長生,以培養復合型的學生,帶動校園的文體活動。
在教育評價機制單一、唯分數論的時代,對有藝術、體育等特長的學生提供適度靈活、寬鬆的升學選擇與錄取優惠,有利於一些學生的特長培養與個性發展,能一定程度上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
特長生招生政策為義務教育階段變相擇校提供了一個切口
但如今,特長生已經偏離了最初的招生用意,變為「擇校」的途徑,不但異化為「特長教育」——通過特長生招生考試,對學生進行培訓;還存在「特長生招生潛規則」——不是特長生,以特長生名義錄取。
特長生招生本身也成了一場「應試教育」。要有證書,就得送培訓班,就得考級;錄取時又憑著證書,優勝劣汰。完全拿應試教育的方式,催育特長生;完全像對待應試教育的結果一樣,對待特長考證。
就拿樂器特長來說,一些優質學校會有自己的交響樂團或者民樂團,家長就會四處托關係打聽,這些學校缺少哪一門樂器的樂手,然後讓自己的孩子針對性的去學習應試。至於孩子又沒有興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進入這個學校。
而且以應試為目的的特長培訓,最終並不是發展某些特長,甚至絕大多數也不會發展和保持這一特長。因為孩子學習特長的主要目的,就是考級拿證,並不是真的對它有興趣。更何況,還有很多的孩子是被家長逼著學特長的。最常見的,是被父母逼著學琴,甚至可以說,孩子是為了父母學琴。許多孩子對一些項目的興趣就是在逼迫下中扼殺的。
許多家長並不關心孩子是否對感興趣,而是為提高升學機率,要求孩子掌握某些特長
特長生制度為何為人詬病?
此次,教育部宣布將於2020年前取消特長生招生,博得了很多叫好之聲,原因就在於特長生的存在實質上損害了教育公平。
很多人不熟悉特長生和藝術類考生的區別。藝術類是高等藝術院校或者普通高校為培養藝術專業人才、通過高考招收的藝術考生,報考的是藝術院校或者高校中的藝術類專業,這些專業主要包括音樂表演、繪畫、雕塑、藝術設計、舞蹈表演、表演、導演等,屬藝術學學科門類。而特長生則是憑藉某種「特長」,在同樣的考試中降分或者依靠其它的政策錄取。
現在很多中小學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這幾個階段,都會拿出專門的名額招收藝術、體育、科技等類別的特長生,那是不是就可以認為,這是在為這些專業領域儲備或者培養人才呢?從現實的結果看,很難這麼說。很多人在進入「名校」之後,就會放棄自己的「特長」,和其他學生一樣,參加普通高考。所謂「特長」,不過是一塊「敲門磚」。
2015年5月4日,北京西城區小升初「跨區」報名現場,家長排起200多米的長隊
這就讓很多「非特長」的學生和家長心生怨念,特長生們名曰特長,很多時候卻不把自己特長的專業堅持走到底,反過來又跟普通學生競爭本就不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更何況,有些特長生還是帶著加分的優勢與普通學生競爭,在一分之差就能甩掉成千上萬人的考試競爭中,確實很不公平。
除此之外,更大的不公平來自於城鄉間的差異以及家庭經濟實力的差異。
不管是藝術特長還是體育特長,其中肯定有天賦的因素,但在現實中,決定你有沒有特長的更多的是家庭的經濟實力。2015年《中國青年報》曾報道說,中國「課外特長培訓走向『高精尖』」,文章中提到,在這個既看重綜合素質又強調一技之長的時代,孩子們要學習的特長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高精尖」。例如,在一家琴行里,普通老師一節課的課時費是200元左右;有「央院」背景的老師,每節課的課時費是300~500元;而那些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老師,課時費能上千元。
為什麼非要找頂尖的專業老師?文章中採訪的一位母親說,她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開學後第一節音樂課,老師問班裡有誰在學樂器,結果全班30多個孩子有一半兒舉了手,「以後孩子的簡歷上,只寫會彈鋼琴和寫鋼琴九級或者全國、全市比賽第一名,能一樣嗎?」這位母親對採訪她的記者說。
很多特長班其實就是家長用錢堆出來的
2017年5月,《北京青年報》也曾報道說,在小升初特長生測試的前幾天,一些培訓機構9天短訓班收費竟然達到1.5萬元,由「一對一」輔導老師針對學生要報考的學校,有針對性地側重練習。
可以說,所謂的「特長生」招生,已經完全淪為家庭資源的比拼,不用說農村家庭,就算城市經濟略微緊張的家庭,也玩不起這樣的遊戲。
更不用說特長生制度已經是弄虛作假的重要通道了。2014年,遼寧省本溪市高級中學高考生1000多名,獲得體優生加分者高達87人,受到眾多考生和學生家長的質疑。東北育才學校一名于姓家長說:「他們連游泳池都沒有,竟然有25名游泳二級運動員。」此後幾年,遼寧省也取消了高考中的體育特長加分。
遼寧本溪高級中學操場上的運動器械
取消特長生之後,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
不少人擔心,取消特長生招生,可能導致家長和學校都不重視學生的特長培養。這種擔心看似有些道理,但現在的特長生制度如前所述,並沒有真正的發展孩子的特長,只是在進行相應的應試培訓。所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取消,並不意味著不重視學生特長的培養,而是要斬斷特長與利益之間的扭曲勾連,抹去教育的功利色彩,讓其回歸本質。
而且,在取消特長生招生的同時,也要進行相應的辦學改革,讓藝術、體育成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真正有特長和興趣的學生,可以在課外進行相應的專業訓練,這也是很多國家的教育經驗。
例如,文體藝術教育應該在教育大綱中增加比例,在中小學校提高體育、音樂、美術等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加大對相關師資、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落實和擴大中小學的辦學自主權,讓每所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都有更大的自主辦學空間,在辦學質量均衡的基礎上辦出學校的特色,在辦學中,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
當藝術的培養成為純功利性的、技能性的學習任務時,這種學習跟應試教育也差不多了
還有人給出意見說:「對一些項目確實有興趣的孩子,培養任務應該交給專業類的組織機構。例如,當家長發現孩子具有某些方面的天賦,那麼家庭就變成一個資源的主要供應地;相應地,一些專業類附屬中小學或民辦學校會發展出文體藝術特色班級,提供專業的、集中的培訓。」
另外,對於學生的評價體系也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在目前中國中學已實行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基礎上,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學生社團、開設相關特色課程等方式,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參加。而在宏觀層面,也需要建立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特長評價體系,讓特長生以升學和考試以外的方式凸顯價值。
公立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公平,從取消特長生招生開始,實現公立教育的公平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