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防蚊大作戰(上)---蚊子叮咬後的家庭護理

2019-07-28     小Q流水人家

最近小朋友手腳被蚊子叮了幾個包,現在又剛好是登革熱流行期,擔心了幾天後,小包退了,留下了幾片黑色的斑塊。然後黑色斑塊未退,又被蚊子叮了3個新的,真是心累。

最近也查了很多資料,夏日蚊子叮咬應

該是很多家長苦惱的問題,但無論怎樣防蚊,都會有被蚊子叮咬到的情況,在這裡分享下被蚊子叮咬之後的家庭護理。

首先,先說說為什麼蚊子叮咬的危害。

除了蚊子以外,常見的會叮咬人的蟲類:

蜱蟲、飛蠓、臭蟲、跳蚤、毒螞蟻、蜘蛛、蜈蚣、蠍子……

蜱蟲在叮咬人

遇到的機率少一點,處理原則大體類似,被叮咬之後,前期的處理基本相似,引起的疾病會有差別,擔從處理的方法和觀察的方式上都是接近的。

蚊蟲叮咬有可能傳播多種嚴重的傳染病,比較經常見的有:

乙型腦炎(日本腦炎)亞洲國家比較常見、瘧疾、登革熱、塞卡病毒、黃熱病、萊姆病(蜱蟲)等。

以上的傳染病雖然可怕,不過產生傳染病的機會還是比較少的,在疾病流行區或者流行的季節需要注意。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面臨的是蚊蟲叮咬之後的局部或者全身的反應。

會叮咬人類的蚊子,僅僅是雌性蚊子才會叮咬吸血。

3種最常見的蚊子:

庫蚊(家蚊),經常在清晨或者黃昏之後叮咬人。

伊蚊(花蚊、亞洲虎蚊),即時在白天也會叮咬人、很兇猛,吸血量也比較大,是乙型腦炎、登革熱、黃熱病等一種主要的傳播媒介,多出現在野外。所以看到有帶有花斑的蚊子需要特別注意。

按蚊,也是經常在清晨或者黃昏之後叮咬人。森林、湖泊、池塘、稻田這些野外的場所出現,主要傳播瘧疾和絲蟲病。

蚊子叮咬人的過程和疾病傳播的原理

一般是將自己的口器扎到人的皮下,然後找到血管之後吐出一些帶有麻醉作用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質,讓人感覺不到叮咬,血液也不容易凝固,在這個時候就大口的吸血。

你以為它吸飽了血就會走,太天真了,在蚊子胃裡已經裝不下的情況下,它還會隨時排泄出一些分泌物和排泄物到人的皮膚上,或者持續地在人的血管里注入一些它的唾液成分,會含有大量的病毒。

這些分泌物、排泄物或者唾液都含有明顯的過敏原的成分。除了導致過敏之外,其中的病毒或者細菌還會傳播疾病,這些病原體進入人的血液之後,會跟人的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部分會引起全身性的反應。

人被蚊子叮咬之後會有不同的反應。年齡越少,在身體的免疫應答還沒發生的時候,其實反應越少,但在身體免疫應答發生之後,反應往往就會嚴重起來。

第一次被叮咬之後,往往反應不明顯,因為還沒有致敏(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

在致敏之後,第二次叮咬反應就比較厲害,一般在叮咬的部位出現一個很癢的小包,會持續幾天的時間。

第三次叮咬,除了出現上述的小包,外面的一圈皮膚也可能會紅腫。

之後會逐漸耐受,被叮咬之後只是在局部會留下被叮咬的斑塊,會瘙癢,但並不會出現嚴重的局部反應。

到成人的階段,已經耐受了蚊蟲的叮咬,叮咬之後局部的反應也很少了。

所以孩子從兒童階段到成人階段,大多數會出現一個逐漸耐受的過程。越小的孩子被叮咬之後的反應可能會越嚴重。

所以有些人第一次被蜜蜂扎了之後除了紅腫沒有其他反應,但第二次叮咬之後結果反而更嚴重,有些人甚至導致死亡。但之後再多叮幾次之後又除了紅腫痛之外沒啥事了。(這個原理不適用其他的過敏反應,例如食物過敏,如果對某些食物過敏,是一生都要避開的。)

