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當一輩子溫室里的花朵,經歷了風雨,才更珍惜所擁有的

2019-11-30     名校家長

文:蔣胖子

一、感恩是最珍貴的品德

如果說,父母對於孩子有什麼期許。莫過於希望他身體健康,開心順意,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或許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心懷感恩。

11歲的石文毅是學校里最忙的學生,中午一下課,就往家裡趕,因為,他要趕回家給奶奶做飯。


石奶奶70歲了,隨著老伴、兒子相繼離世,11歲的石文毅是她唯一的親人,也是她唯一的依靠。

石奶奶偏癱已經5年了,這5年里,石文毅成為了家裡的頂樑柱,每天在學校和家裡兩頭跑,一邊學習,一邊照顧奶奶。


談到未來,石文毅的願望是掙錢給奶奶花。


石文毅的成績並不算優秀,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個孩子茁壯成長的美好。他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比考100分更重要的能力。


有的孩子心懷感恩,有的子女內心卻住著惡魔。


貴州的王老太已經77歲了,因為做不了農活,沒有了收入,生活難以為繼。


而她窮盡一生,養育的5個子女卻始終冷血無情,不願贍養母親。


不得已,王老太將5個子女告上法庭。


法院當庭宣判子女每月給200元,法庭上,王老太淚流滿臉。


時光退回到五十年前,那時的她洗衣做飯、賺錢養家,甘之如飴。她肯定想不到,老邁的自己會被子女厭棄,連活下去都困難。



盧梭說過:「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而這份美德在現代社會日漸稀缺。


31歲的男子因6萬彩禮,生生逼得母親跳樓自殺;

20歲的楊某將思女心切的父親騙進傳銷,致使他跳窗身亡;

江蘇13歲男孩弒母,他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此類新聞事件層出不窮,讓人驚心的同時,也催人反思。


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窮盡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二、孩子為什麼不再感恩?


為什麼曾經天真的孩子卻長成了白眼狼?


(1)父母盲目追求成績,忽視素質教育


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家長們殫盡竭慮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是把全部眼光都聚焦在孩子的成績上。


《少年的你》里,魏萊表面乖巧懂事,成績優秀,深受老師喜愛,滿牆的獎狀是父母炫耀的資本。


可事實上,魏萊冷漠自私,以欺負弱者為樂,辱罵、毆打同學,是校園霸凌的始作俑者。



魏萊的畸形生長,源於父母盲目追求成績,卻忽視了魏萊的身心健康。


他們對成績的追逐已經到了窮凶極惡的地步,因為高考失利,魏萊父親甚至一年沒有跟她說過話。


在這樣高壓的家庭環境下,好成績是魏萊獲取父母關注的唯一籌碼。


她被教導要考高分,光耀家族門楣,卻從來沒有人告訴她要熱愛生活,要心懷善意。


(2)父母一味付出,孩子索取成性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貝勃定律」,指的是單方面習慣性付出,會讓接受方習以為常。一旦付出的程度減少,則會引起對方不滿。


這是不是和很多親子關係相似?



25歲的汪佳晶在日本留學五年,平日裡奢侈消費,常常呼朋引伴去高檔場所玩樂。


一擲千金的豪氣讓朋友誤以為他是富二代,事實上,汪佳晶家境清貧,為他買單的是月薪不過7000元的母親,而他自己從沒掙過一分錢。


汪佳晶一個電話,汪母便把工資全部打給兒子,為了滿足他的需求,汪母甚至四處借債。


最後,汪母實在沒有錢了,機場裡,憤怒的汪佳晶拿起刀朝母親的胸口狠狠刺了九刀。


汪佳晶不相信母親沒錢,他覺得母親是在騙自己,他要懲罰她。


汪母一直盼著兒子學成歸來,她以為會是新生活的開始,卻沒想到麻木無情的兒子親手奪走了自己的生命。


父母一味付出,對孩子不是愛,是害。


孩子索取成性,一旦他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很容易拿起屠刀,刺向那個曾經對他予取予求的親人。


(3)沒有吃過苦的孩子,缺乏同理心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關愛呵護在所難免,可是保護過度,不捨得孩子讓吃一點苦,往往為他之後的人生埋下隱患。


48歲的大衛名校畢業,卻在家當起了啃老族,衣食住行皆由81歲的母親照顧。


面對母親的勸誡,大衛振振有詞:「都怪你!要不是你從小什麼都給我準備好,我會成現在這樣嗎?」



父母不捨得讓孩子吃一點苦,對他而言卻是最可怕的禮物。


從沒吃過苦的孩子就像沒有經歷風雨的小草,無法面對真實的世界,也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


三、培養感恩之心,遵循這三點


如何培養一個感恩的孩子?答案並不簡單,需要父母用心教導。


(1)父母以身作則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曾提出 「鏡中之我」理論,他認為,人們會通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最好的鏡子。


曾經,央視有一則廣告,感動無數人,《給媽媽洗腳》。


視頻里的小男孩看到媽媽為外婆洗腳,便依樣畫葫蘆,端來一盆熱水,對媽媽說:「媽媽,洗腳。」



父母對生活的態度,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父母對人友善,孩子學會的是善良明理;

父母窮凶極惡,孩子學會的是惡語相向;

父母迎難而上,孩子學會的是堅毅勇敢;

父母貪圖享樂,孩子學會的是好逸惡勞;


當父母對身邊的人心懷感恩,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在心裡種下感恩的種子。


(2)教會孩子分享,培養同理心


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認為:「同理心讓我們保持彈性,遠離偏見,以敞開的心靈和想法去處理人際關係。」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分享意識,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覺得中國式餐桌就是最好的練習場。


中國人家庭觀念很重,往往是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

首先,要教規矩。長輩先動筷子,晚輩才能動。

其次,要講禮儀。吃完飯後,要招呼一聲「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

最後,要學會分享。

家裡有人加班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回家吃飯的,要在大家就餐前,單獨拿一份餐具為他預備下乾淨的飯菜。越是好吃的,越要把好的給他留下。


用這樣的行為讓孩子知道,親人之間有好吃的要相互分享。


長此以往,孩子會從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動作中體會他人的辛苦,懂得分享的樂趣。


(3)學會放手,捨得讓孩子吃苦


今年夏天,朋友圈被一對準博士刷屏。


李國平和李國安是雙胞胎,今年,他倆一個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五年直博;另一個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碩博連讀。



這兩個超級學霸,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一件事卻是來到工地上幫母親打工。


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想要親身體會母親多年的辛苦。我感動於兄弟倆的舉動,更驚喜於父母對他們的支持。


比起過分保護,父母更應該讓孩子學會放手,捨得讓孩子吃苦。


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個人只有經過刻苦奮鬥才會有所成就。」


孩子不能當一輩子溫室里的花朵,只要讓他經歷風霜雨雪,他才會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會更勇敢去追逐自己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Sb3vG4BMH2_cNUgFTO7.html