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17日),在「關鍵三天」的第三天,北京 再增21例確診!
從6月11日疫情重燃至今,僅一周時間,北京新增的新冠本土病例就達到了158例。
與此同時,天津突發疫情,一名22歲酒店廚房員工確診。
河北新增2例本土確診病例,均為新發地市場經營者。
北京現在的情況怎麼樣?
處於上升期,病例恐會增加
1、6、36、36、27、31、21,北京確診數在增加。
不過,好在絕大多數病例與新發地人員存在直接或間接關聯,市內主要集中於新發地市場所在的豐臺區花鄉地區。
圖源:網絡
關聯關係明確這是個好事,也說明發現比較早期。
但是,新發地是北京最大的菜籃子,每天人流量達18000,人員密集,疫情擴散風險高,這幾天陸續擴散情況看, 不排除未來發病人數還會維持並持續一段時間。
核酸檢測已完成35.6萬
北京的核酸檢測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自6月13日起,北京已對35.6萬重點人員進行核酸檢測。
目前,北京全市日均採樣約40萬人,今後幾天,還將繼續擴大檢測能力。
從現下北京作出的防控措施來看,我們相信,「炸醬麵」一定可以的!
天津深夜通報,新增1例本土病例
17日晚,據 @濱海發布 消息,6月17日6時至18時,天津市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例。
患者為西餐廳幫廚人員,男,22歲,發病前14天無外出史,無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接觸史。
西餐廳在5月6日復工,5月30日後他一直從事洗碗工作,期間偶爾會負責清洗冷凍海鮮食材。
新冠感染又有新症狀!
發燒、咳嗽,一直被認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
然而,多項研究和臨床證據表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當地時間6月4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發的研究發現, 嗅覺、味覺喪失,才是新冠感染的最強預測指標。
在1.8萬名新冠檢測參試者中,7104人檢測結果為陽性,其中71.5%的人自訴發熱或咳嗽; 64.5%的人自訴嗅覺味覺失靈。
而在報告嗅覺和味覺異常的參試者中,新冠檢測陽性和陰性的比例達到3:1。
同時,嗅覺味覺失靈症狀持續的時間更久,特異性更強。
這提醒我們,特殊時期,一旦發現 聞不到、嘗不出味道,應主動隔離。
此外,根據北京6月15日公布的確診患者消息,有患者還出現了 「關節不適」的非典型症狀。
北京新發地新冠病毒,傳染力如何?
可能比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強。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楊占秋教授,在6月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北京新發地兩天就檢出超過70例病例,說明病毒的致病性和傳播力強於武漢。
會不會大暴發?
莫慌。比起疫情初期的被動,如今中國的防控經驗足夠豐富。
正如李蘭娟院士所說,現在我們警惕性很高,只要把所有的感染源都找到了,不要有遺漏就不會大暴發。
新冠病毒變異快怎麼辦?
會影響疫苗效果嗎?會讓失效嗎?
圖源:家醫讀者來源
病毒變異,確實會對疫苗研髮帶來不小挑戰。
作為只有一條RNA單鏈的新冠病毒,在適應宿主的過程中會相對較易發生突變,但它還沒有流感病毒(8條獨立的RNA單鏈混雜)的變異速度快。
有關專家預判, 今年年底到明年春天因病毒變異而導致的疫苗失效可能性較小。
目前新冠病毒有一定程度變異,如產生了149個突變點、演化出S、L兩種亞型,有個別鹼基發生變異。
但總體上未發現毒株之間發生基因重組,基因序列差異非常有限,可以說 病毒尚未發生顯著變異。
我們的病毒學家、科研人員也不是吃素的,肯定是「走一步看三步」。
國家對病毒的變異和疫苗研發也有統一部署,我們看到的病毒變異並未影響到藥物研發、抗體製備和疫苗製備。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
昨天,疫苗界一個消息令人振奮。
咱中國生物進行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揭盲: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所有受試者全部產生抗體!
而且,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
針對這次北京新發病例所發現的病毒新基因型,也有專家擔心「可能會導致疫苗效果減弱甚至無效」。
楊曉明(國家863計劃疫苗專項首席科學家、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表示 在今天階段性揭盲的疫苗覆蓋範圍之內。
就算面臨最壞結果,疫苗即便失效,那對於新亞型病毒繼續研發疫苗也會大有幫助。
據了解,我國目前運用 五種技術路線推進疫苗攻關:
核酸疫苗(MRNA/DNA疫苗)、基因工程重組疫苗(蛋白重組)、滅活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
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和病毒比速度,他們肯定行!!!
最後再次強調:
戴口罩、勤洗手,如非必要不聚會!
6月16日河北通報的3名兒童感染病例中,1名2歲男孩確診,此前在另一確診兒童的被子上玩了10分鐘。
北京此次疫情首例確診患者「西城大爺」,憑藉著「最強大腦」回憶出了之前兩周接觸的每個人,提供了一份38人詳細名單,為疫情防控立了一功。
而他「那天就是因為孩子想吃魚」,自己去新發地市場買,結果就「中招」了。
圖源:網絡
新冠病毒如此狡猾多變,現下疫情再起,再次提醒大家——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出入人員密集場所戴口罩,如非必要不聚餐、不聚會、不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