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堅持市場化改革仍然是未來東北振興的方向

2019-08-16     中國發展50人智庫

中國發展網訊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劉亭近日撰文表示,現在我們在國內外、黨內外可以達成的最大共識,就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完善我國的法治化市場經濟。這既是習主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中美首腦峰會上對外的莊嚴宣示,也是習總書記在最近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對內的明確要求。對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來說,這更是關乎發展方向和路徑的重大問題。

為了多少逃離一下南方的高溫酷暑,這些日子曾北上國家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去走了一遭。看到了這塊土地不可多得的資源優勢,也感受到了不少艱難拼搏中的發展亮點,但就總體而言,還是覺得有些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再看看增長速度的橫向滑落和經濟總量的相對萎縮,似乎用「每況愈下」來形容也不為過。眼看著國際上是「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國內經濟也是下行壓力不斷增大,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當地的友人捫心自問,也引動了我思考的興趣。想來想去,到底怎麼才能夠很好地應對挑戰、解決問題、戰勝風險、贏取振興?這固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對策和舉措,但如果是大的戰略方向不明,那所有的戰役和戰術層面的應對,很有可能也只不過是不得要領、事倍功半。

那麼,能不能有一個提綱挈領、一針見血的總方針呢?反覆思考的結果,我覺得還是在我們東北全面、全方位振興的進程中,一定要明確堅持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

改革開放40年來的基本經驗是什麼?堅持實事求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靠群眾,如此等等,我們可以列上很多條。但我始終認定,最有時代特色、最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一條是: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這一條堅持得比較好時,我們的發展就比較順利一些,速度也會快一些;什麼時候對此發生動搖時,我們的發展就比較困難一些,速度也會更慢一些。

如果不健忘,最值得記取的一個例子,就是八九政治風波以後,西方集團對我國實行的全面制裁。在那個時刻,人們的思想的確比較混亂,國內經濟也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中國今後何去何從?改革開放還要不要搞下去?要搞又是往哪個方向去搞?全社會都在發問,黨的高級領導和有識之士也都在深入思考。

按照小平同志的本意,他已正常退休,是要輕鬆安耽地去頤養天年的。但事關國家和民族在重大歷史關頭的重大抉擇,他無法視而不見、置身事外。在不顧八十八歲的高齡、靠女兒攙扶著走完全程的南方之行中,他發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吶喊,發出了「誰不改革誰下台」的斷喝,並以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智慧,引領人們跳出了「姓社姓資」的無謂紛爭,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化的改革取向。

無可諱言,多少年後當我們回望改革開放40年的來路,以「九二南巡談話」為標誌的這一波大潮,絕對是在中國向何處去的歷史十字路口,選准並堅持了正確的方向。方向性就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性,也是動因動能的決定性。大方向對了,我們的失誤再大,也不過是還可補救的局部損失;但大方向錯了,我們的努力再多,也將會是無可挽回的「滿盤皆輸」。「九二南巡」那一刻的振聾發聵、意氣風發,是所有我們這些過來人被深深震撼和至今記憶猶新的。

跳過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不提,可惜的是,一段時間以來,伴隨著「都是市場經濟惹的禍」奇談怪論甚囂塵上,「國進民退」的沉渣泛起,「全能政府」的陰魂不散,而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也發生了某種不經意的搖擺。在中央大政方針始終未變的大背景下,各省區的區域經濟向何處去?其實早就在呈現著「靜悄悄的分化」:以廣深為代表的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取向,和以東北為代表的停滯市場化改革的取向之間,其實是存有微妙區別的。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以至於多年後研究區域經濟的人士一聲驚呼:不知何時,東西分化遽然已被南北分化取而代之。而南北分化的動因,正是由市場化改革的分野所致。

在市場化改革面前裹足不前,甚至有意無意「回到計劃經濟那個年代去」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是我們的經濟主體意識弱化了,慢慢失去了內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什麼「大鍋飯」、「鐵飯碗」、「等靠要」、「不找市場找市長」;什麼「政治正確」、「人情大於王法」、「朝里有人好辦事」、「死也要死在體制內」 ……,種種慣性思維和輕車熟路又都回來了,而且大行其道。我的直覺不一定對,但我感到東北目前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或許正是在這裡!

老百姓的士氣和人心,在我們現在這種體制下,關鍵還是在於政府和領導。而領導層,我從省級部門到地方,包括一些個別場合接觸下來,一個總的感覺,就是大家思想上似乎並沒有什麼「市場化」的概念;而對國家的扶持,卻抱著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國家要不要幫扶?兄弟省市要不要合作?回答都是肯定的,而且是毫無疑問的。但所有的「輸血」,畢竟都是一時的;自己的腰杆子不挺起來,造血機制不發育起來,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扶不起來的阿斗」。記得2004年前後振興戰略推出之際,國家曾給予了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大力的支持,一段時間東北的經濟運行也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但這一切好景不長,伴隨著造假敗露、貪腐重治,最近幾年又紛顯頹勢。

市場化取向,說到底是「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是「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是「不找市長找市場」,是毫無動搖地依靠千千萬萬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在此大前提確立之下,激活主體的靈活政策,是一定能想得出來的;搞好經濟的扶持政策,也一定會要得到手的。創業者和企業家會在不知不覺中大顯身手,而為未來美好生活的願景所引領,整個社會氛圍也會一破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的負面情緒,變得積極向上、拼搏進取。東北是在極其艱苦卓絕的條件下,誕生了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抗聯精神、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鐵人精神,和百萬轉業官兵及知識青年北大荒屯墾戍邊精神的地方,是一塊熱血沸騰和激情燃燒的土地,它可以暫時的落後,但絕不會永遠的沉淪!

經濟是人參與的創業、創新和創富活動,而人是有思想、有價值追求的。現在我們在國內外、黨內外可以達成的最大共識,就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完善我國的法治化市場經濟。這既是習主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中美首腦峰會上對外的莊嚴宣示,也是習總書記在最近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對內的明確要求。對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來說,這更是關乎發展方向和路徑的重大問題。寫到結尾,筆者或可做一個不太恰當、略顯誇張的比喻:面對我們目前內外疊加的風險和挑戰,為了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全面、全方位的振興,我們是不是還得重來一次小平同志的「九二南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2hQnGwBvvf6VcSZ5x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