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的二形和兩用
甲骨文的「子」有二形:
- 第一種「子」突出「孩子的大頭,腳步不發達,揮動手臂」的形象,表示「幼兒、孩子」。
表示「幼兒」的「子」
第二種「子」,像「初生幼兒頭上有毛,囟門未合,下有兩腳」之形,這種「子」專門表示干支字,也即地支的第一位「子丑寅卯」的「子」。
用於干支字的「子」
我們來看《甲骨文干支表》中「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的「子」都寫成第二種字形:
《書》云:「唯殷先人,有典有冊」,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多次講過,殷周時代是用毛筆和墨汁寫字,只不過沒有保存到今天。
所以,甲骨文其實並不是殷周時代主流的正常文本,而是一種劇烈簡化過的的「刀刻簡俗字」,殷周時代的金文就是當時的「正體字」。
所以,甲骨文干支字的「子」還算是字形簡單的,殷商和西周金文「子」的寫法十分繁瑣,比如:大名鼎鼎的《利簋》中干支字「子」,頭髮、眼睛、嘴巴都畫出來了:
《利簋》中「甲子」之「子」
《利簋》銘文
這種「子」的楷書隸定字形也十分複雜:
那你肯定有疑問,為什麼干支字的「子」為什麼要寫成這個幾乎像外星人長江七號一樣?為什麼不跟「孩子」的「子」寫得一樣?
因為,「子」在干支表還有一種用途,表示地支的第六位——「巳」,我們來看《甲骨文干支表》中的「巳」都是寫成「子」的第一種字形:
甲骨文中也有少量用「巳」表示地支第六位,大概從商晚、周初開始,「巳」就完全代替了代替「子」。
「巳」是「祀」的初文,「子、巳」古音相同,一聲之轉,旁紐准雙聲疊韻,所以,二者是通假關係。
「巳(子)」的演變過程:
注1
(二)、倒「子」與「生育分娩」
甲骨文的「孕」字從「身」從「子」,像孕婦肚中的有胎兒之形:
當快要臨盆時候,胎兒的體位就變成頭朝下,準備出生:
所以,甲骨文「孕」子中的「子」是「正位」,而表示母親生育分娩的甲骨文——「毓」,表示「胎兒」的「子」則是倒置的:
甲骨文「毓」從「女」從「倒子」,「到子」在「女」形之下,「子」旁數「小點」,表示分娩時候的「羊水」。
所以,「毓」全字像女人產子之形,本義「生育」。
「毓」其實是「育」的初文,「毓」在傳世文獻都解釋為「生育、養」,「毓、育」為古今字:
注2
「毓」的古今字形演變:
注3
我們知道,「毓」的「生育」本義早已湮沒,「毓」後來表示對女性尊稱及美稱,與「後」同意通用。
徐中舒認為這也是從「生育」引申而來的:母系氏族之酋長是一族之始祖母,因為孕育子孫有功,故以「毓」尊稱之,後世也就沿用此尊號。【注4】
還有一個從「倒子」的子是「棄」,像「雙手持簸箕丟孩子」之形,本義是「棄嬰」,引申表示「拋棄、丟棄」:
參考文獻
- 李學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頁1285
- 宗邦福, 陳世鐃, & 蕭海波. (2003). 故訓彙纂. 北京: 商務印書館 , 頁1205
- 同注1,頁1282
- 編委會.(2001).,《古文字詁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0 冊,第 1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