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陳淳 花卉圖卷 紙本墨筆 32.5×503厘米 天津博物館藏
墨中飛將軍—— 陳淳
墨中飛將軍——如此形容陳淳的筆墨,真是恰到好處,就像是古人形容少年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形容黃庭堅的書法為長槍大戟,米芾乃獅子搏象,王蒙筆力能扛鼎一樣。
陳淳(1483~1544),字道復,號白陽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陳淳的祖父陳璚,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家中收藏頗豐,與當時蘇州名士、大書畫家沈周交往密切;陳淳的父親陳鑰,一生未曾致仕,精研陰陽方術,與沈周弟子、大書畫家文徵明私交甚好。陳淳師從文徵明學習詩文、書法、繪畫,兩人年齡相差10多歲,雖為師生,但意氣相投,實為亦師亦友。文徵明曾對陳淳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陳淳33歲時父親病故,哀傷之情使他性情大變,一意崇尚玄虛,厭棄塵俗,每日伏案讀書,焚香玩古,與高人雅士飲酒賦詩。後上北京,入國子監修業。4年後放棄了留任秘閣的機會,歸鄉隱居。這一時期,他與文徵明在人生觀和藝術觀上都發生了分歧,自此無事不入城,過起了「扁舟泊野,信宿而返」的日子。直至陳淳病逝,和文徵明再無片紙之交。
「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為吳郡人,故名。沈周主要繼承元代文人畫衣缽,以簡練渾厚、蒼勁雄健的粗筆畫見長;文徵明從學沈周,並吸取元代畫家趙孟頫、王蒙畫法,以縝密工緻、清秀古雅的細筆畫著稱。他們兩人發展了元代文人畫傳統,注重筆墨表現,強調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靜平和的格調,奠定了「吳門畫派」的基礎。
陳淳雖曾師承文徵明,但對沈周的小寫意花卉亦是心慕手追。在他晚年的畫作中,沈周的成分更多一些—沈周的水墨寫生至陳淳的水墨寫意,是一個飛躍—像是撐竿跳高,陳淳一桿畫筆,筆墨縱橫馳騁,疏爽淋漓。
陳淳的山水畫多學宋代的米友仁,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創有「米家山水」,和其父米芾被世稱「大米小米」的米友仁,表達了畫家墨妙天下的靈動與氣韻。而陳淳在米家的「墨戲雲山」中,又添加了明代的雲朵和山巒。
明代書畫家王谷祥跋《陳白陽仿米雲山》:「陳白陽作畫,天趣多而境界少。或孤山剩水,或遠岫疏林,或雲容雨態。點染標誌,脫去塵俗,而自出畦徑,盡得意忘象者也。」
忽然想起魏晉人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陳淳才不過「忘象」,人家阮籍「忘形骸」,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要了—阮籍是從雲朵後面走過來的,陳淳是想走到雲朵後面去。畫史上有一稱謂:「青藤白陽」,說的是徐渭、陳淳。徐渭,號青藤;陳淳,號白陽。將二人聯繫在一起的是花鳥水墨大寫意,兩位不曾照面的畫家,共同敞開了明清花鳥水墨大寫意之窗。徐渭較陳淳用筆更為肆意狂放,風格奇峭,墨法變化多端,濃淡有致,自成一家。當然,這與其懷才不遇的坎坷經歷大有關聯。
「青藤白陽」—按照時間前後應該是「白陽青藤」。「白陽」也好,「青藤」也罷—一筆過去,池塘水便溢了,荷花便殘了,青蛙的叫聲更遠了……
陳淳還和文徵明、祝允明、王寵並稱「吳中四大書家」。陳淳擅長草書,其寫意畫融入了書法的筆意,使他的畫充滿了書法的線條美。
陳淳屬意「率意縱筆」的書風,偏於表現文人的散逸情趣,崇尚寫有草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唐代李懷琳、寫有被稱為天下第五行書《韭花帖》的五代楊凝式以及被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的米芾。而明代書畫家莫是龍則高度評價陳淳:「筆氣縱橫,天真爛漫,如駿馬下坡,翔鸞舞空,較之米氏,不知誰為先後矣。」莫是龍的評論斜逸橫出,仿佛是用子時的一顆星辰形容丑時的一顆星辰。當然,如果時間顛倒一下,就是用丑時的一顆星辰形容子時的一顆星辰了。
《花卉圖》中葉是新長葉,花是剛開花,如果這時有誰走過,我真希望最好是一對新人,或者,起碼也是懷揣孩子穿著新衣服那樣的心情走過。讓我祝福,誰走過,花一樣的美好就在前面等著誰。
陳淳 水仙圖卷 嘉德拍品(局部)
陳淳 竹蘭石圖
陳淳 夏日玫瑰
陳淳 1533年作 花鳥
陳淳 雙清秀石
陳淳 松鶴圖
陳淳 雲山訪友圖
陳淳 梔子湖石
陳淳 荷花翠鳥
明 陳淳 花卉
陳淳 葵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