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不聽話,這兩種方式別再用了,教你三招,比發脾氣更有效

2019-06-02     育兒不煩惱

周末逛商場時,看到一對母子。

媽媽:家裡有了,別拿了。

孩子:媽媽,再買一個好不好?

媽媽:你就三分鐘熱度,買了玩一會又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家裡都有個一樣的,走了。

媽媽邊說邊去拉孩子,孩子甩開手後退了一步,接著立馬一屁股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周圍的人都因為哭聲,往孩子這邊看了看,見媽媽不理自己,孩子哭得更起勁了,還在地上打起滾來。

站在旁邊的媽媽,一臉無奈地蹲下抱起手舞足蹈的孩子:地上這麼髒,你看你的衣服成什麼樣子了,別哭了,起來就給你買。

然後,一大一小,拿著模型玩具離開了貨架區。

旁邊圍觀的人說:這孩子就是被慣壞了,抓起來打一頓,就乖了。

我想,說這個話的中年男人,就是如此對待他的孩子的吧。

他們倆的這種態度,恰恰是我們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大吵大鬧時,最常用的兩種處理方式:

一是妥協迴避,就像這位媽媽一樣,為了儘快哄住孩子,躲避旁人的眼光。

二是壓迫威脅,用打罵的高壓手段,嚇唬住孩子,讓孩子乖乖聽話。

顯然,妥協和威脅,都能快速見效,但他們卻忽視了一件事: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心理學家說:父母對待問題的處理方式和態度,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每一個孩子的處事方式,都是父母處事方式的折射。

妥協迴避,助長了孩子的得寸進尺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裡面有對母子,媽媽39歲,兒子9歲。

兒子只要想要的東西,媽媽不給,立馬躺地上哭鬧,媽媽無奈妥協。

後來,兒子的要求越來越過分,媽媽很吃力,覺得不能再縱容孩子了,堅決反對,兒子呢依然躺地上哭鬧打滾,見媽媽不怎麼理他,爬起來就對媽媽拳打腳踢,媽媽只好妥協。

再後來,媽媽忍者痛躲避孩子的拳頭,孩子夠不著,於是在地上打滾撞頭,媽媽嚇得又選擇了妥協。

之後,孩子耍賴就拿頭撞門,撞牆……

面對鏡頭,這位媽媽紅腫著雙眼,除了深深的無奈之外,還有更深的擔憂,害怕有一天妥協也不能滿足孩子了。

希望節目組能幫幫她。

當時,看到這一幕時,真的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為什麼就不能一開始就狠下心拒絕一次無理要求?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孩子也就不會再繼續試探突破到底線之下。

因為,一旦孩子知道自己的哭鬧可以制服父母,那麼下次,下下次,孩子也會用這種方式來試探,並且根據父母的反應決定自己哭鬧的程度,如果父母每次都妥協,孩子就會屢試不爽。

所以,當孩子的無理需求不被理睬時,孩子心裡會有一個聲音跟他說:這好辦,只要往地上一躺,使勁哭就可以了,再不濟,就傷害自己。

父母總是一味的照顧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一味地滿足他,必然造成他的貪心和得寸進尺;摸清了父母軟肋的孩子,耍賴功底也越來越強,勢必將父母牢牢地困在自己的網中,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

正所謂:

孩子在父母面前會隨時打不準備之戰,但不會打無把握之戰。

壓迫威脅,形成討好型和叛逆型人格

「孩子不聽話,打一下就乖了」,是真的變乖了嗎?

