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負債表中的9000億去哪了?對房價的影響有多大?

2019-07-19   牛牛說金融

時光飛逝轉眼年已過半,在上半年的工作生活中你周圍都發生了什麼可以讓你留心的?偶爾朋友小聚會不由自主的談論起今年的幾個特點,基本總結為三點。第一生意開始難做、第二房價開始結束上漲預期、第三花錢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

央行確實是在縮表

7月份,央行公布了最新貨幣數據,統計局也公布了各項數據。幾個變化印證了以上幾個現象,今天我們一起拆開數據揉搓一下。會發現宏觀數據和微觀現象之間的邏輯,這些枯燥的數字正在影響著大家的生活。

1、2019年上半年央行負債表相比18年末差額有9000億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央行總資產為36.4萬億,這一數據相比18年底縮小差額有9000億。這個數據變化,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縮表"。大家首先注意這個金融術語是美聯儲縮表,好像發生在大洋彼岸的政策距離我們很遙遠,美聯儲的縮表主要通過"美國國債"到期不在購買的形式回收流動性。美聯儲縮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向市場回收流動性(貨幣)。

央行也好美聯儲也好所謂的縮表,通俗理解就是縮小自己的負債表。對於美聯儲(美國央行)來說他的主要負債是發行貨幣,縮小負債表的意思就是回籠自己的負債,直白來說就是在市場上回收錢。我們舉例說明,美聯儲發行一美元,他的負債表就列明負債一美元。不斷的發行貨幣,他的負債就在增加。美聯儲的負債規模越大,市場上流通的錢就越多,反之則就會減少。

市場上的錢少了,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錢值錢了。反映在生意場直觀感受就是錢不好賺了,這就是宏觀數據對現實的影響。

大家要注意這個數據的變化,因為自2002年起這是第一次出現。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貿易順差,外匯儲備逐年增加伴隨著基礎貨幣的良性增長。在央行資產表中,外匯占款是資產,相應匯率投放的人民幣是負債。舉例說明,每增加一美元外匯按照相應匯率向市場投放等額人民幣流通。

2002年起,這是中國經濟黃金時代的開啟,幾乎在這個時期做生意賠錢的機率非常低。投資拉動的需求在各行各業體現,當然也是從這時起中國的房地產進入了鉑金時代。從這一時期的中國男足贊助商可以窺探一二,各俱樂部房產商名字冠名的逐漸加多。

而這一切在今年的上半年開始轉折,標誌性的數據就是基礎貨幣投放開始降低,當期數據表明是在回收流動性。

2、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一線城市房價上漲乏力

統計局數據清晰的告訴大家,代表市場熱度的一線城市,北京廣州持平、上海深圳微跌。需要注意的是北京保持了兩個月的持平,炒股的人都知道高位橫盤和成交量的下滑意味著什麼。另外通過半年數據觀察發現,下跌由1月份的17城增加到6月份的20城。

房地產是金融密集型行業,從拿地到開發到最後的銷售需要大量的資金堆積。拓展融資渠道對於這個行業非常重要,可以說供需兩端都需要資金槓桿來完成交易。今年各種調控政策加強了資金監管,重磅的消息就是信託類資金的嚴控。而需求端的貸款執行也是歷史最嚴,可以說現在的房產市場供需兩端的資金有點緊。大家越來越深刻的感覺到,房住不炒是動真格的。而銀保監會的當家人也在不同場合重申了這一理念,如果還沒有嗅出一點味道,那麼只能說自求多福吧!

在基礎貨幣縮表的前提下為什麼廣義貨幣還保持同比8以上的增幅?這可能是大家非常好奇的一個現象。主要原因是MLF(中期借貸便利)、PSL(抵押補充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下滑,這兩個工具是央行提供基礎貨幣的主要工具,二者今年到期後並沒有再次投入造成了基礎貨幣的下降。而這一期間央行為了對沖流動性採取了降準的方式,以擴充相對貸款的形式把貨幣乘數推高到了6的歷史最高水平。廣義貨幣M2為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乘積,所以二者的一升一降就成了目前M2還在慣性增長在8區間的秘密。同時也說明了,當前情況下貨幣政策不可能出現寬鬆局面,未來降息的空間短期是看不到。

上面一堆術語可能有點暈,核心想表達的是,目前流動性偏緊所以房地產失去了漲價邏輯。至於貨幣乘數、廣義貨幣的內在邏輯可以參考其他貨幣科普類文章,在此不做一一重複。總之一句話,物價是船而貨幣是水,水漲船高水落船降的一個內在聯繫。

3、為什麼很多人花錢不那麼痛快了

過去一段時間,大家在投資領域聽到最多的是雷聲滾滾。各種資管公司的暴雷猶如有妖怪要渡劫一樣,雷聲滾滾驚詫不斷。先是P2P接著是各種上市公司,任何一個雷都是民間無數家庭現金消滅的過程。

另外一個數據就是郎咸平前段時間公布的,從這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當下有5%是富人,他們的人均存款高達47萬以上,而95%的人銀行存款只有2.4萬。在這95%的群體當中,我們看到一組很驚人的數字,那就是有40%的人銀行存款為零,40%,差不多5.6億人,他們的銀行存款為零!如果算上信用卡等借貸數據,他們不是月光族是 真正的月負族!

目前中國的人口結構大約有勞動人口份額為64%(16-59歲區間),60歲以上的人口為18%,其餘為嬰兒到16歲區間。這個數據裡面,60歲以上人口在逐年增加,其中2018年同比增幅0.6並增幅加大,他們的基數是2.48億人。

從宏觀上的資金回收到存款數據以及老齡人的增加,無論哪個指標都在顯示目前的人們花錢比較謹慎。這裡面有收入下滑、存款下降、也有老年人增加的因素,總之錢不好賺那麼錢出去就不那麼痛快。

從供給角度來看,有效需求的降低容易拉低消費水位。這也就是大多數人為什麼花錢開始謹慎,反映到日常活動來看,就是生意難做支出就不是那麼隨意了。

綜合來看,總貨幣供給來看在避免庫存加大引來的經濟風險。主動回收貨幣央行縮表能解決樓市的泡沫風險,這也就是為什麼一直強調的去槓桿,主要是回收多餘的錢。讓經濟回到自身的調節中去,也就是我們現在遇到的幾個經濟現象。做生意的錢不好賺了、房價確實在很多城市漲不動了甚至出現了下行、大家花錢不像以前那麼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