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城市抵抗力,打好公衛持久戰|澎湃社論

2020-04-08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疫情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考,考的就是公共衛生建設的底蘊和積累。

4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會議指出,要持續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

雖然我國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但境外疫情呈暴發增長態勢,輸入風險不斷上升,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防控的「常態化」,意味著我們必須因時因勢調整策略,從應急轉向廣泛、靈敏的監測,做好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

對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來說,入境流量大,發展任務重。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編織起一張嚴絲合縫的社會「防護網」,就成了當務之急。

為此,全市上下早已積極行動起來。在117家發熱門診的基礎上,上海增加建設18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用隨申碼、來滬人員健康信息登記、發熱門診一鍵查詢等最新科技手段助力精準抗疫;道口、機場、車站、社區……各部門、各行業通力合作,聯防聯控。

所有行動的宗旨,就是把未知的風險儘可能降低,把防控工作落到實處。但建設好公共衛生體系、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又不光是為了對抗疫情。

這十多年來,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標——人均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連續達到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領先水平。世界衛生組織將上海譽為健康城市工作的「樣板城市」。

這一令人滿意的成績,不是從天而降,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為了這座城市的健康,一場「持久戰」早就打響。

在上海,每家每戶每年都會收到一份免費的健康大禮包;近年來,上海為市民提供了更多健身空間和資源;「上海健康雲」開闢了線上健康管理的新路徑。

上海市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有目共睹。目前,已經有19萬人次點擊響應上海衛生健康倡議書。上海2.5萬餘家餐廳表示要推廣使用公筷公勺,92%的市民贊成使用公筷公勺。「自發」的背後,是多年來的潤物細無聲。

疫情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考,考的就是公共衛生建設的底蘊和積累。身體的抵抗力,來自於平日的鍛鍊,一座城市的肌體是否健康,也取決於日常工作的落實情況。建設、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就是要把上海的「防疫經驗」常態化,防患於未然,讓所有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擁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 編輯|李勤余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5JxVnEBrZ4kL1ViZA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