心理學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知乎答主@梨花講到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我爸經常罵我,甚至打我,所以我特別怕我老爸。

從小,我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吃飯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的,不敢說這菜不好吃,更不敢在我爸面前大聲說話。

然後吧,現在我都快30歲了,還沒有結婚。

前不久帶男朋友回家,看到老爸皺一下眉,都唯恐老爸是不是對他不滿意。

演員陳喬恩曾錄製一期節目,談到媽媽,害怕而不自覺地回頭看看,看是不是媽媽站在身後。

看到不在時,才放下心來。

她說,自己是在媽媽的打罵中長大的,隨時會有扇耳光的危險,還曾被媽媽用一捆枯枝打到渾身是血,很長一段時間活在恐懼當中。

錄節目晚上跟媽媽住時,兩人很陌生,待在一塊,基本上沒有交流,各自做著自己的事。

兩人的那種尷尬,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

有研究表明,打孩子是一個最愚蠢、最無能的行為。

孩子哭鬧、不聽話時,別再一味的打罵了,打罵只會疏遠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甚至在孩子的性格中播下逃避、討好、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孩子哭鬧時,父母該如何做最好?

妥協了一次,孩子就會有第二次;打罵也不是個好辦法,那麼,面對一哭二鬧三打滾的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一、和善而堅定對待孩子哭鬧

有著豐富育兒經驗的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哭鬧時,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可以把孩子抱到一個相對安靜和人少的角落裡,然後任他哭泣,你只需要靜靜的陪著他,保障他的安全就好。

千萬不能心軟,心軟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後想再用這個方法就不行了,所以,要堅定。

等孩子哭完了哭累了,你再安撫他,並詢問孩子為什麼哭,了解孩子哭的目的。

可能孩子下次,還是會因為沒如願而哭泣,但是次數多了,孩子就明白了,哭沒有用,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才能解決問題。

之後,再碰到問題時,孩子就不會只知道哭了。

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二、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作為父母,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家庭教師梔子花講過一個孩子的故事。

這個孩子總是要媽媽送到教室,才會乖乖的待在學校,不然,就哭著喊著找媽媽。

有時候,她的媽媽比較趕時間,就讓孩子自己進去,孩子就是不肯,哭著喊著拉著媽媽的手不讓走。

媽媽察覺不對勁,晚上回家特意跟孩子聊上學的事。

終於,在孩子支支吾吾地話中得到了答案:別的小朋友跟她說,媽媽不要她了,把她丟在校門口就走了。

所以,每次上學,她都擔心媽媽會偷偷地走,但是又不敢向媽媽求證,因為之前她不聽話,

媽媽就說過不要她了。

聽到這話的媽媽很吃驚,於是跟孩子聊了很久,也跟孩子保證,會一直愛著她。

之後,孩子就沒有再因為媽媽沒有送她進教室而哭鬧了。

有些孩子不會或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會通過哭鬧的方式,尋求父母的關注和理解。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能溫柔而堅定地面對孩子的情緒,並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問題就好解決多了。

三、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注意力的轉移可以有效控制不良情緒的發酵。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看到過讓他驚艷的教育方式:

女兒想要玩手機,被爸爸制止後哭鬧。

爸爸離開座位,隨後端了一杯水過來,遞給孩子說:先喝口水,這樣嗓子就不會幹了,喝了再哭。

女兒愣了一會,才反應過來,拿著水喝了一口,喝完後響亮的哭聲變成了啜泣聲。

有時候,轉移注意力,就是有這種奇效。不過,要注意一點,轉移孩子注意力不要用獎勵或是替代品的方式,比如:

你不哭了,我就帶你去遊樂場;你不哭了,我就給你買XX東西。

這種遷就的方式,只會讓孩子以哭鬧來換取想要的東西。

所以,轉移注意力,關鍵是讓孩子感受到你有關注到他,但是並不會因此遷就他。

就好比,這位爸爸給女兒喝水,但並不阻止她繼續哭,而她感受到了爸爸的關愛,注意力也就從手機上轉移了。

總之,孩子哭鬧雖然原因多種多樣,但說起來,萬變不離其宗:尋求父母的關注!

所以,面對哭鬧的孩子,作為父母,你的態度才是最為關鍵的。

請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和理解吧,說不定,孩子會帶給你更多的驚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N9L_msBmyVoG_1ZcH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