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

正如上面所說,被蚊子叮咬之後會出現局部或者全身的反應。

局部反應

最常見的是起包、紅腫,叮咬的部位會有明顯的燒灼感,會瘙癢、疼痛。

一般初次叮咬反應小,再次叮咬的話,一部分孩子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局部反應:局部紅暈會非常大,有時候還會向旁邊擴散,形成類似同心圓狀,明顯紅腫、局部水皰,腫脹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瘙癢繞抓之後感染、遺留長達數月的色素沉著,這種色素沉著會在半年到一年左右逐漸消退,家長不用過分擔心。(嗯,我也是跑過醫院煩過兒童醫生的人了,說這話淡定的很)

全身反應

全身反應相對來說比較少見,取決於個人體質,大多數孩子並不會有這種情況。

有些孩子對於蚊蟲的排泄物或者分泌物特別敏感,則會有全身皮膚紅腫發癢,伴隨發熱(比較少見),嚴重的話,眼瞼、口唇、外陰、四肢都會明顯腫脹,同時聲音也會嘶啞、會有候鳴、呼吸困難的情況出現。

有些孩子會出現嚴重的速髮型過敏反應,導致血壓降低,神志淡漠甚至昏迷。這種情況需要及時到醫院就醫。

蚊蟲叮咬之後如何科學治療

一、局部治療

最重要的一點是:早。趁早抓住時機,在發現孩子被蚊蟲叮咬的初期階段及時干預。

做法1:中和毒素,減少吸收。因為蚊蟲叮咬時排出的毒素大多數是酸性的,可以用鹼性物質來中和。

例如,可以用鹼性的小蘇打水(蟲咬水的主要成分)、鹼性肥皂塗抹。

除此之外,還需要及時給孩子止癢消腫,減輕症狀。我們可以用冰塊隔著毛巾給孩子冷敷,

5-10分鐘冷敷1次。如果是手腳被叮咬後腫脹,可以協助孩子把手腳抬高,比如用毛巾枕頭等墊高,這樣有利於消腫。

做法2:可以適當塗抹一點清涼油、薄荷膏,可減輕瘙癢。塗抹時注意避開眼睛周圍、皮膚破損處。如果叮咬的範圍比較大,可以用爐甘石洗劑塗抹。

做法3:如果從止癢和消腫的效果來看,激素軟膏或者抗過敏藥物軟膏的效果是最好的,比如氫化可的鬆軟膏、皮炎平、艾洛松等。如果低濃度的激素類軟膏有用的話,就不必選高濃度的。因為塗抹的時間比較短,每天大概塗抹1-2次,持續三天左右,如果腫脹有消退的話,就可以停藥了,所以家長也不必一看到「激素」就擔心各種副作用,塗抹的時間短其實並不會產生長期的副作用,也不會增加孩子局部肌膚感染的幾率。

如果家長還是覺得有顧慮,可以選擇不含激素的軟膏,市面上可買到的比如賽庚啶軟膏。

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孩子因瘙癢而過度撓抓,使皮膚破損而導致感染,比如幫孩子剪短指甲,對皮膚破損部位使用碘伏或碘酒進行消毒,也可以用一些抗生素軟膏,比如紅黴素軟膏。

二、全身治療

對於可以在家處理的全身治療。

如果叮咬的範圍很廣泛,全身都起包,瘙癢很明顯的情況,這時塗抹藥物的範圍過大,並不適合局部用藥。

可以用口服抗過敏藥物來代替。

小於2歲可以用仙特明滴劑,2歲以上開瑞坦糖漿或者膠囊。(有疑慮的家長,建議還是到醫院讓醫生開藥)

針對腫脹地特別厲害的部位,可以局部塗抹一些膏藥(參考上面)。

如果孩子出現候鳴、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的情況,就不能在家處理,需要立刻到急診救治。

而蚊蟲叮咬而導致傳染病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叮咬之後不會立刻發病,一般都會有潛伏期,如果在當地剛好是在疾病流行期間,那就要了解這些流行疾病的臨床表現和注意當地疾控中心發布的情況,同時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

夏天又到了「登革熱」的高發期,我認為家長除了要注意防蚊之外,最重要還是要學習一些蚊子叮咬之後的家庭護理方法,畢竟蚊子是無法完全滅跡的,總會有被叮咬的時候。

(下一篇接著寫寫如何防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O57RmwB8g2yegNDX9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